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頁
「朕如今是在問你。」父皇輕笑兩聲,點點他的鼻尖:「日後若想帶兵打仗,便得讓他人信服與你,若你能說服朕將寶劍贈你,朕便讓你去闖蕩一番。」
那一日,秦容旭攥緊了拳頭,任性衝動了一回。
他答曰:「回稟父皇,兒臣更願手握寶劍,護身後之人平安。」
這次父皇沉默得更久,久到他險些將手心掐出血印,但仍然梗著脖子不曾鬆口。
頭頂忽然被人一拍。
這次父皇下手要比往日裡重得多,略顯鄭重的嗓音自上方響起。
「小旭,記住你今日所言。」
秦容旭驚喜地抬頭,連連應聲:「是......是!」
就這樣,二皇子殿下小心翼翼、瞧人臉色的日子,被父皇抬手揭了過去。
十二歲往後。
秦容旭用了十餘年,終於讓天下忘了「母妃早逝、陛下膝前長大的二皇子」。
只記得一個令人聞風喪膽的稱謂。
——百驍大將軍。
待他功成名就歸來之際。
父皇膝前多了另一人,朝中的風向詭譎,但秦容旭並不關心。
他只記得父皇拍著自己的肩膀,將五弟推到自己跟前時所說。
「小旭,日後這便是你的『身後之人』」。
於是他恪盡職守。
五弟的性子與父皇極像,不過少了幾分「儒雅」,更為機靈好動些。
以至於自己耳邊常常不得安寧,總有人一聲聲不知疲倦地喚著「二皇兄」。
見五弟對習武略有興致,秦容旭每每回京時,都會耐心教上一教,也正因如此,五弟極其信任親近自己。
即便後來對方被封為太子,這點也從未改變。
但上天似乎一直不願眷顧他。
他攀上過最高的山峰,也墜入過最黑的深淵。
當變故將他毀得面目全非之際,他恍惚間想,父皇是否也並非那般疼愛他,是否也曾預料過自己如今的悽慘。
他名揚天下,一朝身陷囹吾。
最信任的心腹通敵賣國,帶去的八千鐵騎歸來只剩下一千。
他的副將拼命攔下敵軍,被萬箭穿心,屍骨埋在萬千枯骨之下,無處可尋。
剩下幾名心腹拖著重傷的自己。
在途中倒下了一個又一個,卻依舊咬牙將他護送回京。
最後一位背著他來到玄京城門之前,用盡最後一絲力氣喊道,「百曉大將軍到——」
緊接著,便倒在了繁華觸及不到的邊沿。
他離城門,不過幾步之遙。
唯獨留下了自己,瞧著玄京大雪紛飛。
這一瞧從跪地哭嚎到負手而立,從悲慟萬分到毫無情緒,從青絲如瀑到兩鬢斑白。
從意氣風發到暮年今夕。
他從萬人敬仰的大將軍,到再難提劍的廢人。
廢人啊。
這二字猶如千斤之重,壓得他不得不彎了背脊。
可安寧總有盡頭,苦難卻了無盡期。
他去雲遊四海,卻見四海皆平。
他在桃園偶遇佳人,卻未能等來佳人來年再見,鳥雀銜枝立墳頭,無聲啜泣。
唯有沉疴痼疾逢春便發,年年不相離。
最可悲不過耳邊喧囂,無一處屬於自己,若戰死方能名垂青史,苟延殘喘便只餘下苦悲無盡。
他所護之人皆安然無恙,唯獨自己不成人形。
五弟子女繞膝,妻妾成群,群臣擁戴,百姓感激。
他偶爾瞧著覺得歡喜,真情實意的高興。
偶爾又覺得落寞,因為他費盡心血得來的「名」,逐漸被「秦帝」的光華所遮掩。
他人談起玄國,不再下意識脫口而出「百驍大將軍」,而是稱讚「秦帝」仁義。
眾人瞧他的目光從欽佩到憐憫。
他拼盡全力觸及到的東西,似乎他人唾手可得。
而自己在這下墜的風中,再度......
變回了當初受人欺辱的螻蟻。
不知何時,耳邊逐漸嘈雜起來。
「秦帝仁義,對待賢王當真沒話說。」
「秦帝自幼習武,三劍便將猛虎獵殺!」
「賢王當初也算是功成名就,只是如今......還好有秦帝看顧。」
盛世太平,是眾人所期望的那般寧靜。
那......我呢?
秦容旭飽受風霜的心在寒苦的邊關未曾動搖半分。
卻在這吃人不吐骨頭的京城,重重摔落在地。
便又只是賢王了嗎?
讓天下記住「百驍」,他用了十餘年。
世人「記住」賢王,卻不過短短兩年。
既然世人忘我,那我又何苦再記世人?
若上天棄我,那我又何故怨天尤人?
這或許便是他苟活人間的懲戒。
那雙憂鬱的眼睛蒙上了執念,秦容旭記不清自己是如何冷靜的密謀。
教唆淵帝弒父,借刀殺昭元皇后,陷害忠良之輩......
