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12章 滿載而歸

  掌柜說的肉好其實是指隋朝立國後鑄造發行的隋五銖錢,也稱為開皇五銖。錢文五銖二字篆書,筆畫精整,邊緣較寬,錢背肉好均有廓。

  肉好本意是指圓形玉器和錢幣的邊和孔,因為隋五銖鑄幣精良,因此百姓多稱為肉好。

  早年間,朝廷是只許開皇五銖流通的,各關卡市坊都放了樣錢,若查驗比對錢幣與樣錢不符,便要毀壞為銅。

  不過近年來錢荒越來越嚴重,大業天子便在揚州增加了許多鑄錢爐鑄造錢幣,因為用料減少,又多摻了錫鉛於是錢幣發白。

  過去的開皇五銖一枚銅錢重量確實是五銖,而且含銅高,但現在的一枚銅錢實際上只有三銖多重,且含銅少。以前千錢重四斤三兩,而現在千錢只重三斤還不到。

  在民間,百姓商人們當然更願意用開皇五銖,可大業年鑄的錢也不得拒收,百姓商人無奈之下,最終市場上便出現了兩種價格。

  肉好與白錢的兌換比便是二比三。

  「都換成肉好。」秦瓊拿過掌柜遞過來的兩枚銅錢看了幾眼,然後道,「都要肉好,別給用我白錢摻雜。」

  「爺請放心,小店百年信譽,說一是一。」

  羅鋒接過兩枚銅錢觀察了片刻,兩枚錢幣樣式上都是一樣的,比如都是外圓內方,都寫了五銖二字,但細看又還是有不少差別的。

  肉好的輪廓邊緣更寬,錢幣也更厚,銅錢的顏色呈紅色,因為主要材料是紫銅,錢幣含銅量達七成,夾鉛兩成,一枚重五銖。

  而大業天子揚州鑄的錢幣雖然也叫開皇五銖,可實際上一錢才重三銖多,且顏色發白,含銅量大大減少。

  一貫肉好一千枚,四斤三兩,比白錢重的多。

  據說秦朝統一天下後,統一貨幣,錢幣是用半兩錢,一枚重半兩。後來到了漢朝,錢幣越鑄越輕,最後鑄五銖錢。南北朝時,貨幣混亂,隋統一天下後,便鑄開皇五銖,同時嚴禁私鑄和其它舊幣使用。

  「掌柜的,現在黃金和銅錢是怎麼換的?」

  羅鋒手裡有縣令千金送的一些金葉子,這些金葉子雖然值錢,可用起來卻不方便,所以他打算乾脆就在這裡兌換成銅錢。

  「換肉好還是白錢?」掌柜照例問。

  肉好的信用高,在民間市場極受歡迎,不過白錢也是官方貨幣,商家不得拒收。羅鋒想了想,「換成白錢吧,不過得是揚州鑄的大業白錢,掌柜的可不能糊弄我,拿其它的私鑄白錢或舊白錢給我。」

  白錢也有幾種,真正允許流通的是朝廷鑄的揚州五銖,而市面上還有不少各朝的舊錢以及不法商人私鑄的五銖錢流通,不過這種錢成色更差,往往更不值錢,許多奸商就把這些成色差的白錢混雜交易給百姓,讓百姓吃虧。

  「怎麼可能呢。」

  金葉子掌柜的看過後,表示成色很不錯,願意以十二貫揚州五銖錢換一兩的價格兌換。

  「兌肉好是一兩兌八千的,沒占你便宜的。」

  稱量後金葉子大約是三兩,於是便可換三十六貫揚州五銖。

  三萬六千枚揚州五銖,重量超過百斤。

  「幸好你是換白錢,要是都換肉好,我這裡一時都拿不出這麼多肉好來換的。」掌柜的一邊安排夥計搬錢過來清點,一面說道。

  官府早有規定,民間商民用錢,十貫以下的交易任百姓自由,但超過十貫以上的交易,就得用絹布,主要還是因為銅錢太少了。

  三叔還叫小九他們過來一起幫忙點錢,羅鋒一看那麼大一堆的銅錢,一枚枚點到什麼時候去?

  「點一串就好,點好後稱量,然後每串稱一下,只要重量一樣就行,這樣總不會錯的,若是重量輕了,那就叫掌柜的補給我們就行。」

  掌柜的笑著稱讚羅鋒聰明,一邊保證,「隨你們點隨你們稱,絕不會有少一文錢的。」

  秦瓊卻連稱都沒稱,早把自己換來的二十貫肉好裝進了褡褳之中。

  「其實你沒必要把金葉子換成白錢。」他勸羅鋒,金葉子換白錢,哪個金店都願意換,但白錢想換金葉子卻難的。

  「這點錢我也存不住的,反正要用,還是換成白錢更方便用些。」羅鋒倒不怎麼在意,他又不是地主老財,一點錢還要摳摳索索的全挖個窖存起來。

  羅三叔他們卻很認真的清點稱量,每一串都要稱一遍,要一點點對不起來,都要爭個半天,最後掌柜的無奈每串都送兩文錢才讓他們滿意。

  羅鋒拿著掌柜的附送的七十二文銅錢,有些無奈的笑笑,倒不是說三叔他們小氣,只是大家習慣了過苦日子,沒誰是大手大腳的人。

  「我請大家吃飯吧,前面有個館子,我們正好吃頓飯,然後再買點乾糧。」

  「要的要的。」三叔看著那把銅錢,覺得自己是有功的,於是也就安然的答應了羅鋒請客的提議。

  「你們不換點錢嗎?」

  「不換,換甚呀,反正這些絹布拿回去也可以用的。」

  說是請客吃飯,可是真當到了飯館裡面,三叔卻又只點了最簡單的湯餅。

  一人一大碗湯餅,別無其它。

  「三叔,我請客,你們點幾樣好的。」

  「我點的可是加了羊肉湯的湯餅,已經很好了,夠了,雖然得了幾個賞錢,可也不能亂用的。得省著點花!」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