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頁
小住煙霞洞時,胡適曾送了一首《煙霞洞》的詩給善於烹飪的金復三居士,金燒的素菜在西湖一帶有名,竺可楨說煙霞洞“以素餚清潔聞名湖上”。十多年後,竺可楨等16人來為胡明復掃墓時,親眼看到堂中掛著胡適當年養病煙霞洞時這首白話詩的手書。胡適的這幅手跡,在抗戰期間好不容易保存下來了。1947年,已是80高齡的金復三思念胡適,希望能親手燒幾樣素菜給胡適吃,托阮毅成轉告,胡適很是感動,給金寫了一封長信,說要到杭州看他。可惜,等到1948年10月胡適再到杭州時,他已離世。
今天我們到煙霞洞,胡適住過的老屋仍在,卻再也看不到胡適的白話詩手跡了,只有廊柱上的對聯:“四大空中獨留雲住,一峰缺處還看潮來。”
講演浙大
1948年10月18日,胡適在離開大陸之前應竺可楨之邀到了杭州,下榻在里西湖邊的新新旅館。他倆同為庚子賠款餘額的留美學生,分別做了南北兩個大學的校長。胡適此來杭州,故地重遊,也許他沒想到這是最後的一次。19日是個雨天,他在雨中游西湖,然後到浙大訪竺可楨,見到竺夫人陳汲等人。竺可楨約他20日中午在家裡吃飯,因為其夫人多次說要在家裡招待胡適。
10月20日上午,杭州天晴,胡適雇小船在西湖上盪了一會兒,再到孤山紀念林啟的“林社”,去看輔佐林啟辦學的高嘯桐遺像。在竺可楨家吃中飯時作陪的還有蘇步青、阮毅成等人。下午二點鐘,他在浙大體育館講“自由主義”。這是他自己在日記中記的。雖有浙大學生唐為根後來回憶,胡適在浙大大禮堂講話,由於講話“不得人心”,“台下學生不斷地出現哄聲四起”。但第二天的《國立浙江大學日刊》報導:“胡先生談笑風生,記取古今中外詩文史事,如數家珍,雜以詼謔,亦諧亦莊,聽之如飲醇醪。凡歷一時有半,掌鳴有如春雷聲中而畢。”(轉引自段懷清《胡適1948年在浙江大學的演講及其他》,《社會科學論壇》2008年8月上半月期,75頁)如果說校刊說的是客氣話,不可完全採信,那麼竺可楨當天的私人日記則是可信的,那天聽講的浙大師生八九百人,大部分都是站著聽講的,“但終一小時二十分,鮮有退者,亦可知適之演講之魔力也。適之小餘一歲,近來人甚肥碩,但演講時已汗流浹背矣,因下午相當熱也。”他從二點一直講到三點廿分,演講結束,回到校長辦公室稍坐,即由竺夫人陳汲親自送往車站,乘四點的快車回上海。胡適對此次演講印象深刻,直到1961年12月30日,離世前不久,吃晚飯時他還和秘書胡頌平說起竺可楨的第二個太太是陳源的妹妹,“這位陳小姐,面孔圓圓的,長得很甜。我的太太對我說,如果她死了,她勸我娶這位陳小姐,可以看出我太太對她的喜歡。勝利之後,我到浙江大學去演講,可楨是浙大的校長,他和他的太太住在禮堂樓上。”
這次講演沒有發現完整的記錄稿,竺可楨日記只記下大致的內容,胡適說自由主義為中國固有產物,明代浙江餘姚出生的三位大師王陽明、黃宗羲、朱舜水都提倡自由主義,東漢王充也是自由主義。但他明確指出中國的自由主義缺乏政治的自由,而且缺少容忍的精神,所以自由終不能達到,人民也沒能得到解放。
好在10月21日的《國立浙江大學日刊》留下了較為詳細的報導,確切的講題是《自由主義與中國》,胡適說:
