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頁
浴血歸來,又要回到那紅牆綠瓦做的籠子。
籠里還有另外一隻傷痕累累的狼在等著他。
李越一路上都小心翼翼護著懷中那一封信,不敢經常拿出來看,怕被風吹壞、被泥濺髒。只敢隔著衣服,把手貼在心口,默念那一段話。
皇叔沒對他說過什麼情意綿綿的話,以往風流浪子的勁收得乾乾淨淨。偏偏信上說得婉轉勾人,見不著真人便放肆起來。
——「見信如晤。池邊老柳已發新枝,窗外枯藤亦染綠。苦不能覓知己一二共飲同眠,被衾已暖,家中冷清。望君卸甲而歸,必陳樽以待。」
若是皇叔當著他的面,應該說不出這些話。最多只會瞥他一眼,再道一句「宮裡冷冷清清,我無事可做」。
李越想著信中的共飲同眠被衾已暖,乾脆讓那幾個將軍領隊,自己帶著幾個親衛一併跑了。
*
李懷安一月前接到齊恪的信後,沒傳書跟侄子商量,自己就回了京城。
畢竟人也看了,仗也打了,拋頭顱灑熱血的機會被徹底剝奪。留在延州乾等,不如回來收拾爛攤子。
李懷安回京時從西城們偷偷摸摸入的城,進城聽到的第一句話便是太上皇駕崩了。
他愣了愣,片刻後才反應過來這是個問句。此時蓬頭垢面坐在馬上,仗著別人認不出,便慢慢走著順道偷聽。
兩位大爺提著個鳥籠,頗像李行微之前拿的樣式,邊走邊聊。
「這倒是瞎說,那位還在寢殿裡穩著吶,除了太尉兒子打進宮的時候露了回面, 朝中天翻地覆了也沒見他出過門。」
「得了吧,說不準殿裡都是空的,人早不見嘍!」
太上皇作為被議論的主人公,問心有愧,忙快馬加鞭繞過鬧市回了宮。
齊恪在御書房替倒霉皇帝處理政事,聽太上皇回來了,放下奏摺出門迎接。
見到的卻像是大戶人家落難的公子,公子一邊解下外袍,一邊搓著手朝御書房裡面走去。
「茶茶茶,王勤呢,讓他進來泡壺茶。」
李懷安好一陣子沒入口過像樣的東西,水壺和杯子裡有灰也只能兩眼一閉將就喝了。
王勤進來了,笑得滿臉褶子,忙給他取來上好的茶葉,精細泡上。
丞相緩緩走進來,看著瘦了一些,開口道:「早朝已荒廢數日,大臣們有意見了。」
太上皇隨便找了把椅子坐下,一舉一動竟帶了些李越的味道,手指下意識敲著扶手。
抬頭道:「那明日我去上朝,順帶把該論罪的一併昭告了。對了,除了楊紹元和孫鶴慶父子,其餘的人你抓了嗎?」
齊恪平時是任風雨飄搖巋然不動的人,如今卻沉默半晌嘆了一口長氣。
這個丞相當得委實不易,皇帝不在崗,太上皇也說跑路就跑路,只留下他一個收拾殘局。
「都緝拿審問了,大小小的官牽扯了百人,還不算那日進宮造反的府兵。尤其是楊閔,勾結赤余妄圖用戰爭做掩護,從而伺機篡位。都關在獄裡還沒論罪,就等您二位回來。」
齊恪頓了頓,又道:「太上皇,等陛下回京臣想告個長假。」
李懷安本來正聽得點頭,突然聽見丞相告假,也於心不忍。只得先答應下來,點頭道:「年輕有為,年輕有為。」
王勤把茶沏好,用托盤裝著給他端了過來。李懷安拿起來慢慢啜了一口,才算順了那口氣,奔波的勞累緩了些。
「齊大人去休息吧,剩下的事我來處理。」
齊恪也不像以往那些詬病他能力的大臣,利落告退,安安心心把政事交給他。
