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頁
「皇上為何不審他?」
「朕與你之間,不需偏聽偏信他人之言。」
祁鈺一直也沒抬眼看她,視線落在桌上她骨節分明的細手上,有心握一握,想起她的僅此而已四個字,又轉腕拿起茶盞喝了一口。
繼續正色道:「朕留劉立恆一條命,剩下的,就看劉青和太后識不識時務了。」
西北軍兵權歸正,吳家分崩離析,太后若是識時務,就該主動交上驃騎將軍府的兵權。
不然,下次,他要的可就不止劉立恆的半條命了!
「丹姝…」 她這副不冷不熱的樣子,磨得他手足無措。
想起她與吳秋樂的交易、大皇子失蹤脫不開的干係,知道她心裡又急又恨,勸道:「世家…你再給朕些時間可好?」
「臣妾恭送皇上。」 明丹姝不置可否,他欲除世家,又怕背負不能容人的罵名,所以才這樣瞻前顧後溫吞了快十年。
她選在今日這個時候與他攤牌,就是為了等回京風雨起來時,他對她、對明家有更多的同情和信任…
見他走遠,進院推開後門,與外面的小僧道:「替我謝過慈雲大師。」
「師傅說了,他與明大人相交莫逆,能為明家洗雪出一分力,在所不辭。」
小和尚是慈雲大師的弟子,便是他找到了大皇子的藏身之所,又幫瓦寨將人偷送出去。
「你再幫我告訴在外面接應的那位施主一聲,山上不安全,化整為零。」 祁鈺今日拿瓦寨磨刀,焉知他來日不會真動了斬草除根的心思。
「知道了!」 小僧敞亮利落得很,顯然是受慈雲大師的教導,十分信任親近她:「明施主若還有什麼事,儘管吩咐就是。」
「那就請大師再幫我個忙吧…」 明丹姝附耳與他悄悄交代幾句,又問:「可明白了?」
「明白了!施主放心就是!」
聖駕啟程回京,刑部一刻不敢多耽誤地開始審理梁書來刺殺皇上的案子,只得將瑜昭儀這位皇上寵妃請進大理寺委屈幾日。
人來人往的眼睛瞧著,消息長了翅膀似的,春獵發生的事一字不差地傳入民間。百姓的眼睛本就盯在這位民間出身的絕色昭儀身上,起初聽說她當年那位貪污軍餉的明太傅的女兒,少不得罵上幾句。
可漸漸地,街頭巷尾的閒談間,忽然念起那位明太傅生前樂善好施的好來。不知又從何處傳來…說皇上早便知道這位瑜昭儀的身世,因為明太傅當年死得冤枉,才對其孤女這般地憐惜寵愛。
京里京外傳得沸沸揚揚,百姓的眼睛都盯著大理寺和刑部,有想一睹昭儀芳容的、有對當年舊案好奇的,更是不知從哪冒出一起子讀書人來,自稱是明太傅的學生,四處遊走奔波張羅著為明家平反。
這樣的群情激憤下,倒是絆住了別有居心之人的手腳。新上任的刑部侍郎李湯動作快,不負眾望地在兩日後便有了動靜…
「啟稟皇上,梁書來翻供了。」
祁鈺便知道這事會有後招,倒是被勾起了興趣:「說說看…」
「梁書來痛哭流涕,聲稱冤枉了瑜昭儀。」 李湯呈上供狀,仍是判官似的一張不假辭色的臉。
「他改了口供,招認是季家因其長子季維罹難之事,對皇上懷恨在心,才出此下策。」
甭管案涉何等天潢貴胄,公事公辦的語氣連個起伏也無:「這是臣在梁書來住處搜到的書信往來,更有季家家印附上,鐵證如山。」
「有意思…」 又是鐵證如山四個字。
自明丹姝進了大理寺,案子審得順利得不可思議,若非李湯是他親自提拔上來的人手,他都要懷疑是刑部徇私陷害季家了。
想起近日來的輿情譁然,祁鈺玩味問道:「還有其他證據嗎?」
「回皇上,臣領旨到程府問詢了程相,據其所言,私冶鐵器一案早在年前已結案歸檔,繳獲弓弩都收在了刑部二十一倉。結案後,程相併無調用權限,也從未往二十一倉經過手過弓弩,這些都有記檔可查。」
李湯一絲不苟,將所有涉案的筆錄、證據、乃至當初私冶鐵器案和季維案的案卷都呈到了御前。
「最近一次開倉查閱非軍造鐵器的,正是御史中丞季綏大人。據記檔,季大人曾在年頭時拿著其兄季維遇害現場山匪留下的鐵器,進入二十一倉比對。」
「李卿覺得,案情至此,應當如何?」
李湯素來辦案直講證據,更不摻合朝廷黨爭,這個案子以他所見,再清楚不過。
「依臣所見,此案人證物證俱在,時間、動機都吻合,可以結案了。」
「那就結案吧!」吳家按兵不動、西北之脅已解、禁軍歸正,祁鈺終於輕飄飄執硃批。令禁軍配合刑部,將季維捉拿歸案;與此同時,解禁程立,由中書過旨,下發江南抄家。
李湯退下,祁鈺吩咐秦瞞:「宣徐知儒進宮。」
除非季家腦袋被門夾了,才會在密謀刺殺皇上的書信里附上自家的家印。若沒有印信這事,他倒是信上幾分,可有這印信…判案要講證據,這便是鐵證如山。
這與當年明家一案如何相似!無論多少人相信明章為人,可鐵證面前,到底是人頭落地。
這是柿子撿軟的捏,有人拿世家當中實力最弱的季家開刀祭旗!
