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頁
蔣長揚哈哈大笑:“那是吃頓飯那麼簡單,雙方都要先做好準備,把要談的條件事先打好稿子,到時候才好談呢。”
不管怎麼說,這兩個人最後算是見了面,並且勾搭成功。團結就是力量,寧王再度病倒,閔王自己挖坑自己跳,一步三回頭地去了南方賑災。但他又豈能成為這案板上的ròu,任人宰割?少不得要玩點花樣出來。但他就算是再兇猛,也禁不住謀算他的人多,才到了地頭沒幾天,就接連發生了幾樁大事,先是災民bào動,接著當地駐軍又發生譁變,他毫不留qíng地一一鎮壓,卻又被災民和軍隊中僥倖逃脫的人跑到了京城敲登聞鼓,送血書,告御狀,字字血淚,都說是他勾結當地官員,魚ròu百姓,大發黑心財。
人都愛落井下石,都愛棒打落水狗,立刻就有人把他從前和現在gān的若gān好事抖將出來,甚至抖出閔王府暗裡調了一大批存糧去災區高價賣出的驚天內幕。御史台一幫人,以雲孝子為首,又跳又鬧,說他bàonüè無度,有違天和,總之能安上的罪名都拿出來說了一遍。一句話,不懲罰他,難以平民憤。蕭尚書一伙人自然不會坐以待斃,也提出不少異議,替他喊冤,兩派斗得火熱,閔王一派落了下方。在各方壓力之下,皇帝又稱病了,病了兩天之後,下旨召閔王回來。
在這個時候,從蕭尚書府、閔王府以及閔王手下幾個得力的人送出的信中途都被人掉了包,都道是皇帝病重糊塗,景王和寧王勾搭成jian,災區發生的這些事和朝中起的紛爭,都是這二人聯手gān的好事……
第三百五十八章尾聲(結局)
召閔王回來的聖旨沒起任何作用,猶如泥牛入海般毫無消息。這還得了麼?皇帝bào怒,他可不問閔王到底收到聖旨沒有,到底是有什麼苦衷,他只知道,他的話任何人都必須聽從,否則就是忤逆。於是又發第二道聖旨,這回有了動靜,閔王答應馬上啟程,但是他水土不服病了,路上會走得很慢。他病了也就病了吧,好歹上路唄,可是他收拾行李就收拾了整整三天,頒旨的欽差催促了幾天之後,也跟著水土不服病倒了,再沒有消息傳回來。
皇帝的疑心病發作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你要沒問題,你gān嘛總不回來?你病了也就算了,gān嘛欽差也跟著病了?病了也就病了吧,怎麼連消息都斷絕了?分明有鬼。接著有內衛截獲了蕭家給閔王送出的密信,這封密信直接送到了龍案之上,然後又有人密報,表面上一直託病停留在南方的閔王,其實此刻已經喬裝改扮,輕裝往安北都護府奔去了。安北都護府,雖然倒了一個李鍾潔,可是蕭家卻在那裡經營了許多年,在那一帶的勢力並不是輕易就可以瓦解的。
這樣鬼鬼祟祟的,這小子居心叵測呀。本著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漏過一個的原則,皇帝果斷下令內衛連夜突襲閔王府,搜出了無數違制物品以及違制兵械,帶走了許多人,不過一夜,這些人經受不住內衛的嚴刑,jiāo代出閔王早有謀逆之心,豢養大量死士,勾結朝中重臣以及軍隊將領,圖謀不軌的事實及行為,牽扯了許多朝廷重臣,蕭家首當其衝,皇室宗親中,魏王府儼然在內。
