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頁
但怎麼說姜詔的地位也差不到哪去,甚至還有可能繼承國君之位。
姜詔也一直信心滿滿,可誰能想到會突然出現北齊要求各國送質子的事呢,而且還落到了他頭上。
他在姜國過著高高在上錦衣玉食的大皇子生活,怎麼可能願意去當與囚犯無異的質子呢。
幸好就在這時,一向寵愛他的母妃提出了個轉圜的好法子,讓他一母同胞的妹妹姜靜代替他去為質。
為此他還難得扮演了幾天好兄長,好哄得那個丫頭乖乖聽話。
在得知父王已經下旨,同意讓姜靜代他前往北齊為質後,姜詔放下了心中大石,自然是恨不得好生慶祝一番。至於姜靜去了北齊如何,與他又有什麼干係。
這一玩樂便是許久,連母妃派來尋他的宮人也不在意。
但僅僅三四日的時光,就已經足以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近來在姜國王宮裡最大的消息,莫過於送人前往北齊為質一事,先是大皇子,後是靜公主。原本差不多也消停下來了,可不知道為什麼又傳出一些風聲——
說楊淑妃故意攛騰靜公主代兄出國為質是居心叵測,一來是為了留下大皇子好競爭姜國國君之位。
二來就是靜公主年紀雖小,卻是繼承了淑妃昔日的美貌,假以時日必然出落得更好,楊淑妃也是想著讓女兒去北齊攀上什麼皇親貴族,這樣一來,本來母族不顯的大皇子就有了北齊的支持,還不是能穩穩當上國君了。
一開始還只是些宮人議論,但很快傳入了王宮其他妃嬪耳中,顯然就變得不一樣了。
尤其是對於那些膝下也有皇子,有心競爭姜國國君之位的妃嬪而言。
姜國先王后早逝,又沒有留下嫡子女,顯然下一任國君會從諸皇子中挑選,大皇子姜詔本就居長,再加上這些流言,那豈不是勝算很大了。
其實大皇子姜詔一開始成為質子人選,未必沒有王宮各方勢力默認以及助推下的結果。誰能想到楊淑妃居然使了李代桃僵這麼一招,國君又已經下了旨,眾人才只好罷了,不敢再隨便出手,怕一個弄得不好這為質的事落到自己頭上,豈不是得不償失。
但這些似是而非的流言一傳出來,又迅速觸及了姜國王宮乃至前朝各方勢力的敏感神經。
眼下可能冒的風險,與未來的天大利益相比,更多人還是會盯著後者。
楊淑妃失寵已久,靜公主雖是國君唯一的女兒,卻向來不受寵愛,往日也無人關注這位被冷落的公主。
因為這些流言,當下一查發現這位小公主的確生得極為好看。比之昔日的楊淑妃那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般年紀就如此了,那再長几歲可還了得。
楊淑妃當初就是憑著過人的美貌以一介歌姬之身封妃,還搶在其他妃嬪前頭生下了姜國的皇長子,這些事跡還歷歷在目。
在旁人眼裡自然不能讓對方再靠著女兒出頭。
也絕不能讓大皇子姜詔這樣有威脅的人選繼續留在姜國,一定要立刻打發去北齊。
*
下旨了又如何,國君的心意能改變一次,就能改變第二次。何況這次還是姜國後宮與前朝一起齊齊發力。
很快就又有官員上書說,北齊乃天/朝上國,若為質人選只是一庶出公主,難保不會令北齊心生不滿,責難姜國誠意不足。
大皇子姜詔年紀最長身份貴重,乃是最適合前往為質的人選,也更能向北齊以表姜國恭敬臣服。
姜國國君聽後當即就動搖了,身為小國國主,天然心理畏懼於大國強勢。唯恐自己做得不夠好,哪敢讓大國挑出什麼錯來,萬一讓北齊出動威名赫赫於天下的鐵騎軍隊,豈不是輕輕鬆鬆就被吞沒了。
至於之前的為質人選靜公主,姜國國君也有聽到那些所謂的宮中流言。
雖有些不高興他還活著,就有人急著惦記他座下的王位了,但是送女兒去攀附北齊權貴乃至皇族,卻也正好戳中了姜國國君的心思。
姜國地處東南,勉強在大國夾縫間生存,但幾代國君都愣是沒什麼危機感,反而一心想著偏安一隅,貪圖享逸。包括當代這位姜國國君也是想著能抱上大國的大腿,最好能再繼續苟延殘喘,安享富貴。
送一個兒子過去,還是送兩個兒女過去對姜國國君來說,也沒什麼不同。
可其他人就不會這樣想了。
若是將靜公主也送往北齊,萬一真的在帝都攀上了哪位貴人,大皇子姜詔不還是有機會回來爭奪國君之位。
於是正依偎在國君身邊溫柔小意的寵妃,聽了他所想的似是不經意道:「靜公主尚且年幼,還未及笄,北齊地大物博,美人不知多少,哪裡那麼容易被貴人看中的,只怕還會徒惹人笑話。」
姜國國君聞言皺了皺眉,貌似愛妃說的也有些道理。
指望一個黃毛丫頭就能吸引到那些眼高於頂的北齊權貴,這姜國國君一下子也沒了信心。作為天下間實力最為強盛的大國——北齊,在外人看來幾乎遍地是黃金,處處都高人一等。
寵妃見狀又柔聲勸道:「依臣妾看還不如等幾年靜公主長大些,再送出去和親,對國君的好處也更大。」
在枕頭風不斷之下,姜國國君本就不是多麼清明的腦子,一聽對他也沒什麼損失,便大為滿意道:「愛妃說得有道理。」
