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她道:「這十幾年,每回念及你母親,外祖母的這顆心好像被人揉碎了一般,痛,痛得喘不過氣來。」

  沈清端幼時常伴於賀老太太身前,與這位外祖母情誼十分深厚,當即便也紅了眼圈,無聲無息地被賀老太太攬在懷中,任憑淚水四溢。

  說到底,他並不恨外祖父與外祖母,連同那個性子寡淡的舅舅,他也不太恨了。

  賀家是賀家,凌家是凌家。以當時明偵帝對父王的恨意,若是賀家也牽扯進來,只怕也討不到什麼好果子吃。

  賀老太太與沈清端抱頭痛哭了一場後,便將慈愛的目光放在了蘇荷愫與柔姐兒身上,陳氏與曾氏等人只綴在明堂最後,並不願出聲。

  柔姐兒正是愛說話的年紀,被賀老太太摟在懷裡抱了一回後,便奶聲奶氣地喚了一句:「太祖母。」

  童言稚語,喚起了賀老太太心裡無盡的憂思,一時淚意上涌,她便將衣袖裡的長命鎖遞給了柔姐兒,只道:「這是你祖母小時候戴過的長命鎖,以後就給柔姐兒戴了。」

  沈清端瞧見母親的遺物,一時也克制不住心緒,淚意愈發洶湧了幾分。

  待黃昏時分,沈清端才去了賀成院裡,與他商議起了進京一事。

  三言兩句間,沈清端已問清楚了賀成與朱珠公主和離一事,得知如今賀家與皇室一族再無關聯後,沈清端也放下了心。

  只說:「德陽縣主被王浚一路護送去了棲霞寺,便是京城再亂成一團粥,也不至於擾了她的清淨。」

  在廊坊的這兩年,沈清端時不時便給賀成寫信。連南詔王廷的事兒也和盤托出,是以此刻的賀成便長吁短嘆了一番,道:「她是個性情堅毅的女子,縱使在南詔飽受折辱,也不曾移了心志。」

  兩人稱讚了德陽縣主一番,便又道:「金陵知府已投於凌家軍之下,如今便是京城與京郊之外的尺地,你可有什麼輕取的法子?」

  提及此事,沈清端面色便止不住地冷凝了幾分。

  他從廊坊一路趕至金陵,因要採納賢士、壯大凌家軍的緣故,便派了親衛們去了解民情,細緻入微地去問了百姓們的名聲。

  才知早年立下雄心壯志,要收服失地,驅除韃靼的明偵帝在為政的後十年內大興賦稅,且邊關百姓與京城百姓的賦稅之比更是天差地別。

  京城百姓們賦稅極輕,稱得上是安居樂業,富庶逍遙。而邊關百姓們卻賦稅極重,本就連年大旱,卻還要賣兒賣女地去應付徭役。

  且如此區別對待邊關百姓與京城百姓,也讓邊關百姓們的「民憤」成不了氣候。

  邊關百姓們的積怨掩藏在心底甚久,是以沈清端的「謀反」之舉才會如此順暢。

  賀成知曉了邊關百姓們的遭遇後,也頗為不平地說道:「他們好不容易盼走了明偵帝,卻又迎來了個不管他們生死的黎王。姑父早年在邊關累攢下了好名聲,你自然如有神助。」

  即便此刻京城內外的風向都似一邊倒一般傾在沈清端這一頭,他卻一如當初那個身無長物的清貧書生一般,不驕不躁地說:「父王在天上助我。」

  賀成自小便格外敬仰那英明神武的姑父,聞此聲便也順著沈清端的話頭論起了往事。

  *

  蘇荷愫從賀老太太房裡走出來後,便先將柔姐兒抱去了奶娘那兒,隨後才去廚灶上為沈清端做了碗雞絲涼麵。

  撒下些香氣四溢的芝麻碎後,便端著去了賀家的外書房。

  她本不知沈清端與賀成在外書房裡議事,見廊下並沒有丫鬟與小廝們候著,當時也頗為訝異,便讓紅袖端著食盒,自個兒走到書房屋門前。

  此時的沈清端與賀成已從追憶往事中抽身而出,正語重心長地商議著如何能在不傷及京城百姓的前提下解了黎王的兵權。

  沈清端倒不是怕自己的凌家軍會敵不過黎王的私兵,只是一旦起了戰事,便不可避免地會殃及無辜百姓。

  若是能使出法子殺了黎王,便不必殃及平民百姓。

  「我有一法子。」賀成的聲音隔著糊作的彩嶙紙飄入蘇荷愫的耳畔。

  「黎王妃乃是黎王的枕邊人,心機深沉、聰慧過人。早年黎王在私底下與群臣結交,少不了她在旁出謀劃策。我觀她待黎王情意深篤,便靠著這一腔情意死心塌地地跟著黎王。」

  賀成話盡於此,沈清端已明白了他話里的深意。

  愛之深恨之切,若讓黎王妃發覺了黎王與那死去的嵇康之間的隱秘,她是會在沉默中爆發,還是隱忍地吞下苦果,與黎王生了嫌隙?

  無論是哪一種,於他們而來都百利而無一害。

  「我記得表嫂與黎王妃有幾分舊識,不若讓她去遊說黎王妃一番?」

  若是成不了他們便再想其他的法子,若是成得了,便能免去一場戰事,護住百姓們的安危。

  「不行。」沈清端忽而變了臉色,擲地有聲道。

  作者有話說:

  30萬字完結

  目前的番外進度是:德陽縣主一章。

  還有小沈和愫兒的if線,如果沒有雲南王府謀逆的這一樁事,一個是鮮衣怒馬的序小王爺,一個是農女出身的官宦小姐(蘇家不可能像這一世這麼顯赫,只是個小官。)

  兩人在身份差如此巨大的條件下,會怎麼樣?

  我也蠻想寫的。

  第71章 一更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