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頁
第三部分:風險遭遇美國之行(1)
1930年1月18日,我帶了劇團赴美演出,從上海乘“加拿大皇后”號輪船出國。2月8日到達紐約,車站上看熱鬧的人甚多,由警察維持秩序,從月台到車站外兩邊,用網攔隔。兩旁的觀眾有脫帽的,搖手絹的,更有許多拋鮮花的。 在車站月台上立著許多照相架,新聞記者紛紛攝影,接著又趕到旅館來,這裡面包括各國記者來採訪新聞。當天和第二天的報紙都登了照相和新聞。各報陸續刊登介紹中國劇和梅劇團演出後的評論文章。有一家報紙的標題是:《五萬萬人歡迎的一位大藝術家梅蘭芳來紐約》,這意思是說中國有四億多人,加上日本就有五萬萬人了。 著名劇評家斯達克?楊(StarkYoung)在演出前後發表了幾篇有真知灼見的專論,還和我單獨晤談,提出了對梅劇團表演的看法,他的精闢論述,令我心折。 2月27日,我們在紐約49號街劇院(49thStreetTheatre)第一次演出,我們在這個劇院連演了兩個星期。到第七天,派拉蒙電影公司到劇場來排新聞片。那天大軸是《刺虎》,我們決定拍攝費貞娥向羅虎將軍敬酒的一節。那次赴美所演的三個主要劇目是《刺虎》、《汾河灣》、《打漁殺家》。其中《刺虎》演出的次數最多,也最受美國觀眾歡迎,這可能是因為故事簡練,容易理解,編排的手法也相當巧妙的緣故。後來因為這齣戲牽涉到農民起義,解放後國內評論上有分歧,所以我就把它擱下了。 4月中旬,我們到了美國西部舊金山,那是僑胞集中的大城。市長在車站外能容納幾萬人的廣場上致歡迎詞,大家分乘十幾輛汽車出發。我和市長同乘敞篷汽車,最前面是六輛警衛車,鳴笛開道。第二隊是兩面大旗,上寫“歡迎大藝術家梅蘭芳”,後面是樂隊。汽車在兩旁密密層層的人群中緩緩行駛到大中華戲院。只見門前掛著“歡迎大藝術家梅蘭芳大會”兩面大旗,一陣如雷的掌聲,把我送進了會場,當時,我心頭的激動是很難用語言來形容的。 第二天,我去答謝市長,那裡正開市政會議,市長宣布改為“歡迎梅蘭芳”會,委員的歡迎詞和我的答謝詞都作為議案,永存在市政的檔案裡面。 到了舊金山第二天,就接到以演武俠片著名的電影演員道格拉斯?范朋克(DouglasFairbanks)的電報說:“您若到洛杉磯城演出,務必請到我家作客。”我與范朋克素不相識,過去只在銀幕上見過面,現在突然接到他的電報,雖深覺熱情可感,但不便貿然相擾,所以便回了他一個電報:“這次去洛杉磯演出,因為劇團同行的人太多,並且每天總要對戲,恐怕有許多不便,請不必費心了,心領盛意,特此致謝。”過了一天,又接到他第二個電報:“我已經把房子和一切事情都準備妥當了,務必請您光臨,我家的房子,足可供貴劇團排戲之用了,我的專用汽車,也完全歸您使用。”我們見他詞意懇切,情不可卻,就復電答應了。又接他一個電報:“因有要事須往英國,家裡一切已囑我妻瑪麗?璧克福(MaryPickford)辦理招待,她的招待一定能夠使您滿意。我在赴英之前,如能抽出幾小時的工夫,還打算乘飛機到舊金山和您見一面。”後來我們才知道他早就規定要到英國去,怕預先告訴我們,不肯住到他家裡去,所以等我答應了,才說出來。跟著又接瑪麗?璧克福來電說:“我丈夫臨行時,再三叮囑,妥為招待,務請惠臨舍間,勿卻是幸。” 5月12日抵洛杉磯城,有我國華僑及各國領事到站歡迎。比利時的領事代表領事團向我們獻花。瑪麗?