只要一揭開了鍋蓋,就有無數的人等著把證據呈上,然後添柴的添柴,點火的點火,搧風的搧風,都只為了把水燒沸,把鍋里的東西煮熟。蔣長揚把早就搜集好的證據盡數jiāo給了景王,完成了最後一擊。閔王成了貨真價實的謀逆,這樣的qíng形下,閔王不想反也只能反了,反了也白反,他英勇的成了這一代皇子中謀逆而死的第一人。五大姓中也倒了蕭家這一大姓,雖然沒有死絕,但是萎靡不振是一定的了。皇帝死了一個兒子,心愿達成了一個。
他想要千秋萬代,但身體到底是不行了。景王臨危受命,前去收拾閔王留下的爛攤子,他摒棄了華服美食,深入基層,體察民qíng,與災民吃著同樣的飯食,殫jīng竭慮,兢兢業業,平和近人。但在鎮壓閔王餘部和謀逆的關鍵時刻卻又鐵血無qíng,於是得到了廣大貧下中農以及豪qiáng地主們的廣泛稱讚,於是他華美轉身,成了呼聲最高的賢人。立嗣不立嫡,也不立長,這回要立賢,就是身為嫡子的寧王也稱讚他,竭力美化他。
那一年的冬至朝會上,景王以壓倒一切的勢頭終於做了名正言順的太子。寧王的病卻是沒有好轉的跡象,纏綿病榻,等閒不出來走動,漸漸淡出了朝堂,幾乎成了一個透明人。按照事先談妥的條件,幾大姓氏都不約而同地以各種手段和方式向新任儲君表達善意,新任儲君安之若素,不咸不淡,不偏不倚,諸方心安。
這一年的冬天,格外的漫長寒冷,朝局變了又變,許多人起起落落,來了又去,有人歡喜,有人悲傷,有人得意,有人落魄,有人萬念俱灰,有人雄心萬丈,唯一不變的,是那靜靜矗立在風雪之中冰冷沉默的城牆。
轉眼到了上元,又是三天無宵禁,三天狂歡。皇帝身體不好,新任太子為表孝心,動了自己的私庫,在明德門外設了大型燈樹,共點燃九九八百一十盞彩燈,又在京中各處寺院道觀四處施捨,為皇帝祈福,祈祝皇帝能千秋萬代。有他帶頭,各家王公貴族不敢不表示,於是導致這一年的上元節燈火格外輝煌,格外璀璨,老百姓大飽眼福,端的是一副太平盛世的樣子了。
上元節前一夜,蔣長揚、牡丹帶了一對小包子出門看燈。夫妻倆各自騎了馬,並轡而行,將一對小包子塞在胸前,用披風裹緊了,沿街緩行。高高的燈樹在夜空中閃耀著華美的光芒,老遠就能看到,夫妻二人仿佛回到了姻緣初定的那一年。蔣長揚回頭看著牡丹,眼裡有笑,牡丹也回頭看著他,唇角滿是柔qíng。這一刻,他的眼裡只有她,她的眼裡也只有他,滿街的華燈遊人都是背景。
但兩個小包子卻是斷然不肯做背景的,正兒興奮的一聲大叫,就把父母從迷幻中召回了現實。牡丹溫柔地看著蔣長揚一笑,最先收回了目光,低下頭耐心地詢問懷裡的正兒:“正兒要什麼?”
正兒眨巴著一雙黑黝黝的大眼睛,指著路邊一盞兔子燈,清晰明亮地喊:“兔子燈。”
賢兒也不甘示弱,扯著蔣長揚的衣服,大聲喊:“兔子燈。”
一對小包子已經可以說一些比較簡短的詞句,天xing又是愛熱鬧的,這樣的熱鬧正是第一次見到,少不得趴在父母的懷裡,歡呼鼓掌,一會兒要這樣,一會兒要那樣。牡丹和蔣長揚一一滿足不提,一家四口其樂融融,不要說是他們,就是身後跟著的順猴兒、寬兒、恕兒等人也是看得滿心歡喜。正自歡喜間,只見前方一張徐徐行使的馬車突然停了下來,有貌美侍女上前行禮:“何夫人安好。”
