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頁
綜合竺可楨日記、《國立浙江大學日刊》和《申報》的報導,胡適這次演講的內容大體上就清晰了。此後1949年3月27日,他在台灣講《中國文化里的自由傳統》(或《中國文化傳統的自由主義》),強調自由不是舶來品,而是中國古代就有的,史官制度、諫官制度都是批評自由、思想自由的一種標誌,老子、孔子都是自由主義者,孟子二三千年前提出的“民為貴”,更是重要的自由主義者的傳統。秦始皇之後思想一尊,自由受到限制,但仍然有人在萬難中不斷追求,王充、范縝、韓愈等身上都有自由主義精神,王陽明批評朱熹,顏李學派反對帝王推崇的朱子學派,都是在爭取思想自由。結論就是中國有自由思想的傳統。他之所以一再將自由主義解釋為中國古已有之的傳統,用意無非是想在中國的傳統老樹上嫁接自由主義的新枝丫,將他信奉了大半生的自由主義本土化,希望更多的人都能接受這一理念。
此前1948年9月4日,他在北平電台演說《自由主義》,在講了“中國文化里的自由傳統”後,他話鋒一轉:“東方自由主義運動始終沒有抓住政治自由的特殊重要性,所以始終沒有走上建設民主政治的路子。西方的自由主義絕大貢獻正在這一點,他們覺悟到只有民主的政治方能夠保障人民的基本自由,所以自由主義的政治意義是強調的擁護民主。”他列舉代議制度是英國人的貢獻,成文而可以修改的憲法是英美人的創製,無記名投票是澳洲人的發明,中國古代雖也有“民為邦本”“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等思想,有文官考試制度,但始終沒有解決君主專制問題,沒有建立起一個能限制無限權力、保障所有人的基本權利的制度來。為什麼會如此?胡適沒有直接回答這個問號,但他概括了自由主義的四個基本內涵:一是自由,二是民主,三是容忍,四是和平、漸進地改革。他強調指出西方自由主義包含了一個十分重要的特徵,就是對反對派的容忍,對少數人權利的保障,從而養成容忍異己的度量和風氣,這才是近代自由主義當中“最可愛慕而又最基本”的內容。他進一步說明,自由主義到了近代以後還有和平改革的意思,可以和平地轉移政權,以立法手段,達到一點一滴地漸進改革的目的。而尊重少數人的權利,容許不同聲音、反對黨派的存在,人民擁有選擇的權利和機會,這一切不僅是和平改革的前提,也正是自由主義的生命所在。接下來,他在浙大和台灣的幾次演講,都以自由主義為主題,如此密集地講述同一主題,在他一生中罕見。他一輩子致力於將自由主義引入中國的努力,至此已接近尾聲,即將失去的痛苦已縈繞在他的生命周圍。
胡適這次到浙大演講,也是他最後一次來到杭州,幾個月後,他就將與大陸永遠告別,開始“根株浮滄海”的最後餘生。
當年胡適養病西湖畔,與他交往密切的朋友有詩人徐志摩,他們所代表的自由主義一脈,在古老的土地上植下的是新種子,並不像胡適說的是中國傳統中固有的,恰恰是傳統中所缺乏的。在他們當中,還有一個更年輕的身影,就是幾年後在西湖邊寄一袋桃花給詩人的儲安平,若干年後,他成為自由主義的重要傳人,《觀察》周刊的創辦人,繼《努力周報》《新月》《獨立評論》之後賡續了這一新的傳統。當然,我們可以看到即使同屬於自由主義,胡適與儲安平也很不相同。他們的書生論政並不一樣,胡適不同意儲安平對國民黨徹底否定的姿態,他始終沒有在《觀察》周刊發表過一篇文章。另一個也屬於自由主義這一邊、與他們差距更大的杭州人張東蓀,屬於中間偏左,或自由的左翼。胡適走了,儲安平和張東蓀選擇了留下。在變幻莫測的20世紀前半葉,他們都曾參與創造擺脫“衰世”的歷史,他們的肉身卻一個接一個被歷史的陰雲吞噬了。
本文主要參考書目:
1.胡適著,曹伯言整理,《胡適日記全編》,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胡適著,歐陽哲生編,《胡適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3.胡頌平,《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版。
4.胡頌平,《胡適之先生晚年談話錄》,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版。
5.《錢昌照回憶錄》,中國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
6.《竺可楨全集》第11卷,上海教育科技出版社,2006年版。
7.段懷清,《胡適1948年在浙江大學的演講及其他》,《社會科學論壇》,2008年8月上半月期。
8.浙江大學校友總會、電教新聞中心編,《竺可楨誕辰百周年紀念文集》,浙江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
寄一袋西湖邊的桃花給徐志摩
