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頁
這話一點兒也沒說錯。
至少在嬴政看來,眼下這位親娘,比他轉了這幾個世界包括自己的親娘在內,都要靠譜。
後世對呂雉的評價都不怎麼好,說她牝雞司晨的有之,說她心狠毒辣的有之,可事實上,漢初休養生息和文景之治,至少有她一半的功勞。
何況,無論呂雉對別人如何心狠手辣,對劉盈卻是一個實打實的親娘。
不是那種慈母多敗兒有求必應的溺愛,參考正德的爹娘;也不是那種一心想著母憑子貴將兒子當成上位工具人的親娘,呃,這個不用看別人,嬴政自個兒的親娘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經歷過趙姬、張皇后等「親娘」的嬴政,在遇到呂雉之後,這簡直享受到了傳說中第一次母愛的滋味。
呂雉算不上慈母,也並不嬌慣兒女,劉元娘和劉盈從小都被她養得知書識禮,從劉盈的性格就可以看出,早期她對兒女的教養,是以禮為先,忠孝仁義,一絲不苟,才會教出那樣謙和溫良的兒子。
若是沒有戚夫人和劉如意,沒有劉邦後來的那些女人和庶子們,或許呂雉和劉盈依然可以保持他們原來的性格,順理成章地入主大漢王宮,成為皇后和太子,繼承這個百廢待興的帝國。
可劉邦親手砸碎了呂雉母子的夢想,靠著呂氏起家,一朝得意,美人一個個的進門,甚至當眾寵著戚夫人打呂雉的臉不說,還在朝堂之上公然說要以如意取代劉盈的太子之位,簡直處處都踩著呂雉的死穴上蹦躂,人不給他逼急了才怪。
人只看到呂雉在劉邦死後毒殺如意,炮製戚夫人成人彘,卻不曾想過,若是當真讓劉邦如願以償地將劉如意送上帝位,戚夫人成了新帝之母,又如何容得下前皇后呂雉和前太子劉盈?
這本就是你死我活的爭鬥,容不得一點心軟和退讓,退一步不是海闊天空,而是無底深淵、黃泉之下。
如今雖然還沒到劉邦一統天下登基稱帝的時候,戚夫人等一眾美人尚未入住他的後宮,可在彭城一役之中,呂雉已經見到了他翻臉無情的模樣,從劉元娘口中更是得知他曾經將他們姐弟踹下馬車,若不是夏侯嬰相救,亂軍之中,他們兩個定然會成為鐵蹄下的冤魂,死無葬身之地,
一想到這裡,呂雉便對劉邦再無半點舊情可念,對於兒子說服韓信和張良等人聲東擊西先救劉太公和她,而不是耗盡漢軍錢糧去贖回劉邦十分滿意。
哪怕一開始曾對他有過些許懷疑,聽聞劉元娘的陳情後也徹底打消,剩下的唯有對兒子的憐惜和心疼。
一想到差一點就失去的兒女,呂雉就恨不得將劉邦扒皮拆骨。
因此,呂雉一改從前對劉盈的教育方式,對如今的嬴政完全託付給張良韓信這一文一武教導,每日都要檢查他的功課,嚴格得連身為老師的張良和韓信都自愧不如。
韓信因為前世的黃粱一夢,對呂雉的芥蒂,在看到她教訓兒子時,消散無蹤。
說到底,前世之果,也有他自己作的死,搖擺不定優柔寡斷,當反不反,當忠不忠,如今想來,或許是因為他也明白,論領兵作戰,劉邦遠不如他,運籌帷幄,劉邦也不如張良,可就這樣一位主公,平衡權謀,將他們幾人拿捏得死死的,他心有不甘不服,卻又礙於昔日情分,故而既不能像蕭何那樣完全終於劉邦,也無法像張良一般徹底放棄權勢,才會落得那樣的結局。
如今,他依然看不上劉邦的反覆虛偽,卻不得不對「劉盈」的洞見和神奇所折服。
