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兩人間宛如第一回 見面那般,一左一右坐在長廊下說著話。

  不知不覺間,殘陽欲收,暝色昏黃。

  侍疾便是這般,未必是叫人上前端茶遞水伺候著,女眷更是許多從未入內見過太后尊榮的,只清晨來了仁壽宮正殿,再此待上一日。

  瓏月既以侍疾的名義來了,輕易不好走開,眼看天色漸晚,孫三便與她走回正殿裡暖暖身子,與她說道:「若是沒叫我們先出宮去,等過了宮門下匙的時辰,我們今晚便只能在仁壽宮側殿休息了。」

  瓏月端起熱茶正欲喝上兩口,便聽有內侍尖啞的嗓子響起。

  「陛下駕到——」

  「皇后娘娘駕到——」

  瓏月連忙同孫三並著一群女眷放下茶水,跪下叩首。

  空氣中彌散著隱隱酒氣和一股奇怪氣味,梁帝面色蒼白,兩眼深凹,身材更是單薄,一身石青衣袍穿出飄飄欲仙乾瘦之感,在齊後的攙扶下,步履蹣跚邁過眾人往內殿而去。

  這日傍晚,仁壽宮一群妃嬪女眷被不停喚入,面色蒼白的入內,而後便是痛哭流涕的出來,旋即便又是入內一群。

  以往仁壽宮只怕也不見這般熱鬧的場景。

  太后的身體,猶如一盞油盡燈枯的燈。

  隨時都有可能離去。

  瓏月眼皮子跳的厲害,她沉沉吐出一口氣......

  眼看快到了下匙時辰,瓏月渾渾噩噩的仍待在座位上杵著不動,孫三已經熟練的拉她打算先去側殿打算搶占位置。

  「你如今還沒成婚,只怕是與那些個宗室的娘子一道的。那兒人太多,三四個人一個通鋪,且都性子極不好惹。你就將就將就,晚上被子一定要守好了,不然被人卷了去你就沒被子蓋了.........」

  孫三念念叨叨,瓏月木頭人一般,兩人一前一後走著,還沒兩步,便見內殿一個穿著深褐袍衫的小黃門倉促跑出殿門。

  小黃門跪倒在地,悠長尖銳的悲鳴響徹天際。

  「太后娘娘薨了——」

  一群人隨著此訃告聲,不約而同的痛哭出聲,紛紛跪倒下來,行五拜三叩首大禮。

  ........

  皇太后做了二十五年皇后,十九年太后。

  可謂是生前榮耀至極,連死後也極盡哀榮。

  妃嬪宗室命婦連夜為皇太后小鹼正寢,翌日,天穹尚且浩漾的四更天裡,梁帝遣使告哀。召群臣入仁壽宮奠基皇太后,滿朝舉哀滿朝官員命婦入宮為皇太后哭喪。

  仁壽宮正殿之中,鎏金雕花紫檀寢榻之上臥著大梁這位尊榮至極的老人。

  老者穿戴深青翬雉素織十二等五色褘衣,朱色黼領,蔽膝,素紗中單。青衣革帶,青韈、舄金飾。

  她生前放不下太多,放不下她丈夫兒子的社稷朝廷,放不下愛女晉陵,更放不下母家長樂公府,甚至病前央求梁帝將侄孫召回。

  臨終前的那一刻,老太后倒是想通許多。

  面容安詳,雙掌合握,唇帶笑意,闔然離世。

  梁帝輟朝三日,服素服,諸皇子王妃公主皆素袍舉哀,設奠小鹼。

  另有前朝相輔文臣為其撰哀冊文,諡冊文和議諡號,唯園陵不須別建陵號,日後入陵大行皇帝陵寢之內。

  小鹼當日,皇子皇妃,藩王公主,文武官員內外命婦皆著素服哭臨仁壽宮。

  仁壽宮女官神情悲痛,上前宣讀皇太后遺詔。

  「奉皇太后口諭、頒示天下:體諒朝廷難處,命皇帝及百官服紀、衰制一切從簡,對各級文武官員僚行推恩,特支賞賜。」

  眾人連忙叩首,口中唉呼:「叩謝大行太后。」

  「另有一詔,」女官輕咳一聲,緩緩取出皇太后親筆遺詔。

  「請燕王殿下,安樂郡主出列聽詔。」

  只見斬衰前列緩緩走出一雙烏靴,燕王身著素袍,身量挺拔,背光而出。

  他眼中泛著疏離晦暗,面容亦有幾分緊繃之色,朝著皇太后遺詔行稽首之禮。

  「臣聽詔。」那嗓音猶如戛玉相撞,冷冽孤高中透出些悲天憫人的味道。

  旋即,女眷處緩緩走出一身披素袍,身姿玲瓏的身影。

  瓏月雙眸通紅,神色難掩哀慟,鬢髮低垂上未曾裝飾一物,卻仍豐頰雪膚,面容嬌艷,難掩國色。

  她走去兄長身側,與其一同跪下,將身姿掩去在他寬廣的陰影里。

  「臣女聽詔。」

  叫在此殿外哭靈的一群皇族近親、王妃公主都不由得停下抹淚哀哭的動作,詫異至極的朝著二人處看去。

  「戶部尚書常岱之幼女,世家之後,懿德明貞,行端儀雅,今及芳年待字金閨。哀家甚喜之,潭祉迎祥,令與燕王珣二人良緣天作,今特下旨賜婚,望汝二人同心同德,勿負哀家之深意。」

  作者有話說:

  第72章 婚期

  日頭升起, 湛藍蒼穹。

  半城宮殿閣樓,飛檐翹角,舉目素絹。

  此遺詔一出, 立即在服喪人群中引出一場軒然大波。

  梁帝身體羸弱,今晨來哭過一場便倉促回了寢宮, 皇后早已知曉, 如今只岑靜著面容莫不做聲。

  賜婚旨意與李氏而言,無異于晴天霹靂。

  方尋回來的女兒, 便這般被稀里糊塗賜婚便罷了,這賜婚的對象.......

  竟、竟是燕王?

  燕王是何人?

  是菡萏的養兄吶。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