牡丹定睛一看,卻是秦三娘身邊的丫鬟阿慧,她不由笑看向那張外表樸素無華的馬車,低聲道:“是你家夫人?”景王上位,不敢封賞,但聰敏賢惠的前景王妃,現任太子妃卻主動提出把秦三娘母子接進去,理由如下,秦三娘賢惠懂事有分寸,又孕育了子嗣,娘家親姐段大娘在江南也替景王做了不少事,出錢出力,論qíng論理,都該給她母子一個名分。太子順水推舟,賞賜太子妃若gān財物,於是秦三娘成了太子府中的正六品媵。這也就是新年後的事qíng,牡丹聽聞消息後,也曾讓人暗裡送去賀禮,卻沒想到過了這麼多天,秦三娘還留在外頭。
阿慧微微一笑:“我家夫人等您許久了。”
牡丹便把懷裡的正兒jiāo給一旁的順猴兒,下馬與阿慧行至那張馬車前。馬車的帘子被打起,裡頭端端正正地坐著華服盛裝的秦三娘,秦三娘微微欠了身,親熱地拉牡丹入內:“快進來坐。”
牡丹也就上了車,笑吟吟地給她行禮道賀:“恭喜你了。本來想親自登門道賀,奈何總是脫不開身,待到能脫開身了,卻算著你大概早就走了,不敢給你添麻煩。”其實就是雖然景王如願以償做了太子,可皇帝還沒死,該避諱的都要避諱。
秦三娘自是心知肚明,匆忙還了禮,笑道:“原本是前幾日就要走的,只因我姐姐帶了信說是要來看孩子,不得不厚顏向太子妃請求,待過了上元又去。今日便是來同你道別,從此深宮似海,再要見面是不容易了。”說到這裡,她調皮地朝牡丹一笑:“已經不告而別一次,這次斷然是不敢了。”
牡丹有些唏噓,將來太子上位,秦三娘一個嬪位是斷然少不掉的,若是孩子安然長大,不摻和進那些事qíng中去,她這一生也算是有了依靠。那時候誰又會想得到,這個躺在路邊,餓得奄奄一息的婦人會有這樣一日?牡丹沉默片刻,執了秦三娘的手,誠心誠意地道:“我只願你平安一生。”
在那樣的地方,做了那樣的人,想要事事如意那是不可能的,唯“平安”二字,就已經是最最難得的。秦三娘美眸微閃,穩穩握住她的手,沉聲道:“我卻願你平安如意,富貴榮華,子孫滿堂。”
牡丹心中一動,抬眼看向秦三娘,秦三娘笑得如同天邊的明月:“我出來得太久,怕殿下去了找不到人會生氣。這就告辭了。”她不是太子身邊最年輕最美貌最有才氣最受寵的,甚至很多人都瞧不起她的出身和經歷,可是她的的確確以自己的力量博得了一席之地。上元的正日子,太子是要留給太子妃的,可是不拘是前一日或是後一日,他無論如何也會分點時間來陪她和她的孩子,對於從來知道什麼是本分,什麼時候該知足的她來說,足夠了。一生平安,她能做到。
牡丹目送著秦三娘的馬車漸漸湮沒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心中唯有祝願而已。蔣長揚策馬走到她身邊,笑道:“已經走遠了,還看什麼?走罷,汾王府派人來尋,道是給我們留了位子,讓去看熱鬧呢。”
牡丹翻身上馬,將賢兒摟入懷中,跟著蔣長揚一道,往那高高的燈樹而去。在燈樹附近的汾王府搭建的看棚里,還帶著新嫁娘嬌羞的蔣雲清端坐在陳氏身邊,偷偷往人群里張望著,一旦看到了蔣長揚和牡丹等人,臉上露出了開懷的笑容。陳氏見狀,笑著捏了捏她的臉頰,帶了幾分毫不做作的憐愛道:“看到哥嫂高興成這個樣子,明日請他們去家裡吃酒如何?”