姜詔也一直信心滿滿,可誰能想到會突然出現北齊要求各國送質子的事呢,而且還落到了他頭上。
他在姜國過著高高在上錦衣玉食的大皇子生活,怎麼可能願意去當與囚犯無異的質子呢。
幸好就在這時,一向寵愛他的母妃提出了個轉圜的好法子,讓他一母同胞的妹妹姜靜代替他去為質。
為此他還難得扮演了幾天好兄長,好哄得那個丫頭乖乖聽話。
在得知父王已經下旨,同意讓姜靜代他前往北齊為質後,姜詔放下了心中大石,自然是恨不得好生慶祝一番。至於姜靜去了北齊如何,與他又有什麼干係。
這一玩樂便是許久,連母妃派來尋他的宮人也不在意。
但僅僅三四日的時光,就已經足以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近來在姜國王宮裡最大的消息,莫過於送人前往北齊為質一事,先是大皇子,後是靜公主。原本差不多也消停下來了,可不知道為什麼又傳出一些風聲——
說楊淑妃故意攛騰靜公主代兄出國為質是居心叵測,一來是為了留下大皇子好競爭姜國國君之位。
二來就是靜公主年紀雖小,卻是繼承了淑妃昔日的美貌,假以時日必然出落得更好,楊淑妃也是想著讓女兒去北齊攀上什麼皇親貴族,這樣一來,本來母族不顯的大皇子就有了北齊的支持,還不是能穩穩當上國君了。
一開始還只是些宮人議論,但很快傳入了王宮其他妃嬪耳中,顯然就變得不一樣了。
尤其是對於那些膝下也有皇子,有心競爭姜國國君之位的妃嬪而言。
姜國先王后早逝,又沒有留下嫡子女,顯然下一任國君會從諸皇子中挑選,大皇子姜詔本就居長,再加上這些流言,那豈不是勝算很大了。
其實大皇子姜詔一開始成為質子人選,未必沒有王宮各方勢力默認以及助推下的結果。誰能想到楊淑妃居然使了李代桃僵這麼一招,國君又已經下了旨,眾人才只好罷了,不敢再隨便出手,怕一個弄得不好這為質的事落到自己頭上,豈不是得不償失。
但這些似是而非的流言一傳出來,又迅速觸及了姜國王宮乃至前朝各方勢力的敏感神經。
眼下可能冒的風險,與未來的天大利益相比,更多人還是會盯著後者。
楊淑妃失寵已久,靜公主雖是國君唯一的女兒,卻向來不受寵愛,往日也無人關注這位被冷落的公主。
因為這些流言,當下一查發現這位小公主的確生得極為好看。比之昔日的楊淑妃那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般年紀就如此了,那再長几歲可還了得。
楊淑妃當初就是憑著過人的美貌以一介歌姬之身封妃,還搶在其他妃嬪前頭生下了姜國的皇長子,這些事跡還歷歷在目。
在旁人眼裡自然不能讓對方再靠著女兒出頭。
也絕不能讓大皇子姜詔這樣有威脅的人選繼續留在姜國,一定要立刻打發去北齊。
*
下旨了又如何,國君的心意能改變一次,就能改變第二次。何況這次還是姜國後宮與前朝一起齊齊發力。
很快就又有官員上書說,北齊乃天/朝上國,若為質人選只是一庶出公主,難保不會令北齊心生不滿,責難姜國誠意不足。
大皇子姜詔年紀最長身份貴重,乃是最適合前往為質的人選,也更能向北齊以表姜國恭敬臣服。
姜國國君聽後當即就動搖了,身為小國國主,天然心理畏懼於大國強勢。唯恐自己做得不夠好,哪敢讓大國挑出什麼錯來,萬一讓北齊出動威名赫赫於天下的鐵騎軍隊,豈不是輕輕鬆鬆就被吞沒了。
至於之前的為質人選靜公主,姜國國君也有聽到那些所謂的宮中流言。
雖有些不高興他還活著,就有人急著惦記他座下的王位了,但是送女兒去攀附北齊權貴乃至皇族,卻也正好戳中了姜國國君的心思。
姜國地處東南,勉強在大國夾縫間生存,但幾代國君都愣是沒什麼危機感,反而一心想著偏安一隅,貪圖享逸。包括當代這位姜國國君也是想著能抱上大國的大腿,最好能再繼續苟延殘喘,安享富貴。
送一個兒子過去,還是送兩個兒女過去對姜國國君來說,也沒什麼不同。
可其他人就不會這樣想了。
若是將靜公主也送往北齊,萬一真的在帝都攀上了哪位貴人,大皇子姜詔不還是有機會回來爭奪國君之位。
於是正依偎在國君身邊溫柔小意的寵妃,聽了他所想的似是不經意道:「靜公主尚且年幼,還未及笄,北齊地大物博,美人不知多少,哪裡那麼容易被貴人看中的,只怕還會徒惹人笑話。」
姜國國君聞言皺了皺眉,貌似愛妃說的也有些道理。
指望一個黃毛丫頭就能吸引到那些眼高於頂的北齊權貴,這姜國國君一下子也沒了信心。作為天下間實力最為強盛的大國——北齊,在外人看來幾乎遍地是黃金,處處都高人一等。
寵妃見狀又柔聲勸道:「依臣妾看還不如等幾年靜公主長大些,再送出去和親,對國君的好處也更大。」
在枕頭風不斷之下,姜國國君本就不是多麼清明的腦子,一聽對他也沒什麼損失,便大為滿意道:「愛妃說得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