加上呂雉態度的改變,韓信放下心結,對「劉盈」可謂傾囊相授,毫無藏私,結果反倒發現這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現學現用,同樣給他不少啟發,師徒兩人可謂教學相長,互相促進,都是受益匪淺。
張良就更不用說了,從教導「劉盈」的第一天開始,就發現他似乎對自己的學說觀點十分熟悉,只要稍稍提個引子,這孩子就能十分流暢地接下去,與他談經論道,完全不像是個初學的學生,而像是個旗鼓相當的對手。
兩人雖然已經知道他得了宿慧,是傳說中「生而知之」的聖人,卻也沒想到能與自己這般契合,頭一次當老師當得如此得意,簡直要爭著搶著多占用一點學生的時間,讓他成為自己真正的衣缽傳人。
嬴政知道這兩人故意在他面前「爭寵」,倒也沒攔著,反而主動要求他們整理一份兵法心得,不光用來教他,以後還可以傳授給軍中將領,開啟武學之門。
韓張二人俱是大為震驚。
韓信還好,他有前世一夢的記憶,記得自己當初被軟禁之後,就曾與張良一起整理先秦各門各派的兵書,這一下整理出一百八十二家兵書,加以修訂補充,形成軍中律法和兵法三篇,可惜在他被殺株連三族之後,都已在混亂中失落,導致後世那麼多兵法大家的兵書之中,都沒有他這位昔日大漢開國軍神的作品。
這一次,他還沒來得及去做這件事,就被嬴政提起,自是樂見其成,雙手贊同。
張良卻有些意外。
在這個時代,法不輕傳,世家將知識和學說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以保持自身地位的穩固。
就算是收徒不拘於貧賤富貴的一些「高人」,也是選擇性收徒,而不像是嬴政所提議的,開辦武學講堂,像那些大儒一般,將武學兵法和軍中律法如同講經傳道一樣,傳授給軍中將領。
至少在嬴政看來,眼下這位親娘,比他轉了這幾個世界包括自己的親娘在內,都要靠譜。
後世對呂雉的評價都不怎麼好,說她牝雞司晨的有之,說她心狠毒辣的有之,可事實上,漢初休養生息和文景之治,至少有她一半的功勞。
何況,無論呂雉對別人如何心狠手辣,對劉盈卻是一個實打實的親娘。
不是那種慈母多敗兒有求必應的溺愛,參考正德的爹娘;也不是那種一心想著母憑子貴將兒子當成上位工具人的親娘,呃,這個不用看別人,嬴政自個兒的親娘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經歷過趙姬、張皇后等「親娘」的嬴政,在遇到呂雉之後,這簡直享受到了傳說中第一次母愛的滋味。
呂雉算不上慈母,也並不嬌慣兒女,劉元娘和劉盈從小都被她養得知書識禮,從劉盈的性格就可以看出,早期她對兒女的教養,是以禮為先,忠孝仁義,一絲不苟,才會教出那樣謙和溫良的兒子。
若是沒有戚夫人和劉如意,沒有劉邦後來的那些女人和庶子們,或許呂雉和劉盈依然可以保持他們原來的性格,順理成章地入主大漢王宮,成為皇后和太子,繼承這個百廢待興的帝國。
可劉邦親手砸碎了呂雉母子的夢想,靠著呂氏起家,一朝得意,美人一個個的進門,甚至當眾寵著戚夫人打呂雉的臉不說,還在朝堂之上公然說要以如意取代劉盈的太子之位,簡直處處都踩著呂雉的死穴上蹦躂,人不給他逼急了才怪。
人只看到呂雉在劉邦死後毒殺如意,炮製戚夫人成人彘,卻不曾想過,若是當真讓劉邦如願以償地將劉如意送上帝位,戚夫人成了新帝之母,又如何容得下前皇后呂雉和前太子劉盈?
