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城牆外部還多築有馬面,馬面底部外側有很大側角,既加強防禦能力,同時也使石築城牆更為堅固。」

  宇文述哼了一聲,「你說這麼多,不就是想說這烏骨城堅固無比,易守難攻?」

  「確實如此。」

  那員將領回道,這烏骨城如一個巨大的簸箕形狀,其實就是把一座巨大的山谷整個包了進去,城牆就是建在山谷四周的山坡峰頂上,而谷口還建了城門和瓮城,扼守交通要道,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有其它路繞過去嗎?」宇文述問。

  「路肯定有,但得繞很遠,我們兵馬眾多,且攜帶了大量輜重,有許多車馬,若是繞路,只能走大路,這麼一來,估計得多繞幾倍的路,而且就算繞路,其它路上也一樣會有許多山城。」

  宇文述眉頭皺的更緊了。

  這樣的城池可不好攻。

  巨大無比,可四面險要,就算他有三軍人馬十萬之兵,可也無法展開。尤其是這城牆本就為山石壘就十分堅固,這還修建在山坡上,許多地方直接借了斷崖、峭壁,一般攻城器械都難以推進到城牆前。

  「這根本就是一座長城啊。」

  宇文述罵道,這山城跟中原修建在北方的長城,確實很像,修建於崇山峻岭之間,十分險要。只是不同的是,高句麗的山城不是連綿不絕的長段,而是一圈圈的山城。

  但險要卻是一樣的。

  「烏骨城裡有多少守軍?」

  宇文述問。

  「據偵察,烏骨城城周十六里,平時常駐萬人,如今我大隋征討,各山城都把人口牲畜撤入城中,所以烏骨城中人口應當很多,兵馬或許有所增加,我們預計可能有兩到三萬人。」

  十萬對兩三萬,數量上完全有優勢。

  可只要考慮到這山城的險固,宇文述卻並沒有什麼樂觀的,十萬兵攻兩三萬兵馬守的烏骨城,他並沒多少自信。

  尤其是現在他們距離遼河已經足足四百里了。

  這一路上,宇文述帶著左一軍以及左二左三,三軍共十萬人馬,一路南下,逢城則過,高句麗人倒也沒有敢攔截的。

  這一路深入了四百里,現在卡在這烏骨城下,卻是有些進退兩難了。

  烏骨城不比其它山城,這裡首先很大很堅固,兵馬也很足,再一個這座山城不是建在山坡山頂上,而是包了一個山谷,把他們的通道也給攔住了。

  「遼東城情況如何?攻下來沒有?」宇文述又問。

  一名軍官回道,「先前右五左七右七三軍渡河,遇遼東城守軍半渡而擊,我軍奮勇爭渡,麥鐵杖大將軍戰死,錢世雄亞將戰死,損兵近兩萬。雖背水一戰,也殲敵兩萬,殺到遼東城下,可高句麗人嬰城固守,還幾次詐降,獲得喘息之機,雖然此後陛下不再相信遼東城詐降,令製作飛樓、雲梯、衝車攻城,並地道四面俱進,晝夜不息,可高句麗人反抗十分頑強,如今已經二十餘日依然不得拔。」

  「傷亡呢?」宇文述又問。

  「據說,遼東城內高句麗守軍傷亡近兩萬,我軍則傷亡倍之。」

  這下宇文述也不知道要如何開口了,皇帝親自指揮,八萬人圍攻遼東城,結果打了二十多天了,卻死傷近半,依然沒破遼東城。

  沉默了一會。

  宇文述緩緩開口道,「傳令三軍,烏骨城下十里安營立寨,休整待命。」

  一眾將校不解。

  「大將,我們距離鴨綠江西岸不過百里路程了。」

  「我說等。」

  「可是,陛下令我等務必於五月底前於鴨綠江西岸與諸軍匯合,一起渡河進攻平壤。」

  「我說了先等等。」

  宇文述依然是冰冷的道。

  「大將在擔憂什麼?」一人問。

  宇文述冷哼一聲,「右五左七右七三軍,三軍十萬人馬渡河攻打遼東城,費時近一月,到現在折損了六萬人馬,卻依然沒攻下遼東城,你知道這意味著什麼嗎?」

  這意味著後方不穩,攻不下遼東城,那麼那七個軍就無法繼續推進到遼東腹地,更無法為他們提供可靠的支援。

  「可是陛下已經急調御營六軍過河,現在御營二十萬已經在渡河,正往遼東城下集結。遼東城頑抗多日,但也傷亡四萬,城中也是山窮水盡了。」

  可宇文述卻不相信遼東城中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他只看到了遼東城依然未下,遼東城下大隋三個軍實際已經折了兩個,就算御營六軍過河,一時半會也未必能攻下。

  也許能攻下吧,但他宇文述卻不想冒險在這個時候強攻烏骨城。

  等遼東城攻破的捷報傳來,他才會考慮攻打烏骨城,否則,他不會硬攻強打烏骨城的。

  第363章 李三娘

  新城自羅成率部解圍離開後,便又撤下了樹起的降旗。

  城頭依然是高句麗旗幟飄著。

  自打淵建土率部反攻玄菟城兵敗之後,新城地區的守衛力量可謂十分虛弱,而羅成路過一次,又讓新城損兵折將不少。更別說,羅成心狠手辣,驅趕上萬周邊百姓來填壕逼迫新城守軍射殺他們,更讓他們士氣大減。

  此時的新城中,守兵已經不多,唯八千卒,另有百姓大約五萬人。雖然其中青壯不少,新城也不缺器械,可畢竟大多原本只是普通的農夫牧民工匠們,缺少訓練,不懂戰陣。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