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章丘這兩年可謂是大事不斷,幾次都捅到了朝堂上去了,不過雖然惹的事多,但每次處理的都不錯。尤其是房玄齡和杜如晦到任後,這個小地方就更發引得朝堂大佬們關注了。

  作為在章丘任職滿三年的張儀臣,最終上面的評語是雖有小過,但功比過高,算是瑕不掩瑜,因此直接給他升官了。

  張儀臣家族也打點了下,於是這次升任司隸台的正六品司隸刺史之職。

  大隋有十四個司隸刺史,不過這個刺史跟文帝時的州刺史不同。文帝時全國實行州縣二級制,刺史是州的長官,但如今實行的是郡縣二級制,已經廢除了州一級。

  不過大業天子朝卻有十四個司隸刺史,這十四個刺史,實際上是隸屬於司隸台的官員,六品官職。

  大隋有五省六部,九寺五監,還有十二衛四府,另外還有個三台。

  這三台就是御史台、司隸台和謁者台。

  楊廣繼位之初,便罷御史直入禁中之制,於是御史台就成為相對獨立的中央專職監察機構,御史也從天子監察官轉為國家監察官。

  御史們職掌糾察彈劾。

  而楊廣又設立了謁者台和司隸台,作為巡察機構。

  其中謁者台的職掌就是奉詔出使,慰撫勞問,並持節察按,遇有冤獄則受而奏之,長官為謁者大夫。

  司隸台職掌則是巡察京畿內外,長官為司隸大夫,副職為司隸從事,司隸台置司隸刺史十四員,負責分部巡察、監察京畿、東都及郡縣官吏。

  其實這個司隸刺史,其實就是楊廣把漢魏以來的分巡地方的巡查官司隸大夫和刺史分二為一,設司隸刺史,職責便是激濁揚清,有權罷免貪黷的郡守,上報有功的地方官,加以旌勉。

  不過雖然十四個司隸刺史分道巡察,比如有專門負責河南道的司隸刺史,但刺史每年定期巡邏地方,並沒有固定的治所。

  這其實是相當於中央巡查組。

  房玄齡的父親房彥謙以前便做過司隸刺史,這是一個品級雖不算高,但絕對權重,且清貴之官。

  從七品縣令,直升為六品司隸刺史,這可絕對是高升。

  「以後張刺史分巡河南,我們可還要多仰仗你啊。」杜如晦笑著道。

  張儀臣高升司隸刺史,所分巡的正是河南一道。而他一走,空出來的縣令之位,卻是由縣尉杜如晦接任,至於縣丞房玄齡,這次也調入齊郡,任七品齊郡主簿。

  三人目送著遠去的羅成,都清楚,章丘這塊地方,過去這兩年,若不是有羅成攪動這池子水,還真不會有如今這般大好政績,可以說三人升官,都算是傍了羅成一些功勞了。

  羅成騎著馬一路狂奔,遠遠的將章丘城甩在身後,他知道大家還在目送他,他怕這牽掛,於是乾脆奔走一點。

  隊伍北上,往黃河渡口而行。

  他們這次北上的線路,是直接往北行,而不是沿濟水先往西行,到達運河後再北上。運河坐船雖有便利,可如今是冬季,黃河結冰,往北的運河更是結冰,船不能行。況且他們還帶了許多騾馬物資,便乾脆直接過河北上。

  此時新年剛過,離兵部限定到達的日期還有好幾個月,雖然到達日期從之前的七月前,改到了四月前,可依然還有近三個月時間可以趕路,倒不是很急。

  羅成的隊伍很龐大,六百府兵,另帶了大約三百匹坐騎戰馬,此外還有四百匹馬騾。二百騎兵每人一匹戰馬,不論步騎每火十人還備了六匹馱馬或騾子,而隊頭以上軍官都有坐騎,羅成的直屬隊,也都是輕騎。

  這麼多人馬,還帶著三十輛大車。

  可謂是浩浩蕩蕩,幸好是大隋境內行軍,大家只須攜帶少量的糧草,其餘的可在沿途的官府取用糧草。

  第一天,走了四十里路,羅成便乾脆下令安營休息。

  第二天,多走了二十里路,走了六十里。

  每走個十里路,羅成便要讓隊伍停一下整頓,走二十里便要休息小半個時辰。每天下午還很早,便開始停止行軍,準備安營。

  雖然是境內行軍,但兵部卻也有要求,是禁止他們入城的。一路上,他們只能在野外紮營,哪怕沿途都是城鎮村莊,也不得入城入村,只能野外紮營,還不能毀壞了莊稼之類的。

  好在這是冬季,雖然野外有點冷,但紮營的地方較多。

  幾天下來,大家倒是迅速習慣了這種行軍節奏。

  早上天不亮,聽著牛角號起床,洗漱吃飯餵馬,然後把東西裝車裝馬起程,到了半晌,就開始擇地方安營,做飯休息。

  如果旁邊有村鎮城池,還會派人入城採購肉蔬,遇大城則還要入城領取糧草。

  出來的時候,每個士兵都帶了九斗糧食,不過走了多天,卻一點沒動用,每過一城都就近取糧補充。

  而且大家吃的都還不錯,伙食挺好,新鮮的蔬菜沒斷過,還經常能吃點魚啊肉之類的,就算有時採買不便,可也有軍府裡帶來的臘肉香腸這些,蒸飯的時候裡面放點,又咸又香。

  用了四天時間,羅成一行才到達黃河邊上,租用了許多船隻,花了整整一天時間,才渡過黃河。

  過了黃河,便進入了河北地界。

  北岸,渡口邊有座關城,鹿角關。

  鹿角關鎮將看著羅成這支衛府兵裝備齊全,精神抖擻的樣子,不由的點頭,「這些兵看樣子很精悍的樣子,或許我們可以找他們幫忙。」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