璧克福派代表二人到站迎迓,並派攝影隊在站內為我們拍攝有聲新聞電影。隨即乘瑪麗?璧克福所備的汽車出站。我們先去拜訪市長波爾泰,向市長告辭出來,即乘車至“飛來福別莊”(Fairford),這是用范朋克的名字上半截與瑪麗?璧克福的名字下半截合卺而成。當時上海譯音范朋克,北京譯音飛來伯,用“飛來福”來命名他們的別莊是象徵他倆幸福結合的意思。 “飛來福別莊”在森達莫尼卡城(SantaMonica)的海岸,建築頗為精雅,背倚萬仞絕壁,崖上種著大可數圍的棕櫚等大樹,綿延幾十里,憑欄一望,面臨太平洋,風帆點點,沙鳥飛翔,潮來時,巨濤壁立,好像要湧進屋內似的,真是奇觀。瑪麗?璧克福隔兩天還到別莊來察看一下,問問起居飲食的情況,有時親手換插瓶花,移動陳設,碰到我們還沒有起床時,她也不驚動我們。在那裡住了將近二十天,深覺主人情意之殷。
第三部分:風險遭遇美國之行(2)
到洛杉磯的第二天,就去電影廠拜訪瑪麗?璧克福。她陪我進了化裝室。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外國電影演員化裝,很感興趣。二十分鐘後,她以一個雍容華貴的古代婦女的形象出現在我們的眼前。那天她拍了三個鏡頭,拍完之後,我和瑪麗?璧克福還合照了幾張照片。我穿的是藍袍子,黑馬褂,她穿的是古裝,這兩種服裝,按時代相距至少二百年,中美兩國,遠隔重洋,距離也有幾萬里,是很難碰到一起的,因此,我臨走時向瑪麗?璧克福說:“今天您的招待,使我感到兩個民族的文化藝術,親切地結合在一起了,這種可貴的友誼是令人難忘的。” 將要離開洛杉磯城的時候,范朋克從英國回來了,他們夫婦倆在住宅里(不是別莊)舉行了茶會歡送我,范朋克見了我第一句話就問:“我妻的招待還滿意嗎?”我說:“很滿意。但尊夫人在百忙中這樣關心我們的飲食起居,卻使我們大為不安,我不知道什麼時候有機會報答賢伉儷的盛意。”他笑著說:“這個機會也許不會太遠。”那天茶後,我們還在花園裡打高爾夫球,並且拍攝了紀錄電影。 1931年1月間,我在北京接到了范朋克打來的電報,說他就要到中國來旅行,我馬上復電歡迎,同時就著手籌備接待他。一方面是為了回答他們在“飛來福別莊”款待我的盛意,另一方面也是表示我們中國人民好客的傳統精神。1931年2月4日的黃昏時分,我到前門車站去歡迎范朋克,然後和他同乘汽車,開抵大方家胡同李宅。這是一所很講究的足以代表北京的建築風格的房子,是我事先向房主人借用,經過一番布置,作為范朋克下榻處。等二天下午,我在無量大人胡同住宅舉行了一個茶會歡迎他,邀請的客人以文藝界為主。大家按時而來,都懷著好奇心要看一看這位銀幕上的“外國武生”。 那天下午五點鐘的時候,范朋克和派拉蒙電影公司著名導演維克多?佛萊明(VictforFleming)暢遊了頤和園後趕來參加這個茶會。我首先向他介紹了內人福芝芳以及兩個兒子,范朋克說:“我妻瑪麗?璧克福因事不能同來,她托我向梅博士、梅夫人致候。”這時攝影隊為我們五個人照了相。 2月6日,我在開明戲院演出《刺虎》,請范朋克看戲。劇終後,他到台上和觀眾見面,還講了話,大意是說這次到中國來旅行,認識了中國的高尚文化,今天又看到梅先生的名劇,感到非常滿意。觀眾回報以熱烈的掌聲。 2月7日下午,我到大方家胡同去看望他。我提議拍一段有聲電影,范朋克興奮地表示同意。第一組鏡頭拍攝我和范朋克見面的情形。我先用不夠流暢的英語說了幾句簡短的歡迎詞。