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城外。

  麥鐵杖的屍體被送回。

  楊廣站在鐵杖屍體前大聲哭泣。

  皇帝的哭聲,引得全軍一片肅穆。

  「鐵杖志堅氣勇,平素以功著稱,這次陪朕討伐賊人,身先士卒,衝鋒陷陣,節高義烈,雖身死而功存,他的誓言至忠至誠,追懷他的平生,讓人傷感不已。應賜他特殊榮譽,以表彰他的功德,可追贈光祿大夫之職,追封宿國公,諡號武烈。」

  楊廣又下詔,讓鐵杖長子麥孟才降等襲遼東侯爵位,授銀青光祿大夫階,其弟仲才、季才兩個弟弟,都被拜為正議大夫,各授鷹揚郎將之職。又賜錢巨萬,為鐵杖辦喪事,賜喪車,配吹鼓手,讓王公以下官員勛貴都為鐵杖送行。

  一連幾日。

  遼東城下,隋軍不攻,高句麗軍也不出。

  皇帝與裴世矩、蘇威等議事。

  「朕伐高句麗,為弔民伐罪,非為功名。」說著又道,「此次渡河一戰,可知高句麗人雖處偏遠,可卻野蠻兇悍。為防各軍將領輕兵掩襲孤軍戰鬥以爭奪功名邀請賞賜,所以朕以為各軍應當分為三道,但凡有軍事行動,需三道互相通報,各為支援,不許輕軍獨進。且不論進止,都需要先奏聞於朕,等侯回複方可行動。」

  楊廣是怕各軍都看到羅成那般屢建功績,以為高句麗人真的很弱。而他這一次親自督戰,十萬打五萬還打的這麼慘勝,深知高句麗人並不弱。因此,便又特意想出來這麼個命令來。

  蘇威、裴世矩、虞世基、裴蘊四人在御前與議,可四人都不懂軍事。雖裴世矩現任右五軍大將,蘇威也兼了個十二衛的大將軍之職,可根本不懂這些。

  他們想想,覺得也有道理。

  反正現在負責掃蕩遼東的七個軍,本來就是分成三路,再把這三路兵馬,各分三路,互相支援也挺好。

  至於皇帝說各軍行動要先奏報,他們覺得也沒什麼大問題,畢竟皇帝御駕就在遼東城下。

  「若高句麗人慾降,應當安撫接納,不要再縱兵進攻。」

  皇帝又加了一句。

  他認為如果願降那就受,不要無謂的犧牲傷亡。

  一道道旨意就這樣傳給諸軍。

  在遼東城下休整了十天。

  楊廣派人向城中勸降。

  淵蓋蘇文說要考慮考慮,希望楊廣給他十天時間。

  於是楊廣還真的就給了他十天時間,十天後,淵蓋蘇文回復就還沒考慮後,楊廣又給了他三天時間。

  三天後,淵蓋蘇文依然不願意降。

  於是楊廣這才下令右五、左七、右七三軍展開攻城。

  三軍近八萬人猛攻一天,雙方都死傷慘重。

  淵蓋蘇文樹起白旗,說要投降,然後讓隋軍停止進攻,說派人來談投降之事。

  於是楊廣下令停止進攻。

  「陛下,淵蓋蘇文不過是詐降,今日我軍猛攻一日,給予守軍極大殺傷,幾處都看著要守不住了,現在若暫停進攻,則之前一日猛攻白廢了。」右七軍大將楊義臣直言進諫。

  「陛下,不能讓高句麗人有喘息之機,攻城之要,就是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啊!」工部尚書鄭果也大聲進諫。

  可楊廣卻聽不進去。

  今天白天攻城,高句麗人傷亡慘重,隋軍一樣傷亡慘重,一天攻城下來,已經傷亡兩三千,每時每刻都有人在倒下。

  如果高句麗人真降了,那得少傷亡多少人。

  「或許淵蓋蘇文詐降,但也不能不信,朕給他一個機會。傳令,停止攻城,撤退十里休整!」

  楊義臣和鄭果等人氣的臉都青了,可最後只能無奈遵旨。

  結果淵蓋蘇文派人來跟皇帝商議投降議了三天,三天後卻又翻臉不降了。

  於是惱羞成怒的皇帝下令再次攻城。

  第362章 攔路虎

  烏骨江邊烏骨城。

  烏骨城下十萬兵。

  烏骨江是鴨綠水的一條大支流,可以遲緩凜凜騎兵飛馳。而建立在烏骨江邊的烏骨城,看上去酷似一個大大的簸箕,穿過低矮平坦的簸箕底,烏骨城便在山上。

  平坦的路面翹起。

  層層疊疊的石頭牆撲面而至,烏骨城既有內城牆又有外城牆,外城和內城之間還有兩個瓮城,可各容兵千人。

  宇文述遙望山城,眉頭緊皺。

  此城地處遼東東南交通要道,西南交白岩城,東接鴨綠江水路,可直通鴨綠江上游的高句麗腹地紇升骨城、國內城等要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同時也可以順河抵達鴨綠江,然後過江直抵高句麗王都平壤。

  烏骨城因此規模宏大,全城周長十六里,比起曾經的王都國內城都還要大上許多。

  此城扼住了宇文述兵馬前進的道路。

  白日狼煙,夜晚烽火。

  高句麗人防範森嚴,想要悄然路過是不可能了。

  烏城骨有許多瞭望台,有如一雙雙眼睛一直注視著山城周邊。

  「大將,烏骨山城採用的是石築,底部用大石塊徹,石塊打出了尖銳角,互相交插咬合砌成壁心,然後與城牆兩面的牆壁石相插,牆壁石也是打制整齊大頭小尾的楔形石,尾端與牆內填石交插,固結一起,成一整體石牆。

  城牆砌築時無需泥漿勾縫,全憑石塊插合形成拉力,各個部份的石牆又與整個山體咬合成一體。巧用了山脊,懸崖為壁,依託山體,凹處壘牆,沿山環行,堅固異常。」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