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眾人心中不禁替這個少年惋惜,他們太了解朝堂上這樣的套路了,看起來皇上這次並不打算封賞於這個少年將軍了。

  但吳珣的聲音很穩,並未有半點的猶豫:「突厥之役功在殿下功在諸位將士,不在末將,末將只是運氣好些,若陛下堅持封賞末將,末將懇請陛下將賞賜給末將的財物分賞給戰死沙場的將士親眷。」

  「好!」陸兼一錘定音,「那便如吳將軍所言,突厥之役中凡戰死及傷殘者慰勞之物皆翻一倍。」

  太監得了陸兼口諭,將聖旨傳出,金鑾殿上再次山呼萬歲。

  陸兼看向吳珣,他的目光中帶上了些許欣慰和動容,這些他們之前並未套過詞,方才吳珣所說確實遠遠超出了他的想像,看來吳珣不僅僅是適應了這個朝堂,也適應了他之後會與詷兒共擔負的命運。

  「朕的封賞倒是被你分賞下去了,加官進爵,官不為你加了,這爵位倒是不能少。」

  眾臣驚訝地發現他們猜錯了皇帝的心思,這爵位雖是虛銜並非實權,也並非沒有這個年紀封爵的,但多數都是承祖蔭,這個年紀白手起家封爵的確是少之又少。

  「因你出生吳地,封你為吳國公倒也合適。」

  國公……

  滿朝譁然,有大臣已經出列,剛說出一個字卻遭到了陸兼淡淡地掃視:「諸位若有覺得朕的封賞過之者,不妨親自上馬殺敵,若也能率兵凱旋而歸,朕同樣有此封賞。」

  是這個道理,雖然吳珣年紀小,但立下的功勞卻是天大的功勞,若這樣的功勞放在一個戎馬半生的老將身上無人敢有什麼意見。但話又說回來,封賞的本就封賞的是功勞,與年紀又有何干係?

  有人艷羨吳珣,也有人為吳珣惋惜,這樣的年紀便已經被封為國公,日後還想進封的可能性就小之有小了。而且勢必會成為靶子,帝王心思太難猜了,就像吳珣說的那樣,這次統率三軍的其實是太子,吳珣作為前鋒將軍被皇帝直接封為了國公,很難說不是皇帝有心在敲打太子。

  吳珣忙叩首謝恩,推辭的話剛說出一半便被陸兼止住了:「朕意已決,不僅僅為了你多立下的功勞,還因為你能為社稷百姓以及諸位將士著想,國公之位實至名歸。」

  隨後陸兼走到另一人的面前:「你也是朕看著長大的,朕依稀還記得當初你父親的副將將你送到朕的面前,只來得及拿出一封你父親的遺書便因受傷流血過多而死。信中你父親說了戰局,說了時局,最後一句話說到了你。臣僅有此一子,望陛下將其交予臣麾下的大昱將士,待他長成便允他從軍,另,望陛下隱瞞其出身,臣不欲其落入西涼人之手。」

  「朕讓你入宮為太子陪讀,有心想保你遠離戰火,卻不想你剛過十四便主動請纓,如今一晃又是十四個年頭。看到你如今模樣,朕才稍稍安心,朕未負當日龍祺王所託,想必爾父於九泉下也能安息了。」

  「龍祺王」三個字一出,比之前封吳珣為國公的事還讓眾臣震驚。只因這位龍祺王乃當日叛西涼歸附大昱的西涼王爺,據說是因為西涼王殘暴殘害百姓遂反叛西涼。被當今聖上封為了王爺,派他鎮守西北邊界,屢立奇功。之後這位龍祺王爺一場戰役之中被西涼所俘,據說是寧死不屈,但也有傳聞說其實他叛大昱復歸西涼。但這些都是傳言,因為死訊傳來後皇上以王爺之禮將其厚葬,嗣號信。

  但這也就足以說明為何皇上對於當時這個十四歲的少年空降至西北委以重任,並且秘而不宣其家世來歷。龍祺王爺畢竟曾是西涼王室,龍少闌的身份太過敏感也太過特殊。無論是對於曾經追隨過龍祺的西涼人來說,還是對於不信任龍祺大昱將士來說,將龍少闌的身份公之於眾都不是件好事。

  而如今龍少闌已經不再是那個十四歲的少年了,他已經是個身經百戰的老將,手中兵刃砍殺的西涼將士不下千人,已經無人再能將一些莫須有的罪名貫於其身。

  「朕如今欲復你封號,讓你承爾父之爵。」

  「臣謝陛下恩典,但臣所求並非爵位。」

  「怎麼?你也要和吳珣一樣?」陸兼無奈,怎麼今天的賞賜一個個都賞不下去。

  龍少闌卻搖搖頭:「臣有愧,臣之心境不如國公。臣是想求陛下另一賞賜,懇請陛下割愛。」

  「哦?」陸兼來了興趣,「你說說看。」

  「臣想求娶安平公主。」

  一石激起千層浪,若說之前大臣都是內心震驚,這一次大家都沒忍住,不約而同地發出了抽氣之聲,抬頭看向這個想要求娶公主的龍少闌。

  這麼一抬頭眾人都看見了臉色明顯沉了下來的皇上,陸兼沉聲道:「你再說一遍?」

  「臣,欲求娶安平公主。」龍少闌頂著威壓,一字一頓地又說了一遍。

  陸兼被氣笑了:「好,好好好,朕欲封你王爺你不願,卻想要求娶朕的掌上明珠,你可知娶了安平意味著什麼嗎?」

  在場無論文武百官都清楚,娶了公主便意味著自絕於仕途,按照前朝慣例,駙馬一向是不擔實職的。

  「臣清楚,娶了公主便意味著要善待呵護於她,不能讓她受任何委屈和傷害,若臣有幸蒙公主垂青,臣願與公主一生一世一雙人,執手白頭。」

  眾人靜默了,都默默地揉了揉腮幫子,怎麼覺得這麼齁的慌呢?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