李懷安屏退了王勤,獨自一人坐在御書房內,一邊喝茶一邊暗忖。
楊閔算造反的人中膽子大的,敢勾結外族,用戰爭來交易皇位,也是沒有良心的一號人物。
這樣的人死是不夠的,得達到以儆效尤的作用才行。
第二日,朝中難得早朝,與造反風波無關的大臣們一早就進了宮,在修繕了一半的敦化殿裡面面相覷。
敦化殿自李懷安離京時便開始修繕了,然而那場大火燒得旺,要恢復成原來的模樣還時日甚遠。
眾人頂著屋頂一個大窟窿,風直往下灌,太上皇的聲音也被削弱了許多。
李懷安重返朝堂,雖說是臨時的,也有些不自在。風聲吵得厲害,他拖著又重又繁複的朝服走下去,站到一眾大臣面前,清了清嗓子。
「聽聞諸位想去凝華殿找孤,為了讓你們少跑一段路,今日孤便代聖上來上個早朝,把這段時日該解決的事一併處理了。」
不得不說,想造反的人往往都很有主見。要麼鋒芒畢露,要麼不把君主放在眼裡。逆黨一清,這朝中剩下的大臣李懷安是越看越順眼。
聽了他的話,紛紛上奏,有秩序有禮節,也不跟他吵架。
奈何太上皇本人不知道自己當初放的那一把火有多大聲勢,在場的本就沒過分野心,聽了他領著兩千羽林軍抵抗上萬叛軍的事跡,便愈加對他刮目相看。
把叛軍造反的性質定下來沒花多長時間,造反之人其罪當誅,楊氏和孫氏父子是逃不脫死罪了,其餘叛黨自有廷尉率人定罪。
太上皇背著手,一邊來回踱步一邊聽群臣上奏。過了許久,總算有人單獨提到了楊閔。
是位年輕人,對他來說是生面孔。年輕人朝他行禮道:「楊閔罪大惡極,致赤余發兵,屠殺無辜百姓,應當處以重刑。」
籠里還有另外一隻傷痕累累的狼在等著他。
李越一路上都小心翼翼護著懷中那一封信,不敢經常拿出來看,怕被風吹壞、被泥濺髒。只敢隔著衣服,把手貼在心口,默念那一段話。
皇叔沒對他說過什麼情意綿綿的話,以往風流浪子的勁收得乾乾淨淨。偏偏信上說得婉轉勾人,見不著真人便放肆起來。
——「見信如晤。池邊老柳已發新枝,窗外枯藤亦染綠。苦不能覓知己一二共飲同眠,被衾已暖,家中冷清。望君卸甲而歸,必陳樽以待。」
若是皇叔當著他的面,應該說不出這些話。最多只會瞥他一眼,再道一句「宮裡冷冷清清,我無事可做」。
李越想著信中的共飲同眠被衾已暖,乾脆讓那幾個將軍領隊,自己帶著幾個親衛一併跑了。
*
李懷安一月前接到齊恪的信後,沒傳書跟侄子商量,自己就回了京城。
畢竟人也看了,仗也打了,拋頭顱灑熱血的機會被徹底剝奪。留在延州乾等,不如回來收拾爛攤子。
李懷安回京時從西城們偷偷摸摸入的城,進城聽到的第一句話便是太上皇駕崩了。
他愣了愣,片刻後才反應過來這是個問句。此時蓬頭垢面坐在馬上,仗著別人認不出,便慢慢走著順道偷聽。
兩位大爺提著個鳥籠,頗像李行微之前拿的樣式,邊走邊聊。
「這倒是瞎說,那位還在寢殿裡穩著吶,除了太尉兒子打進宮的時候露了回面, 朝中天翻地覆了也沒見他出過門。」
「得了吧,說不準殿裡都是空的,人早不見嘍!」
太上皇作為被議論的主人公,問心有愧,忙快馬加鞭繞過鬧市回了宮。
齊恪在御書房替倒霉皇帝處理政事,聽太上皇回來了,放下奏摺出門迎接。
