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頁
殷道長翻譯過後,那原住民點頭,還模仿了一番那些人在殺掉他們族人前做祈禱的樣子。
「看來是了,是傳十字教的那批洋人。沒想到他們那麼可惡,要不是我朝強大,他們對我們就像對這些人一樣了。」甄英蓮感慨道,有之前見過洋人都覺得後怕。
「人要有信仰,而且是正確的信仰,如果信錯了,成了那扒人頭皮的畜生,那就該被超度了。」甄英蓮身為領隊,對其他人說道。隊伍里的道教成員都紛紛贊同,並表示遇到那樣的xie教分子,一定要送他下十八層地獄。
之後,通過殷道長的翻譯,和這些原住民約定可以和他們互不干擾,和平共處,漢人來只是來採集河流里的礦產,如果有洋人來,也可以幫他們。然後就放了這三個原住民。
這片山裡的原住民,開始是不信和漢人會給他們「復仇」的,但看到漢人手上拿的比洋人還厲害的武器,他們也不敢惹,只是遠遠的觀望漢人們在河道里淘金。
第235章 一場痴夢了·完結章
在金山港這裡駐紮後, 隨著對金礦的搜索麵積的擴大,甄英蓮一行還是在一個月後碰到了洋人。
那些洋人是追著那伙兒原住民來的,他們手上也拿著火熗, 但是射程並沒有漢人手裡的遠, 威力也沒漢人的強, 聽到原著民的求救聲, 負責護衛的士兵果斷的朝後面的洋人射擊,幾下就幹掉了。
高等文明對低等文明的斬殺是碾壓式的,西方人對原著民是這樣, 現在手握更先進武器的漢人對洋人也是這樣。
更何況,不止是武器上的先進, 中華民族幾千年智慧里關於戰術的內容可是不少的。一邊是成建制會戰術的漢人, 一邊是沒有組織的散兵洋人, 那邊來的都成了送人頭的。
這樣兩方實力的對比之下, 原住民徹底的信服了漢人之前說給他們「報仇」的話。
「他們說, 如果我們可以一直保護他們的安全,他們可以皈依我們,給我們獻上他們的物產作為庇護的條件。」殷道長身為翻譯, 將原住民首領的話翻譯給李參領和甄英蓮聽。
李參領覺得不錯。答應了:「這倒是可以的, 有當地人在,咱們找東西也方便。不過, 他們雖然和我們同源, 但也不是漢人呀?」
在李參謀的從軍生涯里,「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思想是很深的,我朝周邊的「南蠻北夷」都有侵犯我國的經歷。
「我明白參領的擔憂,但有些擔憂在絕對武力值面前, 只是給自己徒添煩惱罷了。他們要反,不說火熗大炮他們沒有,其他的兵器也是一千多年前的樣子。」甄英蓮說道。「當然,我們也要監視他們中少數有異心的存在,早發現早處理罷了。」
甄英蓮的話讓李參領放下心來,「希望他們像西南那邊那些民族的一般忠心。」
「是了,就像是西南的那些民族同胞一樣,不過我們不能總原住民原始人的稱呼他們,既然他們的經歷和《桃花源記》那麼像,我們可以叫他們桃源族。」甄英蓮笑著說。
聽了這話,周圍人都稱好,「這個名字好,沒有『蠻夷』之意,也有淵源,這些原住民的文字確實是在『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之前的。妙,妙呀!」
於是就這樣,在這個時空里,印第安人有了桃源族的稱呼。
和原住民桃源族達成共識後,除了金沙河外,在桃源族的指引下,甄英蓮他們還找到了更多的礦石,鐵礦、銅礦、硝石、硫磺礦等等都有。
原先供職火器營的匠人的效率是極高的,他們能來也是裡面的箇中好手,只兩個月,這在新大陸的鐵器製造工坊就建造出來了。而鐵礦再加上硝石和硫磺等材料,不出一個月,就能造新的火熗和紅門大炮了。
當然,有了製造工坊,也方便將金沙造成金條儲存。但是只有金子沒有吃的是不行的,一邊製造工坊在建造運行,一邊是淘金,而另一邊自然是種地。
三百人輪番作業,加上原住民提供的當地食物種子(土豆番薯之類),很快就在肥沃的河谷開墾出幾十畝的良田。
你永遠可以相信中華民族的基建速度和種田效率。
等到了冬季,準備返航前,三百人已經可以完全擺脫採集食物,吃上這邊自己種植的糧食了。
「真好呀!這裡的土地沒怎麼被開發過,肥沃的很。這次回去可以將更多的種子帶回來種植。」吃著新鮮舂好的米煮的大米飯,甄英蓮感慨道。
他們這次返航不是全部的人都回去,三百人中只六十人隨甄英蓮回去,李參領統籌剩下的兵民,依舊在這裡進行生產生活活動,等再回來時便可以輪番安排著回去。
