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頁
這幾年天下剛剛安穩,紀伯又不是個貪心的,各處的稅賦很輕,連勞役也是如此。
按理說建設紀國各處地方,勞役應該加重才是,那麼多城牆等著修繕,那麼多城池等著建設。
退一萬步說,還有紀國貴族們的宮室修建。
可從苦裡出來的紀伯根本沒下這個命令,再者也體會到寬待百姓的好處,所以一直在推遲。
到明年,才會開始慢慢行動。
這幾年所做的事,目的都是讓百姓日子好過。
好過的同時,同時會招來覬覦。
中間的平衡確實困難。
西邊的西海關,北面的雁門關都是如此。
紀勝繼續道:「還是要看塞外草場的情況,他們那邊要是青黃不接,有災害,必然會動心思。」
自家窮得很,鄰居有餘糧。
該怎麼做,就不用說了吧。
紀凌點頭:「不管怎麼樣,那邊的城牆都要提上日程了。」
紀勝是同樣的想法,不過他道:「明年開始,要調一部分兵力到西北兩處。」
「都城附近的人手不能調,估計要徵兵了。」
別看都城擁擠,跟周圍舊五城都是人擠人。
但依舊留出幾十萬禁軍守衛。
畢竟是自己家門口,防著各處不能被偷家。
徵兵也是頭疼事,百姓生活剛安定,實在不好大動干戈。
可不動又不是不行的。
紀伯把手裡權力不僅分給紀勝,還給了紀凌。
兩人以前,不是在外打仗,就是搗鼓各種東西。
真正開始處理這些事後才發現,他們老爹到底做了多少事。
一會這要錢,一會那要人。
哪有那麼多錢跟人啊。
「要不然,徵兵的事,還讓父親來做?」紀凌提議道。
「父親今年才五十二,他肯定能行。」
紀勝拍拍弟弟肩膀:「知我者,弟也!」
其實也是紀勝的表態。
他今年三十二,正是鼎盛之年,做了近十年的儲君。
所以紀伯才有意放權。
紀勝明顯看出父親意思,借弟弟之口說出。
他是想要權,但又不會是現在。
父親才五十多,還能掌權很久!
沒看鄭錫都六十二了,還是老當益壯,天天著手改革,別提多精神。
說到這,紀凌提議:「鄭錫的兒子今年十四,在國子監也學了兩年。不如讓他進宮給公孫耀當伴讀,哥你看如何。」
當初杜邗的兒子杜或十五歲時送到紀凌身邊,已經成為紀凌最得力的文官。
同為大學士,繆成志是他們外祖,不用說,送不送人都行。
大學士之首的鄭錫雖說近幾年不會退下來,但年紀到底不小,是時候重用他的兒子了。
十四歲,送到十歲的公孫耀身邊剛剛好。
紀勝倒是把這事忘了,點頭:「還是弟弟你想的周到,只是鄭錫兒子有些膽小,不若他父。」
兩兄弟自己閒聊,絕對不會傳到外面,說的也都是真心話。
紀凌同意,不過道:「鄭大學士最重視的就是這個兒子,在儲君之子身邊,想必他會安心。」
此事定下。
明年紀國各地開始少量徵兵,送到西邊的西海關跟北面的雁門關。
以及優先城牆建設,再者招鄭錫兒子鄭書榮到公孫耀身邊當伴讀,都在紀凌身邊跟著學習。
其他暫且不論。
最後一條,讓鄭錫心中百感交集。
他來紀國已經十幾年時間,早就把鄭國拋之腦後,但當初鄭國國君要殺他兒子的事,他可沒忘。
這是他來紀國的重要原因。
這麼多年過去,兒子在紀國沒吃一點苦,天下戰亂也波及不到他,更有名師指點。
現在兒子鄭書榮雖平庸,但跟在儲君之子身邊,加上紀國一脈全都重情重義,以後就算不會有什麼大出息,也會衣食無憂。
這樣的安排,解決了他最後的心頭之患。
如此紀國,怎麼不讓人肝倒塗地。
等知道這是小公子的提議,鄭錫更是感慨。
兩兄弟倒是不見外。
若紀勝不說,誰又能知道,他明明可以自己攬功的。
但現在的鄭錫已經沒有想法,紀凌明顯對那個位置沒有一絲想法。
或者說,正因為位置上是他父親,以後是他大哥,他一點想法也沒有。
鄭錫摸摸自己花白的鬍子,又感受了下建好的地龍。
感覺自己還能再給紀國辦公二十年!