見到的卻像是大戶人家落難的公子,公子一邊解下外袍,一邊搓著手朝御書房裡面走去。
「茶茶茶,王勤呢,讓他進來泡壺茶。」
李懷安好一陣子沒入口過像樣的東西,水壺和杯子裡有灰也只能兩眼一閉將就喝了。
王勤進來了,笑得滿臉褶子,忙給他取來上好的茶葉,精細泡上。
丞相緩緩走進來,看著瘦了一些,開口道:「早朝已荒廢數日,大臣們有意見了。」
太上皇隨便找了把椅子坐下,一舉一動竟帶了些李越的味道,手指下意識敲著扶手。
抬頭道:「那明日我去上朝,順帶把該論罪的一併昭告了。對了,除了楊紹元和孫鶴慶父子,其餘的人你抓了嗎?」
齊恪平時是任風雨飄搖巋然不動的人,如今卻沉默半晌嘆了一口長氣。
這個丞相當得委實不易,皇帝不在崗,太上皇也說跑路就跑路,只留下他一個收拾殘局。
「都緝拿審問了,大小小的官牽扯了百人,還不算那日進宮造反的府兵。尤其是楊閔,勾結赤余妄圖用戰爭做掩護,從而伺機篡位。都關在獄裡還沒論罪,就等您二位回來。」
齊恪頓了頓,又道:「太上皇,等陛下回京臣想告個長假。」
李懷安本來正聽得點頭,突然聽見丞相告假,也於心不忍。只得先答應下來,點頭道:「年輕有為,年輕有為。」
王勤把茶沏好,用托盤裝著給他端了過來。李懷安拿起來慢慢啜了一口,才算順了那口氣,奔波的勞累緩了些。
「齊大人去休息吧,剩下的事我來處理。」
齊恪也不像以往那些詬病他能力的大臣,利落告退,安安心心把政事交給他。
李懷安屏退了王勤,獨自一人坐在御書房內,一邊喝茶一邊暗忖。
楊閔算造反的人中膽子大的,敢勾結外族,用戰爭來交易皇位,也是沒有良心的一號人物。
這樣的人死是不夠的,得達到以儆效尤的作用才行。
第二日,朝中難得早朝,與造反風波無關的大臣們一早就進了宮,在修繕了一半的敦化殿裡面面相覷。
敦化殿自李懷安離京時便開始修繕了,然而那場大火燒得旺,要恢復成原來的模樣還時日甚遠。
眾人頂著屋頂一個大窟窿,風直往下灌,太上皇的聲音也被削弱了許多。
李懷安重返朝堂,雖說是臨時的,也有些不自在。風聲吵得厲害,他拖著又重又繁複的朝服走下去,站到一眾大臣面前,清了清嗓子。
「聽聞諸位想去凝華殿找孤,為了讓你們少跑一段路,今日孤便代聖上來上個早朝,把這段時日該解決的事一併處理了。」
不得不說,想造反的人往往都很有主見。要麼鋒芒畢露,要麼不把君主放在眼裡。逆黨一清,這朝中剩下的大臣李懷安是越看越順眼。
聽了他的話,紛紛上奏,有秩序有禮節,也不跟他吵架。
奈何太上皇本人不知道自己當初放的那一把火有多大聲勢,在場的本就沒過分野心,聽了他領著兩千羽林軍抵抗上萬叛軍的事跡,便愈加對他刮目相看。
把叛軍造反的性質定下來沒花多長時間,造反之人其罪當誅,楊氏和孫氏父子是逃不脫死罪了,其餘叛黨自有廷尉率人定罪。
太上皇背著手,一邊來回踱步一邊聽群臣上奏。過了許久,總算有人單獨提到了楊閔。
是位年輕人,對他來說是生面孔。年輕人朝他行禮道:「楊閔罪大惡極,致赤余發兵,屠殺無辜百姓,應當處以重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