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殺了可惜,就放那吧。

  說著,紀凌又看了看公子盧跟儀先生寫的書稿,雖然還沒寫完,但依舊有人偷偷幫他們抄錄。

  這手稿紀凌,紀勝,紀伯,鄭錫他們人手一份。

  不得不說,這兩個人確實有大才。

  至少在他們成書之前,自家絕對不會傷害他們。

  公孫笑快一歲的年紀,正是調皮的時候,平日裡最喜歡黏著大伯紀勝,天天要騎馬,還要騎高頭大馬。

  反而是紀勝的大兒子公孫耀喜靜,沒事跟著紀凌身邊學習。

  今年第二年,紀勝他們基本都在國都,除非是棘手的事情,他跟紀伯才會出征。

  不過說實在的,打到現在,大家基本上都打不動了。

  不管是被動的,還是主動的。

  天下各處城池,全都需要休養生息。

  正好趁著空閒時間,眾人聚在都城,繼續改善民生。

  以前舊城池一百多城的時候,都能讓百姓生活過的很好。

  現在四百多城,這事依舊要做。

  說白了。

  四個字。

  基建,種田。

  大面積的基建種田。

  只能說幸好紀國之前積累的經驗很足。

  現在全國推廣起來,都有經驗可循。

  鄭錫老當益壯,一想到自己為鄭國寫的律法,最開始是紀國想用,如今天下人都用,就覺得幹勁十足。

  當初來紀國的時候,也沒想過有這麼大的成就。

  不少人都在暗地裡說他,講他跑得快,眼光好,那麼早便去紀國,實在厲害云云

  說這話的時候都不想想,誰能想到紀國能有今天?

  抱著這樣想法的,還有朝堂上許多人。

  現在紀國開會已經不在之前的宮室,而是在宮室前面擴建一圈。

  沒辦法,之前的地方太少,已經不夠站了。

  而且紀國國都又開始呈現擁擠的狀態。

  如果用後世人的眼光來看,紀國都城又新修了五環,一圈圈地往外擴展。

  今年大臣們站在朝堂上,表情明顯輕鬆不少。

  比之去年,紀國內部終於穩定。

  大局穩住了,接下來就是正式推廣高產良種,讓戰亂已久的百姓們吃上飽飯。

  不止如此,有些工廠也要開始在外面修建。

  比如對於現在來說,技術含量沒那麼高的造紙廠,依託之前昌國,盧國修的粗糙紙廠,直接改建利用。

  還有各地的化肥廠,百草園,肥皂廠,全都不能少。

  最好能讓百姓就地買賣,減少運輸費用。

  可算來算去,紀伯沉默片刻:「大家冷靜,國庫要見底了。」

  他本來以為可以輕鬆一點,怎麼大家一開口,都是要錢?

  特別是各地郡守,就差把要錢寫在臉上。

  郡守上面的知府,更是眼巴巴等著工廠建設。

  「我們順寧府氣候合適,同樣能種甘蔗,竹子更是不少,糖廠,造紙廠,怎麼也要來個十幾個吧。我們下面十幾個郡,幾十個縣啊。」

  「我們甘肅肅州找到了橡膠草,已經在大面積種植,但以後想要運到中原,必然要好的官道,那我們的官道?」

  「齊魯之地難道不用嗎?那是盧國舊地,自古就是鹽場,再有珍珠養殖,那邊也需要啊。官道當然也要。」

  「新興江浙同樣需要啊。我們那邊水利資源豐富,氣候更是好,土地也肥沃,良種跟造紙廠,我們那很缺。」

  「晉州跟西安府更是如此,不是要在我們那邊引進馬匹,修馬場。」

  「說這些,肅州也在修馬場啊。」

  這些說話的官員,基本都是紀國國子監出身,只有一個舊貴族子弟。

  但他卻是個有真才實學,還喜歡學習的,竟然成功融入其中,成為舊貴族中少有成為知府的人。

  這會吵起來,全都是幫自己下面要資源的。

  紀國還沒有那麼富!

  雖說去年收過一次稅收,但不誇張地講,去年天下四百四十九城,還沒有戰前紀國舊城池一百多城的稅收高。

  就這麼點銀子,怎麼養天下人啊。

  還修東西,這是在為難他紀伯。

  這也確實沒辦法。

  紀國接手之後,才知道其他各地的稅收有多爛。

  或者說他們習慣了紀國的豐收,再去看他們的田地,就會變得慘不忍睹。

  大家吵歸吵,紀伯這邊早就有要求。

  「種田,各地先種田。」

  「紀國當初就是吃虧在種田上面。」

  「今年秋收之後,哪個地方田地開荒多,田地均產有進步,那明年的工廠就會先分給你們。」

  當然,民意的考核同樣在裡面。

  紀伯隨時會派人去各地巡查,若發現欺壓百姓,謊報瞞報的情況,立刻會處置當地官員。

  有了這層監管,很多小動作收斂不少,只有好好種田,在紀國才有出路!

  如果說紀國元年的基調是平定叛亂,安撫民心,處理一切叛黨分子。

  那紀國二年的基調,便是種田。

  都去給我種田!

  種田才有飯吃,種田才能養活一家人。

  飯碗端穩了,大家的心才能穩。

  什麼東西都放在種田後面,以後再說!

  眾人一聽,立刻明白過來。

  <hr>

  Tips: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傳送門: | |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