第59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然後楊玄感自己親率十萬為中軍,由他的兄弟楊玄挺為先鋒。

  三支兵馬各自出黎陽。

  楊玄感的麾下,雖號稱是十萬,其實也就是烏合而已,其中有約三千人的府兵,五千人的各郡郡兵,以及大約萬把的收編反軍,其餘的嘛,則多是由裹挾欺騙來的江淮水手、地方民壯等組成。

  除了府兵郡兵還有些裝備,絕大多數的其它部下,身上穿的都是臨時拿船帆改制成的布甲,手裡更是以長矛為主。

  甚至不少,連長矛都只是削尖的木棍。

  沒有弓,沒有甲,多數士兵拿著單刀,或者僅有一根削尖長矛,拿著柳木做成的木盾,甚至乾脆就是鍋蓋做盾。

  不過這支兵馬士氣不錯,他們都以為自己並不是一支孤軍造反,覺得還有羅成羅藝張須陀這麼多兄弟們造反呢。

  再說,他們不缺糧。

  黎陽倉幾百萬石糧食,任他們取用,許多之前還吃不飽飯的百姓,吃了幾天乾飯後,信心大增,覺得跟楚霸王很有前途。

  出發前,楊玄感也沒忘記來個動員,鼓舞士氣。

  「我楊玄感身為上柱國,家累巨萬金,至於富貴,更是已經位極及臣。可如今不顧破家滅族而起兵,乃是為天下解倒懸之危,救黎元之命耳!」

  絕大多數的百姓也不懂那麼多,只是覺得這話挺有道理啊,畢竟人家楊玄感,身為楚國公,又是禮部尚書,還有一品的官階,人家還是弘農楊氏族長,楊家的富貴天下誰不知,現在人家起兵,確實不是為那些什麼功名富貴的。

  叛軍士氣如宏。

  楊玄感出黎陽倉,一路向東都進發,沿路地方百姓紛紛加入,甚至許多豪強士族也跟著響應。這些豪強大族倒不是說看不明白,但他們卻另有想法。

  當年楊家的天下也不是神授的,也是自北周宇文家奪來的,而宇文家又是自魏朝元家奪來的,所以說嘛,他們更清楚這權力的內幕本質,誰的拳頭大誰就是王。

  如今楊廣二征遼東,天怒人怨,而楚國公楊玄感不論是個人威望名聲本事,還是他們家族的實力影響力,那都是極了得的,誰就能說楊玄感不會是下一個宇文泰,不是下一個楊堅呢?

  從龍之功還是非常誘人的,許多人都不看好楊廣,尤其是在此時,各種錯誤的消息之下,一聽連羅成這樣的戰神都反了,那楊廣肯定涼涼了。

  關東沸騰。

  各地百姓,跟去趕大集一樣,紛紛丟下家中的活,跑去投楊玄感,反正留下來還得給東征運糧。

  運一石路上耗費數石,這哪是運糧,這是破家破產。

  不過也有人認為楊玄感成不了事,覺得天下還會是大隋的。

  比如被楊玄感授為懷州刺史的河內郡主簿唐禕,他之前本來是帶著本郡民壯運糧去黎陽的,結果倒霉就碰上楊玄感作亂,然後人就被扣下了。

  楊玄感封他為懷州刺史,讓他回去傳播革命的火種。

  唐禕當面答應的好好的,但一回到河內郡之後,馬上就派人向東都留守樊子蓋告密。同時,他還勸太守郡丞按戰時機制,整軍備戰,動員鄉勇。

  那邊洛陽城裡的樊子蓋一聽也是嚇一大跳,此時各種流言都在傳過來,有些是商人帶回來的,有些則是楊玄感故意派人回來散播的謠言。

  今天是羅成在東萊造反了,明天又是羅藝在遼東造反了,後天甚至有宇文述弒君,率驍果南下的消息。

  各種消息紛至沓來,東都方面也是人心慌慌。

  好在唐禕這個時候派人過來,送來了比較可靠一點的消息。

  東都,洛陽。

  東都留守府中,樊子蓋剛入宮見過留守的越王楊侗,他安撫住了這位心慌慌的皇帝孫子。

  回府,樊子蓋開始研究對策。

  今年已經六十多歲的樊子蓋是位老臣,他祖籍淮南,祖父曾是南朝梁的越州刺史,父親在侯景之亂時投奔北齊,後官至仁州刺史。

  樊子蓋因此雖長在江南,但年輕時是在北齊出仕的,他一開始是北齊武興王的行參軍,後來又做到了縣令,再後來又做了東汝、北陳二郡太守,直到員外散騎常侍,封富陽侯。

  入隋以後,他歷任樅陽太守、辰州刺史等八個州郡長官之職,加上在北齊做過的兩郡太守,樊子蓋一生便做過十地的太守或刺史之職,可謂相當了得。

  此時,他是民部尚書,任東都留守。

  因為他雖在地方任職多年,可為官清廉,且還懂的治軍打仗,曾經平亂有功,所以爵封建安侯。

  皇帝對樊子蓋的評論是十分不錯的,因此上次東征時,特意讓他坐鎮涿郡,這次又讓他留守洛陽。

  楊玄感黎陽叛亂,東都都是人心惶惶,但樊子蓋沒慌也沒亂。

  思慮許久,樊子蓋做出第一個處置,是立馬下文大加讚賞了唐禕,並升他為郡丞,然後讓其率河內郡兵馬封堵臨清關。

  臨清關是汲郡通往河內郡運河上的一座關城。

  封堵住這座關城後,楊玄感想進入河內就比較難,這樣一來,他就只能先越過黃河,然後得經滎陽虎牢關才能到達東都洛陽城下。

  虎牢關,怎麼也比河內到洛陽的幾座河津橋難過的。

  他緊接著下第二道命令,命令河南討捕大使、滎陽太守張須陀,嚴守滎陽虎牢關,把守好洛陽的東大門。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