范朋克也用剛學來的華語說:“梅先生,北京很好,我們明年再來。”第二組鏡頭是范朋克穿上我送他的戲裝——《蜈蚣嶺》行者武松的打扮。我們當場教給范朋克幾個身段和亮相姿勢。他做出來,還真像那麼一回事。 那天晚上,我給范朋克餞行。酒過三巡,他舉杯對我說:“我從秦皇島到北京的旅途中,看到窗外豐腴的土壤和勤苦耐勞的農民顯出一派物阜民純的意味;在北京我又認識了許多文藝界的朋友,使我在很短的時間內,能夠接觸到中國的悠久文化和傳統美德。我在故宮大殿上看到三千年以上的青銅器的精細雕刻和唐宋以來的名瓷名畫,使我感到中國的文化對人類作出了偉大的貢獻。”他停頓一下,又繼續說,“去年梅君在美國演出時,我恰巧去英國,直到昨天才看到梅君的戲,得到藝術上滿足的享受。中國的戲劇藝術,有極簡練和極豐富的兩種特點,中國的古典戲劇可以與莎士比亞和希臘古典戲劇媲美。我願中國戲永遠保持固有的特點,不斷發揚光大。” 當年我從舊金山到洛杉磯的當晚,劇場經理請我到一個夜總會,那裡是電影界和文藝人士聚會之所。我們剛坐下,一位穿著深色服裝,身材不胖不瘦、修短合度、神采奕奕的壯年人走了過來,我看看似曾相識,正在追憶中,經理站起來介紹道:“這就是卓別林先生。”又對他說,“這位是梅蘭芳先生。”我和卓別林緊緊拉著手,他頭一句說:“我早就聽到您的名字,今日可稱幸會。啊!想不到您這麼年輕。”我說:“十幾年前我就在銀幕上看見您,你的手杖、禮帽、大皮鞋、小鬍子真有意思,剛才看見您,我簡直認不出來,因為您的翩翩風度,和銀幕上幽默滑稽的樣子,判若兩人了。”我們一邊喝酒,談得很投機。他還告訴我,他早年也是舞台演員,後來才投身電影界的。 那晚,我們照了兩張照片,一張是我和卓別林合影,另一張是六個人合照的,我至今還保存著呢。
1930年1月18日,我帶了劇團赴美演出,從上海乘“加拿大皇后”號輪船出國。2月8日到達紐約,車站上看熱鬧的人甚多,由警察維持秩序,從月台到車站外兩邊,用網攔隔。兩旁的觀眾有脫帽的,搖手絹的,更有許多拋鮮花的。 在車站月台上立著許多照相架,新聞記者紛紛攝影,接著又趕到旅館來,這裡面包括各國記者來採訪新聞。當天和第二天的報紙都登了照相和新聞。各報陸續刊登介紹中國劇和梅劇團演出後的評論文章。有一家報紙的標題是:《五萬萬人歡迎的一位大藝術家梅蘭芳來紐約》,這意思是說中國有四億多人,加上日本就有五萬萬人了。 著名劇評家斯達克?楊(StarkYoung)在演出前後發表了幾篇有真知灼見的專論,還和我單獨晤談,提出了對梅劇團表演的看法,他的精闢論述,令我心折。 2月27日,我們在紐約49號街劇院(49thStreetTheatre)第一次演出,我們在這個劇院連演了兩個星期。到第七天,派拉蒙電影公司到劇場來排新聞片。那天大軸是《刺虎》,我們決定拍攝費貞娥向羅虎將軍敬酒的一節。那次赴美所演的三個主要劇目是《刺虎》、《汾河灣》、《打漁殺家》。其中《刺虎》演出的次數最多,也最受美國觀眾歡迎,這可能是因為故事簡練,容易理解,編排的手法也相當巧妙的緣故。後來因為這齣戲牽涉到農民起義,解放後國內評論上有分歧,所以我就把它擱下了。 4月中旬,我們到了美國西部舊金山,那是僑胞集中的大城。市長在車站外能容納幾萬人的廣場上致歡迎詞,大家分乘十幾輛汽車出發。我和市長同乘敞篷汽車,最前面是六輛警衛車,鳴笛開道。第二隊是兩面大旗,上寫“歡迎大藝術家梅蘭芳”,後面是樂隊。汽車在兩旁密密層層的人群中緩緩行駛到大中華戲院。