蔣雲清毫不猶豫地點頭,笑吟吟地道:“小四喜歡正兒和賢兒。”
汾王妃聞言,打趣道:“什麼時候也讓他不用再去寶貝人家的孩子呀。”
蔣雲清紅著臉垂下頭,斜瞟著坐在不遠處頻頻回頭朝她張望的小四甜甜一笑。小四一愣,隨即朝她毫不吝嗇地綻放開一個大大的笑容。
(全文終)
番外一:暖陽
“冬日的陽光總是帶著一股慵懶的味道,會把人也照得懶洋洋的,不想動,就想一直這樣躺下去。”這句話是牡丹說的,但蔣雲清記不得是什麼時候聽她說過了,那時候她沒有心qíng去體會,心中紛繁也體會不到。但這個時候,她倒是能真真切切的體會到。
不管怎麼說,這兩個人最後算是見了面,並且勾搭成功。團結就是力量,寧王再度病倒,閔王自己挖坑自己跳,一步三回頭地去了南方賑災。但他又豈能成為這案板上的ròu,任人宰割?少不得要玩點花樣出來。但他就算是再兇猛,也禁不住謀算他的人多,才到了地頭沒幾天,就接連發生了幾樁大事,先是災民bào動,接著當地駐軍又發生譁變,他毫不留qíng地一一鎮壓,卻又被災民和軍隊中僥倖逃脫的人跑到了京城敲登聞鼓,送血書,告御狀,字字血淚,都說是他勾結當地官員,魚ròu百姓,大發黑心財。
人都愛落井下石,都愛棒打落水狗,立刻就有人把他從前和現在gān的若gān好事抖將出來,甚至抖出閔王府暗裡調了一大批存糧去災區高價賣出的驚天內幕。御史台一幫人,以雲孝子為首,又跳又鬧,說他bàonüè無度,有違天和,總之能安上的罪名都拿出來說了一遍。一句話,不懲罰他,難以平民憤。蕭尚書一伙人自然不會坐以待斃,也提出不少異議,替他喊冤,兩派斗得火熱,閔王一派落了下方。在各方壓力之下,皇帝又稱病了,病了兩天之後,下旨召閔王回來。
在這個時候,從蕭尚書府、閔王府以及閔王手下幾個得力的人送出的信中途都被人掉了包,都道是皇帝病重糊塗,景王和寧王勾搭成jian,災區發生的這些事和朝中起的紛爭,都是這二人聯手gān的好事……
第三百五十八章尾聲(結局)
召閔王回來的聖旨沒起任何作用,猶如泥牛入海般毫無消息。這還得了麼?皇帝bào怒,他可不問閔王到底收到聖旨沒有,到底是有什麼苦衷,他只知道,他的話任何人都必須聽從,否則就是忤逆。於是又發第二道聖旨,這回有了動靜,閔王答應馬上啟程,但是他水土不服病了,路上會走得很慢。他病了也就病了吧,好歹上路唄,可是他收拾行李就收拾了整整三天,頒旨的欽差催促了幾天之後,也跟著水土不服病倒了,再沒有消息傳回來。
皇帝的疑心病發作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你要沒問題,你gān嘛總不回來?你病了也就算了,gān嘛欽差也跟著病了?病了也就病了吧,怎麼連消息都斷絕了?分明有鬼。接著有內衛截獲了蕭家給閔王送出的密信,這封密信直接送到了龍案之上,然後又有人密報,表面上一直託病停留在南方的閔王,其實此刻已經喬裝改扮,輕裝往安北都護府奔去了。安北都護府,雖然倒了一個李鍾潔,可是蕭家卻在那裡經營了許多年,在那一帶的勢力並不是輕易就可以瓦解的。
這樣鬼鬼祟祟的,這小子居心叵測呀。本著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漏過一個的原則,皇帝果斷下令內衛連夜突襲閔王府,搜出了無數違制物品以及違制兵械,帶走了許多人,不過一夜,這些人經受不住內衛的嚴刑,jiāo代出閔王早有謀逆之心,豢養大量死士,勾結朝中重臣以及軍隊將領,圖謀不軌的事實及行為,牽扯了許多朝廷重臣,蕭家首當其衝,皇室宗親中,魏王府儼然在內。