曾經用謀略護天下人,如今卻恨不得用謀略屠天下人。
秦容旭祭祖時常想,父皇若泉下有知,可會後悔將那柄寶劍贈予他。
若父皇未曾贈予他寶劍,自己如今……是否能安穩一些。
「砰——」
忽然,一陣沉悶的動靜響起。
牢獄的大門被人打開,薄光溢進粘稠腐朽的暗地裡,點燃了賢親王眼底的不甘與冷情。
那一日,秦容旭攥緊了拳頭,任性衝動了一回。
他答曰:「回稟父皇,兒臣更願手握寶劍,護身後之人平安。」
這次父皇沉默得更久,久到他險些將手心掐出血印,但仍然梗著脖子不曾鬆口。
頭頂忽然被人一拍。
這次父皇下手要比往日裡重得多,略顯鄭重的嗓音自上方響起。
「小旭,記住你今日所言。」
秦容旭驚喜地抬頭,連連應聲:「是......是!」
就這樣,二皇子殿下小心翼翼、瞧人臉色的日子,被父皇抬手揭了過去。
十二歲往後。
秦容旭用了十餘年,終於讓天下忘了「母妃早逝、陛下膝前長大的二皇子」。
只記得一個令人聞風喪膽的稱謂。
——百驍大將軍。
待他功成名就歸來之際。
父皇膝前多了另一人,朝中的風向詭譎,但秦容旭並不關心。
他只記得父皇拍著自己的肩膀,將五弟推到自己跟前時所說。
「小旭,日後這便是你的『身後之人』」。
於是他恪盡職守。
五弟的性子與父皇極像,不過少了幾分「儒雅」,更為機靈好動些。
以至於自己耳邊常常不得安寧,總有人一聲聲不知疲倦地喚著「二皇兄」。
見五弟對習武略有興致,秦容旭每每回京時,都會耐心教上一教,也正因如此,五弟極其信任親近自己。
即便後來對方被封為太子,這點也從未改變。
但上天似乎一直不願眷顧他。
他攀上過最高的山峰,也墜入過最黑的深淵。
當變故將他毀得面目全非之際,他恍惚間想,父皇是否也並非那般疼愛他,是否也曾預料過自己如今的悽慘。
他名揚天下,一朝身陷囹吾。
最信任的心腹通敵賣國,帶去的八千鐵騎歸來只剩下一千。
他的副將拼命攔下敵軍,被萬箭穿心,屍骨埋在萬千枯骨之下,無處可尋。
剩下幾名心腹拖著重傷的自己。
在途中倒下了一個又一個,卻依舊咬牙將他護送回京。
最後一位背著他來到玄京城門之前,用盡最後一絲力氣喊道,「百曉大將軍到——」
緊接著,便倒在了繁華觸及不到的邊沿。
他離城門,不過幾步之遙。
唯獨留下了自己,瞧著玄京大雪紛飛。
這一瞧從跪地哭嚎到負手而立,從悲慟萬分到毫無情緒,從青絲如瀑到兩鬢斑白。
從意氣風發到暮年今夕。
他從萬人敬仰的大將軍,到再難提劍的廢人。
廢人啊。
這二字猶如千斤之重,壓得他不得不彎了背脊。
可安寧總有盡頭,苦難卻了無盡期。
他去雲遊四海,卻見四海皆平。
他在桃園偶遇佳人,卻未能等來佳人來年再見,鳥雀銜枝立墳頭,無聲啜泣。
唯有沉疴痼疾逢春便發,年年不相離。
最可悲不過耳邊喧囂,無一處屬於自己,若戰死方能名垂青史,苟延殘喘便只餘下苦悲無盡。
他所護之人皆安然無恙,唯獨自己不成人形。
五弟子女繞膝,妻妾成群,群臣擁戴,百姓感激。
他偶爾瞧著覺得歡喜,真情實意的高興。
偶爾又覺得落寞,因為他費盡心血得來的「名」,逐漸被「秦帝」的光華所遮掩。
他人談起玄國,不再下意識脫口而出「百驍大將軍」,而是稱讚「秦帝」仁義。
眾人瞧他的目光從欽佩到憐憫。
他拼盡全力觸及到的東西,似乎他人唾手可得。
而自己在這下墜的風中,再度......
變回了當初受人欺辱的螻蟻。
不知何時,耳邊逐漸嘈雜起來。
「秦帝仁義,對待賢王當真沒話說。」
「秦帝自幼習武,三劍便將猛虎獵殺!」
「賢王當初也算是功成名就,只是如今......還好有秦帝看顧。」
盛世太平,是眾人所期望的那般寧靜。
那......我呢?
秦容旭飽受風霜的心在寒苦的邊關未曾動搖半分。
卻在這吃人不吐骨頭的京城,重重摔落在地。
便又只是賢王了嗎?
讓天下記住「百驍」,他用了十餘年。
世人「記住」賢王,卻不過短短兩年。
既然世人忘我,那我又何苦再記世人?
若上天棄我,那我又何故怨天尤人?
這或許便是他苟活人間的懲戒。
那雙憂鬱的眼睛蒙上了執念,秦容旭記不清自己是如何冷靜的密謀。
教唆淵帝弒父,借刀殺昭元皇后,陷害忠良之輩......
曾經用謀略護天下人,如今卻恨不得用謀略屠天下人。
秦容旭祭祖時常想,父皇若泉下有知,可會後悔將那柄寶劍贈予他。
若父皇未曾贈予他寶劍,自己如今……是否能安穩一些。
「砰——」
忽然,一陣沉悶的動靜響起。
牢獄的大門被人打開,薄光溢進粘稠腐朽的暗地裡,點燃了賢親王眼底的不甘與冷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