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有時候不得不感慨一句性格決定命運呢。」和馮淵賈探春敘舊後,甄英蓮感慨完又繼續北上,他們總是要在過年前抵達京城才好。

  遠洋的船隊的回歸,是這個年最好的「年禮」。聖上沒想到甄英蓮他們能這麼快回來,還帶回了十萬兩的金子。這才一年,已經將去的時候的投入都收回來了。

  聖上聽著甄英蓮的匯報,很是滿意。「你們做的很好,對於未知之地,向來是先到先得。朕可以將這一年裡,松江造出來的所有船隻都給你,還有再派些願意去的人,去那邊建立新的州府,成為我國的封地。」

  而對于洋人和原住民之間門發生的事情,聖上對本朝國內的洋人越發警覺起來,派刑部的人暗暗調查,將他們的軌跡排查清楚,多加提防。

  這一調查不巧,發現因為節度使的疏忽,隸屬於我國的東南島發生了類似洋人屠殺原住民的事情,這件事竟然只當做「商貿衝突」處理了,那些洋人還得了我們的地作為自己的中轉港,現在知道洋人骨子裡的忘恩負義,那就要派水師去匡扶正義、揚我國威了。

  因為聖上打算在海的那一邊建成我朝的州府,所以一個州府要有的行政配置也要跟上,雖然有金子的誘惑,但是吧,這些為官的,對嶺南都避之不及,哪有幾個樂意跑那麼遠。

  聖上看著這麼一個個好藉口的臣子,心中滿是怒火,最後他直接任命甄英蓮為長樂州(取道教「長樂世界」之名)的知府,並特提了她封地藩王的待遇。

  那些迂腐的儒生和眼紅的臣子這時候開始叫喚了,紛紛上書彈劾甄英蓮這個還沒上任的「藩王知府」。什麼「我朝沒有女子為官的傳統」呀;什麼「此舉會造成如唐朝武皇般的境地」呀;什麼「影響聖上名譽」呀……

  「哦,你們這時候有意見了,那開始的時候怎麼都推辭不去長樂州赴任?」聖上怒氣不消,正好他還沒忘了這些彈劾的人幾天前用的什麼藉口。

  「你,說是年老要告老還鄉;你,讓太子來給你求情;你,說你坐不了船,離故土五百里就會水土不服;還有你,身為將領卻用不會水上操練士兵做理由……」

  「你們誰能一人一年給本朝帶來十萬兩黃金的歲入?還是能一年擴大五千畝的國土大小?再有意見者,便隨甄愛卿出海五年去體驗一番吧。」聖上說完,跪在下面的臣子沒一個再「冒死進諫」的了,他也從大殿裡甩袖子走了。

  此次再出發,甄英蓮成了「名副其實」的最高長官,聖上還開放了「鑄幣權」給甄英蓮,這樣可以使那邊的生產生活更加方便,畢竟,用金子買賣東西還是不太現實。

  甄英蓮也不是「光杆司令」,聖上在朝堂上發火放話之後,雖讓自己耳朵清淨了,但還是少不了討論的,但真讓他們去,依舊顧慮重重,只有幾個官位低,心氣傲的年輕官員要跟甄英蓮去出海,後來他們也清醒自己這時的決定。

  除此之外,聖上將官員的任命全權交給了甄英蓮,在之前的世界不止一次站在權力中心的人,用人之道還是有的。到達金山後,甄英蓮充分發揮了「能者居之」的原則,讓地方的管理有條不紊的進行。

  跟甄英蓮回來的那六十個人,將淘金的消息告訴認識的人,一傳十、十傳百,有不少拖家帶口的報名要去長樂州的。

  開放給普通人都船票到了一百兩銀子一張,這錢不是誰都掏的起的。不過如果有「一技之長」在身,就可以打一根條子,到那後用自己所長,償還船票錢。所以這次是更多普通的人去了,整整十二艘船都是滿員出發的。

  船隊出發後,後面跟著一些小船——他們是普通漁民自己船,這些人覺得有艘船就能到,也就沒買船票。有人向甄英蓮反應他們的船隊被跟梢了,「要不要將他們驅趕回去。」

  用望遠鏡看到是本國的人而不是洋人什麼的,甄英蓮說:「畢竟是我國國民,且讓他們跟著吧。建設長樂州可是需要大量的人的。」

  可船和船是不一樣的,特別是遇到風浪的時候,雖然這條航線已經走過一遍,還有航海知識在手的甄英蓮作為總領,但風浪還是會遇到。

  遇到風浪就是考驗船隻的時候了,同樣的浪大船能抵擋小船卻是不能的。一番浪潮之後,船隊就收到了後面跟梢的小船船員的求救。

  「把他們救上來吧。」救上來的人千萬感激,也簽了抵船票的條子。「要不說,怎麼這麼多年都沒人到過長樂州,原來路上也是這般兇險的。」被救上來的一位老漁民感慨道。

  這次來有了更多的人,也有了官方背書,就到了甄英蓮大展身手的時候了,她也不用藏著掖著,中西結合之下,在「長樂州」幾年就形成城市和武裝,一次次打退洋人的侵犯,並且將領地逐年東擴,僅僅十五年就和從西岸登錄的洋人形成了「分庭抗禮」的局勢。

  這十五年,除去每年的颱風季,每年來往本土和長樂州的船隻就沒有停過,並且船隻是逐年增加,開始還是「官方」來經營船隊,後來造船技術在需求的推動下迅速發展,私人的船隊也開始在大洋的兩岸穿梭。

  短短十五年,在長樂州的常住人口已經達到了五十萬人,不止是才淘金的,更多的是在這裡繁衍生息。而皈依的原住民桃源族也開始學習漢語漢字,補上這一千多年來與來時的大陸斷了的聯繫。要知道,桃源族的人口可是不少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