這本就是你死我活的爭鬥,容不得一點心軟和退讓,退一步不是海闊天空,而是無底深淵、黃泉之下。
如今雖然還沒到劉邦一統天下登基稱帝的時候,戚夫人等一眾美人尚未入住他的後宮,可在彭城一役之中,呂雉已經見到了他翻臉無情的模樣,從劉元娘口中更是得知他曾經將他們姐弟踹下馬車,若不是夏侯嬰相救,亂軍之中,他們兩個定然會成為鐵蹄下的冤魂,死無葬身之地,
一想到這裡,呂雉便對劉邦再無半點舊情可念,對於兒子說服韓信和張良等人聲東擊西先救劉太公和她,而不是耗盡漢軍錢糧去贖回劉邦十分滿意。
哪怕一開始曾對他有過些許懷疑,聽聞劉元娘的陳情後也徹底打消,剩下的唯有對兒子的憐惜和心疼。
一想到差一點就失去的兒女,呂雉就恨不得將劉邦扒皮拆骨。
因此,呂雉一改從前對劉盈的教育方式,對如今的嬴政完全託付給張良韓信這一文一武教導,每日都要檢查他的功課,嚴格得連身為老師的張良和韓信都自愧不如。
韓信因為前世的黃粱一夢,對呂雉的芥蒂,在看到她教訓兒子時,消散無蹤。
說到底,前世之果,也有他自己作的死,搖擺不定優柔寡斷,當反不反,當忠不忠,如今想來,或許是因為他也明白,論領兵作戰,劉邦遠不如他,運籌帷幄,劉邦也不如張良,可就這樣一位主公,平衡權謀,將他們幾人拿捏得死死的,他心有不甘不服,卻又礙於昔日情分,故而既不能像蕭何那樣完全終於劉邦,也無法像張良一般徹底放棄權勢,才會落得那樣的結局。
如今,他依然看不上劉邦的反覆虛偽,卻不得不對「劉盈」的洞見和神奇所折服。
加上呂雉態度的改變,韓信放下心結,對「劉盈」可謂傾囊相授,毫無藏私,結果反倒發現這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現學現用,同樣給他不少啟發,師徒兩人可謂教學相長,互相促進,都是受益匪淺。
張良就更不用說了,從教導「劉盈」的第一天開始,就發現他似乎對自己的學說觀點十分熟悉,只要稍稍提個引子,這孩子就能十分流暢地接下去,與他談經論道,完全不像是個初學的學生,而像是個旗鼓相當的對手。
兩人雖然已經知道他得了宿慧,是傳說中「生而知之」的聖人,卻也沒想到能與自己這般契合,頭一次當老師當得如此得意,簡直要爭著搶著多占用一點學生的時間,讓他成為自己真正的衣缽傳人。
嬴政知道這兩人故意在他面前「爭寵」,倒也沒攔著,反而主動要求他們整理一份兵法心得,不光用來教他,以後還可以傳授給軍中將領,開啟武學之門。
韓張二人俱是大為震驚。
韓信還好,他有前世一夢的記憶,記得自己當初被軟禁之後,就曾與張良一起整理先秦各門各派的兵書,這一下整理出一百八十二家兵書,加以修訂補充,形成軍中律法和兵法三篇,可惜在他被殺株連三族之後,都已在混亂中失落,導致後世那麼多兵法大家的兵書之中,都沒有他這位昔日大漢開國軍神的作品。
這一次,他還沒來得及去做這件事,就被嬴政提起,自是樂見其成,雙手贊同。
張良卻有些意外。
在這個時代,法不輕傳,世家將知識和學說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以保持自身地位的穩固。
就算是收徒不拘於貧賤富貴的一些「高人」,也是選擇性收徒,而不像是嬴政所提議的,開辦武學講堂,像那些大儒一般,將武學兵法和軍中律法如同講經傳道一樣,傳授給軍中將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