留在儲安平記憶中的徐志摩“就像一架火爐,大家圍著他感到有勁”。油畫家陳丹青曾以“好看”、“好玩”來解讀他心儀的魯迅,“好玩”這個說法用在徐志摩身上恐怕更為合適。儲安平在《悼志摩先生》文中說到,1930年春天,他編《今日》,向徐志摩要稿子,時在北平的志摩來信還惦記著江南的嫵媚,“我在西湖時,曾裝了一袋桃花寄給他過。”遙望當年,西子湖畔,桃花滿天,年輕的儲安平用袋子裝桃花,寄給徐志摩的情景,我們只剩下了羨慕的分。
此前1948年9月4日,他在北平電台演說《自由主義》,在講了“中國文化里的自由傳統”後,他話鋒一轉:“東方自由主義運動始終沒有抓住政治自由的特殊重要性,所以始終沒有走上建設民主政治的路子。西方的自由主義絕大貢獻正在這一點,他們覺悟到只有民主的政治方能夠保障人民的基本自由,所以自由主義的政治意義是強調的擁護民主。”他列舉代議制度是英國人的貢獻,成文而可以修改的憲法是英美人的創製,無記名投票是澳洲人的發明,中國古代雖也有“民為邦本”“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等思想,有文官考試制度,但始終沒有解決君主專制問題,沒有建立起一個能限制無限權力、保障所有人的基本權利的制度來。為什麼會如此?胡適沒有直接回答這個問號,但他概括了自由主義的四個基本內涵:一是自由,二是民主,三是容忍,四是和平、漸進地改革。他強調指出西方自由主義包含了一個十分重要的特徵,就是對反對派的容忍,對少數人權利的保障,從而養成容忍異己的度量和風氣,這才是近代自由主義當中“最可愛慕而又最基本”的內容。他進一步說明,自由主義到了近代以後還有和平改革的意思,可以和平地轉移政權,以立法手段,達到一點一滴地漸進改革的目的。而尊重少數人的權利,容許不同聲音、反對黨派的存在,人民擁有選擇的權利和機會,這一切不僅是和平改革的前提,也正是自由主義的生命所在。接下來,他在浙大和台灣的幾次演講,都以自由主義為主題,如此密集地講述同一主題,在他一生中罕見。他一輩子致力於將自由主義引入中國的努力,至此已接近尾聲,即將失去的痛苦已縈繞在他的生命周圍。
胡適這次到浙大演講,也是他最後一次來到杭州,幾個月後,他就將與大陸永遠告別,開始“根株浮滄海”的最後餘生。
當年胡適養病西湖畔,與他交往密切的朋友有詩人徐志摩,他們所代表的自由主義一脈,在古老的土地上植下的是新種子,並不像胡適說的是中國傳統中固有的,恰恰是傳統中所缺乏的。在他們當中,還有一個更年輕的身影,就是幾年後在西湖邊寄一袋桃花給詩人的儲安平,若干年後,他成為自由主義的重要傳人,《觀察》周刊的創辦人,繼《努力周報》《新月》《獨立評論》之後賡續了這一新的傳統。當然,我們可以看到即使同屬於自由主義,胡適與儲安平也很不相同。他們的書生論政並不一樣,胡適不同意儲安平對國民黨徹底否定的姿態,他始終沒有在《觀察》周刊發表過一篇文章。另一個也屬於自由主義這一邊、與他們差距更大的杭州人張東蓀,屬於中間偏左,或自由的左翼。胡適走了,儲安平和張東蓀選擇了留下。在變幻莫測的20世紀前半葉,他們都曾參與創造擺脫“衰世”的歷史,他們的肉身卻一個接一個被歷史的陰雲吞噬了。
本文主要參考書目:
1.胡適著,曹伯言整理,《胡適日記全編》,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胡適著,歐陽哲生編,《胡適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3.胡頌平,《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版。
4.胡頌平,《胡適之先生晚年談話錄》,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版。
5.《錢昌照回憶錄》,中國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
6.《竺可楨全集》第11卷,上海教育科技出版社,2006年版。
7.段懷清,《胡適1948年在浙江大學的演講及其他》,《社會科學論壇》,2008年8月上半月期。
8.浙江大學校友總會、電教新聞中心編,《竺可楨誕辰百周年紀念文集》,浙江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
寄一袋西湖邊的桃花給徐志摩
留在儲安平記憶中的徐志摩“就像一架火爐,大家圍著他感到有勁”。油畫家陳丹青曾以“好看”、“好玩”來解讀他心儀的魯迅,“好玩”這個說法用在徐志摩身上恐怕更為合適。儲安平在《悼志摩先生》文中說到,1930年春天,他編《今日》,向徐志摩要稿子,時在北平的志摩來信還惦記著江南的嫵媚,“我在西湖時,曾裝了一袋桃花寄給他過。”遙望當年,西子湖畔,桃花滿天,年輕的儲安平用袋子裝桃花,寄給徐志摩的情景,我們只剩下了羨慕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