周朝六百三十八年,紀國四年。
各地徵兵果然引起一點騷亂,眾人只怕是又打仗,等知道是去駐守西北,情緒還好了不少。
各地百姓實在是怕了。
經歷過天下大亂,又經歷過和平穩定的生活,沒有人會懷念戰爭。
西海關跟雁門關很快駐守各二十萬大軍。
他們是耕戰兵,平日沒事的時候種田,但會抽時間訓練,而他們交的賦稅則少之又少。
這種方式很快推廣到全國各個指揮營,既能消磨大家的精力,不讓他們變成為禍一方的兵痞,還能一定程度上自給自足。
對士兵們來說,種田可比打仗好,寧願一輩子種田,沒事再操練一番,也不願意真的上戰場。
這個想法樸實又有道理,只是少了些軍魂。<hr>
Tips: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傳送門: | |
按理說建設紀國各處地方,勞役應該加重才是,那麼多城牆等著修繕,那麼多城池等著建設。
退一萬步說,還有紀國貴族們的宮室修建。
可從苦裡出來的紀伯根本沒下這個命令,再者也體會到寬待百姓的好處,所以一直在推遲。
到明年,才會開始慢慢行動。
這幾年所做的事,目的都是讓百姓日子好過。
好過的同時,同時會招來覬覦。
中間的平衡確實困難。
西邊的西海關,北面的雁門關都是如此。
紀勝繼續道:「還是要看塞外草場的情況,他們那邊要是青黃不接,有災害,必然會動心思。」
自家窮得很,鄰居有餘糧。
該怎麼做,就不用說了吧。
紀凌點頭:「不管怎麼樣,那邊的城牆都要提上日程了。」
紀勝是同樣的想法,不過他道:「明年開始,要調一部分兵力到西北兩處。」
「都城附近的人手不能調,估計要徵兵了。」
別看都城擁擠,跟周圍舊五城都是人擠人。
但依舊留出幾十萬禁軍守衛。
畢竟是自己家門口,防著各處不能被偷家。
徵兵也是頭疼事,百姓生活剛安定,實在不好大動干戈。
可不動又不是不行的。
紀伯把手裡權力不僅分給紀勝,還給了紀凌。
兩人以前,不是在外打仗,就是搗鼓各種東西。
真正開始處理這些事後才發現,他們老爹到底做了多少事。
一會這要錢,一會那要人。
哪有那麼多錢跟人啊。
「要不然,徵兵的事,還讓父親來做?」紀凌提議道。
「父親今年才五十二,他肯定能行。」
紀勝拍拍弟弟肩膀:「知我者,弟也!」
其實也是紀勝的表態。
他今年三十二,正是鼎盛之年,做了近十年的儲君。
所以紀伯才有意放權。
紀勝明顯看出父親意思,借弟弟之口說出。
他是想要權,但又不會是現在。
父親才五十多,還能掌權很久!
沒看鄭錫都六十二了,還是老當益壯,天天著手改革,別提多精神。
說到這,紀凌提議:「鄭錫的兒子今年十四,在國子監也學了兩年。不如讓他進宮給公孫耀當伴讀,哥你看如何。」
當初杜邗的兒子杜或十五歲時送到紀凌身邊,已經成為紀凌最得力的文官。
同為大學士,繆成志是他們外祖,不用說,送不送人都行。
大學士之首的鄭錫雖說近幾年不會退下來,但年紀到底不小,是時候重用他的兒子了。
十四歲,送到十歲的公孫耀身邊剛剛好。
紀勝倒是把這事忘了,點頭:「還是弟弟你想的周到,只是鄭錫兒子有些膽小,不若他父。」
兩兄弟自己閒聊,絕對不會傳到外面,說的也都是真心話。
紀凌同意,不過道:「鄭大學士最重視的就是這個兒子,在儲君之子身邊,想必他會安心。」
此事定下。
明年紀國各地開始少量徵兵,送到西邊的西海關跟北面的雁門關。
以及優先城牆建設,再者招鄭錫兒子鄭書榮到公孫耀身邊當伴讀,都在紀凌身邊跟著學習。
其他暫且不論。
最後一條,讓鄭錫心中百感交集。
他來紀國已經十幾年時間,早就把鄭國拋之腦後,但當初鄭國國君要殺他兒子的事,他可沒忘。
這是他來紀國的重要原因。
這麼多年過去,兒子在紀國沒吃一點苦,天下戰亂也波及不到他,更有名師指點。
現在兒子鄭書榮雖平庸,但跟在儲君之子身邊,加上紀國一脈全都重情重義,以後就算不會有什麼大出息,也會衣食無憂。
這樣的安排,解決了他最後的心頭之患。
如此紀國,怎麼不讓人肝倒塗地。
等知道這是小公子的提議,鄭錫更是感慨。
兩兄弟倒是不見外。
若紀勝不說,誰又能知道,他明明可以自己攬功的。
但現在的鄭錫已經沒有想法,紀凌明顯對那個位置沒有一絲想法。
或者說,正因為位置上是他父親,以後是他大哥,他一點想法也沒有。
鄭錫摸摸自己花白的鬍子,又感受了下建好的地龍。
感覺自己還能再給紀國辦公二十年!
周朝六百三十八年,紀國四年。
各地徵兵果然引起一點騷亂,眾人只怕是又打仗,等知道是去駐守西北,情緒還好了不少。
各地百姓實在是怕了。
經歷過天下大亂,又經歷過和平穩定的生活,沒有人會懷念戰爭。
西海關跟雁門關很快駐守各二十萬大軍。
他們是耕戰兵,平日沒事的時候種田,但會抽時間訓練,而他們交的賦稅則少之又少。
這種方式很快推廣到全國各個指揮營,既能消磨大家的精力,不讓他們變成為禍一方的兵痞,還能一定程度上自給自足。
對士兵們來說,種田可比打仗好,寧願一輩子種田,沒事再操練一番,也不願意真的上戰場。
這個想法樸實又有道理,只是少了些軍魂。<hr>
Tips: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傳送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