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平時十二衛的高級軍官們都在京城,並不能指揮調動下面的衛府。衛府駐於各地,設有鷹揚郎將和鷹擊郎將負責管理軍府,軍府里的府兵輪值進行當值、訓練,以及入京番衛之責,閒時在家耕種,戰時遇設令則出兵。

  但一般都不會全調走一府之兵,而是徵召一部份,這些徵召的士兵先到朝廷指定地點集結,然後集結完畢後,重新整編成軍,並由朝廷授派各級軍官負責指揮。

  可以說,隋朝的衛府軍制很奇特,平時是兵將分離的,就算打起仗來,那也是臨時整編成軍,將不知兵,兵不知將,兵將都是不認識的。仗一打完,府兵歸府,將軍還朝,依然是兵將分離。

  因此十二衛,雖然每衛都管著五六萬兵馬,但實際上是分散於天下各地,細分成五六十個軍府,在衛以下,就直接是府了,中間再沒有中層的架構組織,而且平時各衛也沒法直接管理軍府。

  鷹揚府是從過去的驃騎府改名而來,主官鷹揚郎將,正五品。品階已經很高,下面也各有長史、兵曹、校尉等軍官。

  羅成的郡兵營五百人,將併入這個新設的長白鷹揚府,但是羅成原本只是個九品職,當然不可能給他授個五品的鷹揚郎將或從五品的鷹擊郎將,就算是由張須陀的舉薦,加上他剿匪練兵之名,朝廷願意破格提拔用他,可也不可能太過份。

  「授我何職?」羅成問。

  第201章 升職加官

  「鷹揚府司馬?」

  城郊,秦氏家族墓地,一座草廬里。

  秦瓊聽完羅成的話後,有些驚訝的問道。鷹揚府司馬雖不如鷹揚郎將、鷹擊郎將一樣是正五從五品,可品級也不低。鷹揚府的長史是正七品職,司馬是從七品職。「連升了好幾級啊。」

  「也沒連升好幾級,長白鷹揚府只轄八百人,是下府,因此府司馬不比上府司馬,上府司馬從七品,我這個下府司馬是從八品,低兩級。」

  秦瓊給羅成倒了杯茶,一杯清茶,什麼佐料都沒加。

  「你原來是從九品職,現在從八,也依然還升了幾級啊。況且,郡兵和府兵相差還是極大的,呆在郡兵中,也就只能剿匪捉賊,但入了衛府,卻有機會征討做戰的。」

  羅成對於加入衛府真沒什麼興趣,這征遼要開始了,他更不願意跑去當炮灰。

  「挺不錯了,司馬一職可是很重要的職事,並不埋沒你的才幹。」

  長白鷹揚府設鷹揚郎將一員,是正五品,另設正八品長史一員,從八品司馬一員,並有兵曹參軍事、倉曹參軍事兩員,並有錄事參軍事和記室各一員。此外還置越騎校尉二人,統騎兵,步兵校尉二人,統步兵,並正七品。下面還有旅帥、隊正、隊副等軍官,皆有品級。

  最早司馬這一職務是文士擔任,也無品級,為軍官幕僚。

  隋朝的府兵制其實並不是自創,而是繼承了西魏的府兵制。

  而西魏的府兵制,卻又源於北魏鮮卑拓拔氏的部族兵制。生活在漠北的鮮卑人以遊牧為主,故他們的兵制是有事則合而防禦作戰,無事則散而歸家,兵牧合一制。後來西魏又結合了漢魏以來的都督軍府領兵制度,於是仿周典置六軍,合百府。

  設立六柱國,統領六軍,推行府兵制。

  開始的時候,府不滿百,每府郎將主之,而分屬二十四軍,每軍以開府一人統領,每兩開府屬一大將軍,兩大將軍隸屬一柱國大將軍,六家主之,是為六柱國,兵眾不滿五萬。

  後來又加了在朝的兩個柱國大將軍,於是便有了八柱國、十二大將軍。

  這一府兵制,從西魏創立,到北周,然後到隋朝,一直沿用,只是軍府越來越多,兵也越來越多了。

  從西魏最初創立府兵時府不滿百,兵不滿五萬,到如今軍府七八百,府兵七八十萬。

  府司馬,一開始便是用文人,職責就是相當於一個參謀,負責參與謀議而已。

  不過到了如今,司馬也事繁任重。

  既協助軍政戎務,也要練甲兵、修軍備、預軍機、掌軍法,還要掌管軍資糧餉的分配。

  秦瓊道,「你可別小看了這個職務,司馬弼戎政,掌武事。居常習搜狩之禮,有役申戰陣之法。凡軍之攻,戰之備,列於器械者,辨其賢良。凡軍之材,食之用,頒於卒乘者,均其賜予。合其軍書契之要,比其軍符籍之伍,賞罰得議,號令得聞,三軍以之,聲氣行之哉。」

  這雖然以前是個文職,但是不折不扣的主武之官。

  「別看越騎校尉、步兵校尉皆為七品,品級還在你這司馬之上,但其實他們卻是你的下屬。」

  鷹揚府里能稱上長官的便是郎將、長史、司馬三人,鷹揚郎將是主官,長史和司馬是佐官。

  長史負責協助郎將掌兵,若是郎將不在或不能理事,便由他接管代行郎將之職。而司馬呢,幾乎什麼都管,面面俱到。

  若拿個縣衙來比較,這郎將自然是縣令,而長史就是縣丞,而司馬就相當於是縣尉、主簿二職兼備。

  「你要總攬軍府的兵、府財政,涉及方方面面,一般的鷹揚郎將多勇武能戰,擅騎射卻不擅理庶務雜事,所以一個好的司馬,相當重要。」

  「我明白了,我成了軍府里的大管家了,事事都要我來管。」

  「確實是這意思。」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