……本人向所提倡,皆在解決問題,非講主義,今此雖道主義,仍在問題索解。自由為義,在於由自,我國蓋有悠久之傳統。在希臘為自由為字,亦同中國,兼有名詞動詞兩用。溯人類自有歷史以來,自衣食住行以至思想信仰,皆求自由作主,不須仰人。浙大三館,紀念陽明、黎洲、舜水三先生。陽明之反朱子,黎洲明夷待訪之錄,與舜水去國,老死日本,皆爭自由之表現。東漢,上虞王充(仲任)當神權之世,撰《論衡》八十餘篇,一言以蔽之曰:“疾虛妄”,亦皆在求自由。綜之,中國史中,自老莊孔墨,中經阮籍、嵇康、范縝、韓愈,以逮宋明諸儒,為爭自由而仗義執言,雖一人而往矣,精神皆至偉大。所惜者已往賢哲,過於漠視政治自由,遂致雖倡君主無為之治,而無術以致之。西洋史中,有盎格羅撒克遜民族者,去今不過百年,為政治自由,樹之範疇,於今世界受其利,一曰代議制度,一曰成文而可修憲法,一曰不記名投票。此雖淺近之論,而古今中外之人,忽之久矣。得盎格羅撒克遜民族而明之,自由之義,得以大彰。抑即在美,訪即夙昔嘗著自由歷史之教師者,行年八八十,謂除自由之外,近更得一字,其重要相若,斯曰容忍(tolerance)。而當今之世,實自由與不自由之爭,容忍與不容忍之爭。浙大於陽明、黎洲、舜水爭自由傳統之精神下,對此當前重大問題,應三思之……(轉引同上,75頁)
10月22日的《申報》也有《胡適在浙大演講自由主義與中國》的報導:
胡氏首先解釋自由主義為當今世界一種最偉大的運動,繼則詳述中國古代儒者之自由主義思想,自孔孟以下如王充、王安石、朱舜水、黃梨洲等先賢,其遺著中無不富有自由主義思想,故今之所謂“自由主義”者,實為中國之“土產而非舶來品”,惟雖有“自主義思想”或“自由主義哲學”,而無政治環境上之自由,則社會仍無自由可言,中國即缺乏此種政治上之自由也。然而欲求得政治上之自由,則必須有一種容忍的精神與之相配合。然後自由主義始能有最完美的發揮。故今天中國要求自由主義之勝利,主要在爭取政治上之自由,與培養一般社會之容忍精神。(轉引同上,75-76頁)
今天我們到煙霞洞,胡適住過的老屋仍在,卻再也看不到胡適的白話詩手跡了,只有廊柱上的對聯:“四大空中獨留雲住,一峰缺處還看潮來。”
講演浙大
1948年10月18日,胡適在離開大陸之前應竺可楨之邀到了杭州,下榻在里西湖邊的新新旅館。他倆同為庚子賠款餘額的留美學生,分別做了南北兩個大學的校長。胡適此來杭州,故地重遊,也許他沒想到這是最後的一次。19日是個雨天,他在雨中游西湖,然後到浙大訪竺可楨,見到竺夫人陳汲等人。竺可楨約他20日中午在家裡吃飯,因為其夫人多次說要在家裡招待胡適。
10月20日上午,杭州天晴,胡適雇小船在西湖上盪了一會兒,再到孤山紀念林啟的“林社”,去看輔佐林啟辦學的高嘯桐遺像。在竺可楨家吃中飯時作陪的還有蘇步青、阮毅成等人。下午二點鐘,他在浙大體育館講“自由主義”。這是他自己在日記中記的。雖有浙大學生唐為根後來回憶,胡適在浙大大禮堂講話,由於講話“不得人心”,“台下學生不斷地出現哄聲四起”。但第二天的《國立浙江大學日刊》報導:“胡先生談笑風生,記取古今中外詩文史事,如數家珍,雜以詼謔,亦諧亦莊,聽之如飲醇醪。凡歷一時有半,掌鳴有如春雷聲中而畢。”(轉引自段懷清《胡適1948年在浙江大學的演講及其他》,《社會科學論壇》2008年8月上半月期,75頁)如果說校刊說的是客氣話,不可完全採信,那麼竺可楨當天的私人日記則是可信的,那天聽講的浙大師生八九百人,大部分都是站著聽講的,“但終一小時二十分,鮮有退者,亦可知適之演講之魔力也。