只見門前掛著“歡迎大藝術家梅蘭芳大會”兩面大旗,一陣如雷的掌聲,把我送進了會場,當時,我心頭的激動是很難用語言來形容的。 第二天,我去答謝市長,那裡正開市政會議,市長宣布改為“歡迎梅蘭芳”會,委員的歡迎詞和我的答謝詞都作為議案,永存在市政的檔案裡面。 到了舊金山第二天,就接到以演武俠片著名的電影演員道格拉斯?范朋克(DouglasFairbanks)的電報說:“您若到洛杉磯城演出,務必請到我家作客。”我與范朋克素不相識,過去只在銀幕上見過面,現在突然接到他的電報,雖深覺熱情可感,但不便貿然相擾,所以便回了他一個電報:“這次去洛杉磯演出,因為劇團同行的人太多,並且每天總要對戲,恐怕有許多不便,請不必費心了,心領盛意,特此致謝。”過了一天,又接到他第二個電報:“我已經把房子和一切事情都準備妥當了,務必請您光臨,我家的房子,足可供貴劇團排戲之用了,我的專用汽車,也完全歸您使用。”我們見他詞意懇切,情不可卻,就復電答應了。又接他一個電報:“因有要事須往英國,家裡一切已囑我妻瑪麗?璧克福(MaryPickford)辦理招待,她的招待一定能夠使您滿意。我在赴英之前,如能抽出幾小時的工夫,還打算乘飛機到舊金山和您見一面。”後來我們才知道他早就規定要到英國去,怕預先告訴我們,不肯住到他家裡去,所以等我答應了,才說出來。跟著又接瑪麗?璧克福來電說:“我丈夫臨行時,再三叮囑,妥為招待,務請惠臨舍間,勿卻是幸。” 5月12日抵洛杉磯城,有我國華僑及各國領事到站歡迎。比利時的領事代表領事團向我們獻花。瑪麗?璧克福派代表二人到站迎迓,並派攝影隊在站內為我們拍攝有聲新聞電影。隨即乘瑪麗?璧克福所備的汽車出站。我們先去拜訪市長波爾泰,向市長告辭出來,即乘車至“飛來福別莊”(Fairford),這是用范朋克的名字上半截與瑪麗?璧克福的名字下半截合卺而成。當時上海譯音范朋克,北京譯音飛來伯,用“飛來福”來命名他們的別莊是象徵他倆幸福結合的意思。 “飛來福別莊”在森達莫尼卡城(SantaMonica)的海岸,建築頗為精雅,背倚萬仞絕壁,崖上種著大可數圍的棕櫚等大樹,綿延幾十里,憑欄一望,面臨太平洋,風帆點點,沙鳥飛翔,潮來時,巨濤壁立,好像要湧進屋內似的,真是奇觀。瑪麗?璧克福隔兩天還到別莊來察看一下,問問起居飲食的情況,有時親手換插瓶花,移動陳設,碰到我們還沒有起床時,她也不驚動我們。在那裡住了將近二十天,深覺主人情意之殷。
第三部分:風險遭遇美國之行(2)
到洛杉磯的第二天,就去電影廠拜訪瑪麗?璧克福。她陪我進了化裝室。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外國電影演員化裝,很感興趣。二十分鐘後,她以一個雍容華貴的古代婦女的形象出現在我們的眼前。那天她拍了三個鏡頭,拍完之後,我和瑪麗?璧克福還合照了幾張照片。我穿的是藍袍子,黑馬褂,她穿的是古裝,這兩種服裝,按時代相距至少二百年,中美兩國,遠隔重洋,距離也有幾萬里,是很難碰到一起的,因此,我臨走時向瑪麗?璧克福說:“今天您的招待,使我感到兩個民族的文化藝術,親切地結合在一起了,這種可貴的友誼是令人難忘的。” 將要離開洛杉磯城的時候,范朋克從英國回來了,他們夫婦倆在住宅里(不是別莊)舉行了茶會歡送我,范朋克見了我第一句話就問:“我妻的招待還滿意嗎?”我說:“很滿意。但尊夫人在百忙中這樣關心我們的飲食起居,卻使我們大為不安,我不知道什麼時候有機會報答賢伉儷的盛意。”