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烏明三人的行李不少,三人七手八腳的就將行李都碼在驢車上不說,還順道幫司南將行李也堆到了車上。

  行李擺中間,人再圍著行李坐。司南小心翼翼坐在驢車上,不妨那驢子一抬腳一顛簸,差點將司南甩出去。下意識的抓住伸過來的手,司南一臉的驚魂未定。

  這角度掉下去,絕對是臉先落地!

  第10章

  少俠仗義,感激不盡。

  後怕的摸了摸自己的臉,司南才轉頭對身旁之人道謝。當然了,再滂湃的感激之情,司南也只能含蓄的道了聲『謝謝』便不再多言語。

  屁股又往車裡送了送,一雙白嫩爪子緊緊的抓住壓在最下面的提包帶子。生怕再被顛出車外去。

  來接他們的驢車,連個圍欄都沒有,就是兩個軲轆上面架了一塊木頭板子拼湊出來的車。這樣的驢車別說司南得小心了,就是一起坐車的男知青都得時刻注意著。

  縣裡都是土路,出了縣,路就更不好走了。坑坑窪窪的,每顛簸一下,司南都感覺自己的屁股學會了自由飛翔。

  飛上去,再落下來,只有兩層布的屁股重重的砸在車板上,那滋味消魂的呀,能讓人老淚縱橫。

  從撫順縣到三友村,有三十里地的路程。以司南為例,步行需要走上四個來小時,但坐驢車卻只需要一個小時多一些。所以哪怕這一個來小時塵土飛揚,飛飛躍躍,跌跌蕩蕩的,他們一行人到達三友村的時候也還不到晚上七點鐘。

  剛上路的時候烏明還與趕車的的村民寒喧客套了幾句,不過等彼此說了名字,面對這一路你是風兒,我是沙的路況,也沒人有心思說話了。

  原本想要借著身上的挎包拿塊紗巾出來遮臉的,可惜司南兩隻手都抓著提包帶子,並不敢鬆手,也就只能那麼硬挺著了。

  於是揚風抬風,在劉海豎起之時司南在心中大喊了一句:讓這夾著的塵火的風來得更猛烈些吧。

  ╮(╯▽╰)╭

  趕車的王鐵柱在出門接人的時候,就得了他們二生產隊蔡隊長的指示,所以一回到生產隊,就將驢車趕到了分給新知青的住處。

  「到地了,下車。」驢車在一處院子前停了下來,王鐵柱跳下車將虛掩著的院門打開,趕著驢車進了院子。

  在院前下車的司南等人,一邊打量這處樸素的農家小院,一邊跟著驢車往裡走。

  到了裡面的土坯房前,王鐵柱就吆喝幾人卸行李。

  一時等四人卸完行李,王鐵柱才指了面前的土坯房道,「男的一間,女的一間,中間的外屋地鍋和碗架子都一邊一半。咱村有兩口井,你們去村東邊的井打水。吶,看見那顆樹了嗎?井就在樹邊上。」王鐵柱還想指一指西邊的井在什麼地方,不過這處院子離村西邊太遠,指也沒有參照物,王鐵柱就放棄了。

  說完也不理這四人是不是還有什麼問題,留下一句老支書和會計一會兒就來的話,就趕著驢車走了。

  從外面看,這是一個長約九米的土坯房。至於有多寬,這得進了屋子才能知道。

  「你住哪邊?」烏亮想要往屋裡搬行李,但前提得確定他們住哪邊屋子。看一眼還在打量屋子和院子的烏明和柴簡,直接出聲問了司南。

  司南見問,隨手指了東屋。

  三個大老爺沒誰會跟司南一個小姑娘計較什麼,見她選好了,就開始屋裡挪行李。

  ……

  三友村是由三個前後緊鄰的小村子合併的大村子,村子合併後,自然而然的就產生了三個生產隊。

  從縣上一路過來,先是第一生產隊,之後是第二生產隊,最靠後的便是第三生產隊。

  第一年知青插隊的時候,三個生產隊每隊均了幾個人回去養活。

  沒錯,就是養活。

  剛從城裡下來的知青,秧苗和豬草都分不清,鐮刀都沒拿過,這樣的人來了鄉下能幹什麼?不光什麼活都幹得亂七.八糟,還見天的批那個,斗這個的,惹得村民都特別的反感。

  一群不務正業的小屁孩。

  最叫村民受不了的是這些個知青旁的沒學會,竟然先學會的攀比。今兒一生產隊的知青說二隊的知青住的好,明兒三隊的知青說一隊的伙食好。後兒二隊的知青又說他們幹的活最累人。

  總之一天天的正事不干,就些雞毛蒜皮的破事,鬧得生產隊之間,生產隊和村民之間以及村民和村民,村民和知青間處處都是矛盾。

  於是第二年上面再派知青過來的時候,三個生產隊的隊長一合計,就成了一個生產隊負責一年的知青。別管來多來少,都是你們生產隊自己的責任。

  而生產隊的村民在見識到了知青的『能耐』後,更是反感了叫知青住到他們家裡搭夥生活的方式。

  知青下地做工,前一兩年都得不得十個工分。工分少了,分的糧食就少了。跟村民搭夥吃飯,人家就得貼補他們,時間長了,這事誰樂意?

  怎麼辦呢?

  那就建房子,將人挪出去唄。

  於是為了不叫知青住在他們家,吃他們的,喝什麼的,還挑三撿四瞧不起他們,更有甚者還勾搭家裡的大姑娘,村民們對給知青建房這事特別的熱衷。

  然後問題又來了,村民們開心了,知青們卻又生事端了。

  跟村民們比不了,但老知青都是經過時間洗禮,學會怎麼幹農活,怎麼做飯能叫自己本就不多的糧食吃到下一次發糧食的日子的。而新來的知青,得從隊上借糧食不說,還壓根沒有省吃儉用的概念。等糧食吃完了,傻眼了。村子不借他們了,他們就從老知青借,然而借了又還不起,不借就將城裡那套拿出來批這個,斗那個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