在這件事上,他自始至終不曾懷疑過是明丹姝的手筆,自信她與他朝夕相伴的情意不作假,不會拿他的性命做賭注。
「朕與你之間,不需偏聽偏信他人之言。」
祁鈺一直也沒抬眼看她,視線落在桌上她骨節分明的細手上,有心握一握,想起她的僅此而已四個字,又轉腕拿起茶盞喝了一口。
繼續正色道:「朕留劉立恆一條命,剩下的,就看劉青和太后識不識時務了。」
西北軍兵權歸正,吳家分崩離析,太后若是識時務,就該主動交上驃騎將軍府的兵權。
不然,下次,他要的可就不止劉立恆的半條命了!
「丹姝…」 她這副不冷不熱的樣子,磨得他手足無措。
想起她與吳秋樂的交易、大皇子失蹤脫不開的干係,知道她心裡又急又恨,勸道:「世家…你再給朕些時間可好?」
「臣妾恭送皇上。」 明丹姝不置可否,他欲除世家,又怕背負不能容人的罵名,所以才這樣瞻前顧後溫吞了快十年。
她選在今日這個時候與他攤牌,就是為了等回京風雨起來時,他對她、對明家有更多的同情和信任…
見他走遠,進院推開後門,與外面的小僧道:「替我謝過慈雲大師。」
「師傅說了,他與明大人相交莫逆,能為明家洗雪出一分力,在所不辭。」
小和尚是慈雲大師的弟子,便是他找到了大皇子的藏身之所,又幫瓦寨將人偷送出去。
「你再幫我告訴在外面接應的那位施主一聲,山上不安全,化整為零。」 祁鈺今日拿瓦寨磨刀,焉知他來日不會真動了斬草除根的心思。
「知道了!」 小僧敞亮利落得很,顯然是受慈雲大師的教導,十分信任親近她:「明施主若還有什麼事,儘管吩咐就是。」
「那就請大師再幫我個忙吧…」 明丹姝附耳與他悄悄交代幾句,又問:「可明白了?」
「明白了!施主放心就是!」
聖駕啟程回京,刑部一刻不敢多耽誤地開始審理梁書來刺殺皇上的案子,只得將瑜昭儀這位皇上寵妃請進大理寺委屈幾日。
人來人往的眼睛瞧著,消息長了翅膀似的,春獵發生的事一字不差地傳入民間。百姓的眼睛本就盯在這位民間出身的絕色昭儀身上,起初聽說她當年那位貪污軍餉的明太傅的女兒,少不得罵上幾句。
可漸漸地,街頭巷尾的閒談間,忽然念起那位明太傅生前樂善好施的好來。不知又從何處傳來…說皇上早便知道這位瑜昭儀的身世,因為明太傅當年死得冤枉,才對其孤女這般地憐惜寵愛。
京里京外傳得沸沸揚揚,百姓的眼睛都盯著大理寺和刑部,有想一睹昭儀芳容的、有對當年舊案好奇的,更是不知從哪冒出一起子讀書人來,自稱是明太傅的學生,四處遊走奔波張羅著為明家平反。
這樣的群情激憤下,倒是絆住了別有居心之人的手腳。新上任的刑部侍郎李湯動作快,不負眾望地在兩日後便有了動靜…
「啟稟皇上,梁書來翻供了。」
祁鈺便知道這事會有後招,倒是被勾起了興趣:「說說看…」
「梁書來痛哭流涕,聲稱冤枉了瑜昭儀。」 李湯呈上供狀,仍是判官似的一張不假辭色的臉。
「他改了口供,招認是季家因其長子季維罹難之事,對皇上懷恨在心,才出此下策。」
甭管案涉何等天潢貴胄,公事公辦的語氣連個起伏也無:「這是臣在梁書來住處搜到的書信往來,更有季家家印附上,鐵證如山。」
「有意思…」 又是鐵證如山四個字。
自明丹姝進了大理寺,案子審得順利得不可思議,若非李湯是他親自提拔上來的人手,他都要懷疑是刑部徇私陷害季家了。
想起近日來的輿情譁然,祁鈺玩味問道:「還有其他證據嗎?」
「回皇上,臣領旨到程府問詢了程相,據其所言,私冶鐵器一案早在年前已結案歸檔,繳獲弓弩都收在了刑部二十一倉。結案後,程相併無調用權限,也從未往二十一倉經過手過弓弩,這些都有記檔可查。」
李湯一絲不苟,將所有涉案的筆錄、證據、乃至當初私冶鐵器案和季維案的案卷都呈到了御前。
「最近一次開倉查閱非軍造鐵器的,正是御史中丞季綏大人。據記檔,季大人曾在年頭時拿著其兄季維遇害現場山匪留下的鐵器,進入二十一倉比對。」
「李卿覺得,案情至此,應當如何?」
李湯素來辦案直講證據,更不摻合朝廷黨爭,這個案子以他所見,再清楚不過。
「依臣所見,此案人證物證俱在,時間、動機都吻合,可以結案了。」
「那就結案吧!」吳家按兵不動、西北之脅已解、禁軍歸正,祁鈺終於輕飄飄執硃批。令禁軍配合刑部,將季維捉拿歸案;與此同時,解禁程立,由中書過旨,下發江南抄家。
李湯退下,祁鈺吩咐秦瞞:「宣徐知儒進宮。」
除非季家腦袋被門夾了,才會在密謀刺殺皇上的書信里附上自家的家印。若沒有印信這事,他倒是信上幾分,可有這印信…判案要講證據,這便是鐵證如山。
這與當年明家一案如何相似!無論多少人相信明章為人,可鐵證面前,到底是人頭落地。
這是柿子撿軟的捏,有人拿世家當中實力最弱的季家開刀祭旗!
在這件事上,他自始至終不曾懷疑過是明丹姝的手筆,自信她與他朝夕相伴的情意不作假,不會拿他的性命做賭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