只要一揭開了鍋蓋,就有無數的人等著把證據呈上,然後添柴的添柴,點火的點火,搧風的搧風,都只為了把水燒沸,把鍋里的東西煮熟。蔣長揚把早就搜集好的證據盡數jiāo給了景王,完成了最後一擊。閔王成了貨真價實的謀逆,這樣的qíng形下,閔王不想反也只能反了,反了也白反,他英勇的成了這一代皇子中謀逆而死的第一人。五大姓中也倒了蕭家這一大姓,雖然沒有死絕,但是萎靡不振是一定的了。皇帝死了一個兒子,心愿達成了一個。
他想要千秋萬代,但身體到底是不行了。景王臨危受命,前去收拾閔王留下的爛攤子,他摒棄了華服美食,深入基層,體察民qíng,與災民吃著同樣的飯食,殫jīng竭慮,兢兢業業,平和近人。但在鎮壓閔王餘部和謀逆的關鍵時刻卻又鐵血無qíng,於是得到了廣大貧下中農以及豪qiáng地主們的廣泛稱讚,於是他華美轉身,成了呼聲最高的賢人。立嗣不立嫡,也不立長,這回要立賢,就是身為嫡子的寧王也稱讚他,竭力美化他。
那一年的冬至朝會上,景王以壓倒一切的勢頭終於做了名正言順的太子。寧王的病卻是沒有好轉的跡象,纏綿病榻,等閒不出來走動,漸漸淡出了朝堂,幾乎成了一個透明人。按照事先談妥的條件,幾大姓氏都不約而同地以各種手段和方式向新任儲君表達善意,新任儲君安之若素,不咸不淡,不偏不倚,諸方心安。
這一年的冬天,格外的漫長寒冷,朝局變了又變,許多人起起落落,來了又去,有人歡喜,有人悲傷,有人得意,有人落魄,有人萬念俱灰,有人雄心萬丈,唯一不變的,是那靜靜矗立在風雪之中冰冷沉默的城牆。
轉眼到了上元,又是三天無宵禁,三天狂歡。皇帝身體不好,新任太子為表孝心,動了自己的私庫,在明德門外設了大型燈樹,共點燃九九八百一十盞彩燈,又在京中各處寺院道觀四處施捨,為皇帝祈福,祈祝皇帝能千秋萬代。有他帶頭,各家王公貴族不敢不表示,於是導致這一年的上元節燈火格外輝煌,格外璀璨,老百姓大飽眼福,端的是一副太平盛世的樣子了。
上元節前一夜,蔣長揚、牡丹帶了一對小包子出門看燈。夫妻倆各自騎了馬,並轡而行,將一對小包子塞在胸前,用披風裹緊了,沿街緩行。高高的燈樹在夜空中閃耀著華美的光芒,老遠就能看到,夫妻二人仿佛回到了姻緣初定的那一年。蔣長揚回頭看著牡丹,眼裡有笑,牡丹也回頭看著他,唇角滿是柔qíng。這一刻,他的眼裡只有她,她的眼裡也只有他,滿街的華燈遊人都是背景。
但兩個小包子卻是斷然不肯做背景的,正兒興奮的一聲大叫,就把父母從迷幻中召回了現實。牡丹溫柔地看著蔣長揚一笑,最先收回了目光,低下頭耐心地詢問懷裡的正兒:“正兒要什麼?”
正兒眨巴著一雙黑黝黝的大眼睛,指著路邊一盞兔子燈,清晰明亮地喊:“兔子燈。”
賢兒也不甘示弱,扯著蔣長揚的衣服,大聲喊:“兔子燈。”
一對小包子已經可以說一些比較簡短的詞句,天xing又是愛熱鬧的,這樣的熱鬧正是第一次見到,少不得趴在父母的懷裡,歡呼鼓掌,一會兒要這樣,一會兒要那樣。牡丹和蔣長揚一一滿足不提,一家四口其樂融融,不要說是他們,就是身後跟著的順猴兒、寬兒、恕兒等人也是看得滿心歡喜。正自歡喜間,只見前方一張徐徐行使的馬車突然停了下來,有貌美侍女上前行禮:“何夫人安好。”
牡丹定睛一看,卻是秦三娘身邊的丫鬟阿慧,她不由笑看向那張外表樸素無華的馬車,低聲道:“是你家夫人?”景王上位,不敢封賞,但聰敏賢惠的前景王妃,現任太子妃卻主動提出把秦三娘母子接進去,理由如下,秦三娘賢惠懂事有分寸,又孕育了子嗣,娘家親姐段大娘在江南也替景王做了不少事,出錢出力,論qíng論理,都該給她母子一個名分。太子順水推舟,賞賜太子妃若gān財物,於是秦三娘成了太子府中的正六品媵。這也就是新年後的事qíng,牡丹聽聞消息後,也曾讓人暗裡送去賀禮,卻沒想到過了這麼多天,秦三娘還留在外頭。