他笑著說:“這個機會也許不會太遠。”那天茶後,我們還在花園裡打高爾夫球,並且拍攝了紀錄電影。 1931年1月間,我在北京接到了范朋克打來的電報,說他就要到中國來旅行,我馬上復電歡迎,同時就著手籌備接待他。一方面是為了回答他們在“飛來福別莊”款待我的盛意,另一方面也是表示我們中國人民好客的傳統精神。1931年2月4日的黃昏時分,我到前門車站去歡迎范朋克,然後和他同乘汽車,開抵大方家胡同李宅。這是一所很講究的足以代表北京的建築風格的房子,是我事先向房主人借用,經過一番布置,作為范朋克下榻處。等二天下午,我在無量大人胡同住宅舉行了一個茶會歡迎他,邀請的客人以文藝界為主。大家按時而來,都懷著好奇心要看一看這位銀幕上的“外國武生”。 那天下午五點鐘的時候,范朋克和派拉蒙電影公司著名導演維克多?佛萊明(VictforFleming)暢遊了頤和園後趕來參加這個茶會。我首先向他介紹了內人福芝芳以及兩個兒子,范朋克說:“我妻瑪麗?璧克福因事不能同來,她托我向梅博士、梅夫人致候。”這時攝影隊為我們五個人照了相。 2月6日,我在開明戲院演出《刺虎》,請范朋克看戲。劇終後,他到台上和觀眾見面,還講了話,大意是說這次到中國來旅行,認識了中國的高尚文化,今天又看到梅先生的名劇,感到非常滿意。觀眾回報以熱烈的掌聲。 2月7日下午,我到大方家胡同去看望他。我提議拍一段有聲電影,范朋克興奮地表示同意。第一組鏡頭拍攝我和范朋克見面的情形。我先用不夠流暢的英語說了幾句簡短的歡迎詞。范朋克也用剛學來的華語說:“梅先生,北京很好,我們明年再來。”第二組鏡頭是范朋克穿上我送他的戲裝——《蜈蚣嶺》行者武松的打扮。我們當場教給范朋克幾個身段和亮相姿勢。他做出來,還真像那麼一回事。 那天晚上,我給范朋克餞行。酒過三巡,他舉杯對我說:“我從秦皇島到北京的旅途中,看到窗外豐腴的土壤和勤苦耐勞的農民顯出一派物阜民純的意味;在北京我又認識了許多文藝界的朋友,使我在很短的時間內,能夠接觸到中國的悠久文化和傳統美德。我在故宮大殿上看到三千年以上的青銅器的精細雕刻和唐宋以來的名瓷名畫,使我感到中國的文化對人類作出了偉大的貢獻。”他停頓一下,又繼續說,“去年梅君在美國演出時,我恰巧去英國,直到昨天才看到梅君的戲,得到藝術上滿足的享受。中國的戲劇藝術,有極簡練和極豐富的兩種特點,中國的古典戲劇可以與莎士比亞和希臘古典戲劇媲美。我願中國戲永遠保持固有的特點,不斷發揚光大。” 當年我從舊金山到洛杉磯的當晚,劇場經理請我到一個夜總會,那裡是電影界和文藝人士聚會之所。我們剛坐下,一位穿著深色服裝,身材不胖不瘦、修短合度、神采奕奕的壯年人走了過來,我看看似曾相識,正在追憶中,經理站起來介紹道:“這就是卓別林先生。”又對他說,“這位是梅蘭芳先生。”我和卓別林緊緊拉著手,他頭一句說:“我早就聽到您的名字,今日可稱幸會。啊!想不到您這麼年輕。”我說:“十幾年前我就在銀幕上看見您,你的手杖、禮帽、大皮鞋、小鬍子真有意思,剛才看見您,我簡直認不出來,因為您的翩翩風度,和銀幕上幽默滑稽的樣子,判若兩人了。”我們一邊喝酒,談得很投機。他還告訴我,他早年也是舞台演員,後來才投身電影界的。 那晚,我們照了兩張照片,一張是我和卓別林合影,另一張是六個人合照的,我至今還保存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