適之小餘一歲,近來人甚肥碩,但演講時已汗流浹背矣,因下午相當熱也。”他從二點一直講到三點廿分,演講結束,回到校長辦公室稍坐,即由竺夫人陳汲親自送往車站,乘四點的快車回上海。胡適對此次演講印象深刻,直到1961年12月30日,離世前不久,吃晚飯時他還和秘書胡頌平說起竺可楨的第二個太太是陳源的妹妹,“這位陳小姐,面孔圓圓的,長得很甜。我的太太對我說,如果她死了,她勸我娶這位陳小姐,可以看出我太太對她的喜歡。勝利之後,我到浙江大學去演講,可楨是浙大的校長,他和他的太太住在禮堂樓上。”
這次講演沒有發現完整的記錄稿,竺可楨日記只記下大致的內容,胡適說自由主義為中國固有產物,明代浙江餘姚出生的三位大師王陽明、黃宗羲、朱舜水都提倡自由主義,東漢王充也是自由主義。但他明確指出中國的自由主義缺乏政治的自由,而且缺少容忍的精神,所以自由終不能達到,人民也沒能得到解放。
好在10月21日的《國立浙江大學日刊》留下了較為詳細的報導,確切的講題是《自由主義與中國》,胡適說:
……本人向所提倡,皆在解決問題,非講主義,今此雖道主義,仍在問題索解。自由為義,在於由自,我國蓋有悠久之傳統。在希臘為自由為字,亦同中國,兼有名詞動詞兩用。溯人類自有歷史以來,自衣食住行以至思想信仰,皆求自由作主,不須仰人。浙大三館,紀念陽明、黎洲、舜水三先生。陽明之反朱子,黎洲明夷待訪之錄,與舜水去國,老死日本,皆爭自由之表現。東漢,上虞王充(仲任)當神權之世,撰《論衡》八十餘篇,一言以蔽之曰:“疾虛妄”,亦皆在求自由。綜之,中國史中,自老莊孔墨,中經阮籍、嵇康、范縝、韓愈,以逮宋明諸儒,為爭自由而仗義執言,雖一人而往矣,精神皆至偉大。所惜者已往賢哲,過於漠視政治自由,遂致雖倡君主無為之治,而無術以致之。西洋史中,有盎格羅撒克遜民族者,去今不過百年,為政治自由,樹之範疇,於今世界受其利,一曰代議制度,一曰成文而可修憲法,一曰不記名投票。此雖淺近之論,而古今中外之人,忽之久矣。得盎格羅撒克遜民族而明之,自由之義,得以大彰。抑即在美,訪即夙昔嘗著自由歷史之教師者,行年八八十,謂除自由之外,近更得一字,其重要相若,斯曰容忍(tolerance)。而當今之世,實自由與不自由之爭,容忍與不容忍之爭。浙大於陽明、黎洲、舜水爭自由傳統之精神下,對此當前重大問題,應三思之……(轉引同上,75頁)
10月22日的《申報》也有《胡適在浙大演講自由主義與中國》的報導:
胡氏首先解釋自由主義為當今世界一種最偉大的運動,繼則詳述中國古代儒者之自由主義思想,自孔孟以下如王充、王安石、朱舜水、黃梨洲等先賢,其遺著中無不富有自由主義思想,故今之所謂“自由主義”者,實為中國之“土產而非舶來品”,惟雖有“自主義思想”或“自由主義哲學”,而無政治環境上之自由,則社會仍無自由可言,中國即缺乏此種政治上之自由也。然而欲求得政治上之自由,則必須有一種容忍的精神與之相配合。然後自由主義始能有最完美的發揮。故今天中國要求自由主義之勝利,主要在爭取政治上之自由,與培養一般社會之容忍精神。(轉引同上,75-7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