阿慧微微一笑:“我家夫人等您許久了。”
牡丹便把懷裡的正兒jiāo給一旁的順猴兒,下馬與阿慧行至那張馬車前。馬車的帘子被打起,裡頭端端正正地坐著華服盛裝的秦三娘,秦三娘微微欠了身,親熱地拉牡丹入內:“快進來坐。”
牡丹也就上了車,笑吟吟地給她行禮道賀:“恭喜你了。本來想親自登門道賀,奈何總是脫不開身,待到能脫開身了,卻算著你大概早就走了,不敢給你添麻煩。”其實就是雖然景王如願以償做了太子,可皇帝還沒死,該避諱的都要避諱。
秦三娘自是心知肚明,匆忙還了禮,笑道:“原本是前幾日就要走的,只因我姐姐帶了信說是要來看孩子,不得不厚顏向太子妃請求,待過了上元又去。今日便是來同你道別,從此深宮似海,再要見面是不容易了。”說到這裡,她調皮地朝牡丹一笑:“已經不告而別一次,這次斷然是不敢了。”
牡丹有些唏噓,將來太子上位,秦三娘一個嬪位是斷然少不掉的,若是孩子安然長大,不摻和進那些事qíng中去,她這一生也算是有了依靠。那時候誰又會想得到,這個躺在路邊,餓得奄奄一息的婦人會有這樣一日?牡丹沉默片刻,執了秦三娘的手,誠心誠意地道:“我只願你平安一生。”
在那樣的地方,做了那樣的人,想要事事如意那是不可能的,唯“平安”二字,就已經是最最難得的。秦三娘美眸微閃,穩穩握住她的手,沉聲道:“我卻願你平安如意,富貴榮華,子孫滿堂。”
牡丹心中一動,抬眼看向秦三娘,秦三娘笑得如同天邊的明月:“我出來得太久,怕殿下去了找不到人會生氣。這就告辭了。”她不是太子身邊最年輕最美貌最有才氣最受寵的,甚至很多人都瞧不起她的出身和經歷,可是她的的確確以自己的力量博得了一席之地。上元的正日子,太子是要留給太子妃的,可是不拘是前一日或是後一日,他無論如何也會分點時間來陪她和她的孩子,對於從來知道什麼是本分,什麼時候該知足的她來說,足夠了。一生平安,她能做到。
牡丹目送著秦三娘的馬車漸漸湮沒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心中唯有祝願而已。蔣長揚策馬走到她身邊,笑道:“已經走遠了,還看什麼?走罷,汾王府派人來尋,道是給我們留了位子,讓去看熱鬧呢。”
牡丹翻身上馬,將賢兒摟入懷中,跟著蔣長揚一道,往那高高的燈樹而去。在燈樹附近的汾王府搭建的看棚里,還帶著新嫁娘嬌羞的蔣雲清端坐在陳氏身邊,偷偷往人群里張望著,一旦看到了蔣長揚和牡丹等人,臉上露出了開懷的笑容。陳氏見狀,笑著捏了捏她的臉頰,帶了幾分毫不做作的憐愛道:“看到哥嫂高興成這個樣子,明日請他們去家裡吃酒如何?”
蔣雲清毫不猶豫地點頭,笑吟吟地道:“小四喜歡正兒和賢兒。”
汾王妃聞言,打趣道:“什麼時候也讓他不用再去寶貝人家的孩子呀。”
蔣雲清紅著臉垂下頭,斜瞟著坐在不遠處頻頻回頭朝她張望的小四甜甜一笑。小四一愣,隨即朝她毫不吝嗇地綻放開一個大大的笑容。
(全文終)
番外一:暖陽
“冬日的陽光總是帶著一股慵懶的味道,會把人也照得懶洋洋的,不想動,就想一直這樣躺下去。”這句話是牡丹說的,但蔣雲清記不得是什麼時候聽她說過了,那時候她沒有心qíng去體會,心中紛繁也體會不到。但這個時候,她倒是能真真切切的體會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