甄英蓮這次帶回去的除了一箱箱的金子,還有狩獵的各種動物炮製的皮草以及西洋參。
依舊是順著洋流回去,不過因為路線不同(回去是順著北赤道暖流),回去要比來的時候用時短,來的時候用了三個月,回去只要兩個月。
回去先到達的港口是嶺南,嶺南知府依舊是馮淵,不過這人這些年卻是沒有多少長進——他讀書行,要他實幹只會掉書袋,這些年州府的事務都是賈探春幫著管理,他就是個傳話筒般存在,這裡又「天高皇帝遠」也沒那麼多酸儒抗議。
民眾也有萬事問知府夫人的認知。就連這來迎接遠航歸國船隊的碼頭上,都是賈探春在一一吩咐,馮淵那是不知道從哪裡行色匆匆趕來的。
「看來是了,是傳十字教的那批洋人。沒想到他們那麼可惡,要不是我朝強大,他們對我們就像對這些人一樣了。」甄英蓮感慨道,有之前見過洋人都覺得後怕。
「人要有信仰,而且是正確的信仰,如果信錯了,成了那扒人頭皮的畜生,那就該被超度了。」甄英蓮身為領隊,對其他人說道。隊伍里的道教成員都紛紛贊同,並表示遇到那樣的xie教分子,一定要送他下十八層地獄。
之後,通過殷道長的翻譯,和這些原住民約定可以和他們互不干擾,和平共處,漢人來只是來採集河流里的礦產,如果有洋人來,也可以幫他們。然後就放了這三個原住民。
這片山裡的原住民,開始是不信和漢人會給他們「復仇」的,但看到漢人手上拿的比洋人還厲害的武器,他們也不敢惹,只是遠遠的觀望漢人們在河道里淘金。
第235章 一場痴夢了·完結章
在金山港這裡駐紮後, 隨著對金礦的搜索麵積的擴大,甄英蓮一行還是在一個月後碰到了洋人。
那些洋人是追著那伙兒原住民來的,他們手上也拿著火熗, 但是射程並沒有漢人手裡的遠, 威力也沒漢人的強, 聽到原著民的求救聲, 負責護衛的士兵果斷的朝後面的洋人射擊,幾下就幹掉了。
高等文明對低等文明的斬殺是碾壓式的,西方人對原著民是這樣, 現在手握更先進武器的漢人對洋人也是這樣。
更何況,不止是武器上的先進, 中華民族幾千年智慧里關於戰術的內容可是不少的。一邊是成建制會戰術的漢人, 一邊是沒有組織的散兵洋人, 那邊來的都成了送人頭的。
這樣兩方實力的對比之下, 原住民徹底的信服了漢人之前說給他們「報仇」的話。
「他們說, 如果我們可以一直保護他們的安全,他們可以皈依我們,給我們獻上他們的物產作為庇護的條件。」殷道長身為翻譯, 將原住民首領的話翻譯給李參領和甄英蓮聽。
李參領覺得不錯。答應了:「這倒是可以的, 有當地人在,咱們找東西也方便。不過, 他們雖然和我們同源, 但也不是漢人呀?」
在李參謀的從軍生涯里,「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思想是很深的,我朝周邊的「南蠻北夷」都有侵犯我國的經歷。
「我明白參領的擔憂,但有些擔憂在絕對武力值面前, 只是給自己徒添煩惱罷了。他們要反,不說火熗大炮他們沒有,其他的兵器也是一千多年前的樣子。」甄英蓮說道。「當然,我們也要監視他們中少數有異心的存在,早發現早處理罷了。」
甄英蓮的話讓李參領放下心來,「希望他們像西南那邊那些民族的一般忠心。」
「是了,就像是西南的那些民族同胞一樣,不過我們不能總原住民原始人的稱呼他們,既然他們的經歷和《桃花源記》那麼像,我們可以叫他們桃源族。」甄英蓮笑著說。
聽了這話,周圍人都稱好,「這個名字好,沒有『蠻夷』之意,也有淵源,這些原住民的文字確實是在『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之前的。妙,妙呀!」
於是就這樣,在這個時空里,印第安人有了桃源族的稱呼。
和原住民桃源族達成共識後,除了金沙河外,在桃源族的指引下,甄英蓮他們還找到了更多的礦石,鐵礦、銅礦、硝石、硫磺礦等等都有。
原先供職火器營的匠人的效率是極高的,他們能來也是裡面的箇中好手,只兩個月,這在新大陸的鐵器製造工坊就建造出來了。而鐵礦再加上硝石和硫磺等材料,不出一個月,就能造新的火熗和紅門大炮了。
當然,有了製造工坊,也方便將金沙造成金條儲存。但是只有金子沒有吃的是不行的,一邊製造工坊在建造運行,一邊是淘金,而另一邊自然是種地。
三百人輪番作業,加上原住民提供的當地食物種子(土豆番薯之類),很快就在肥沃的河谷開墾出幾十畝的良田。
你永遠可以相信中華民族的基建速度和種田效率。
等到了冬季,準備返航前,三百人已經可以完全擺脫採集食物,吃上這邊自己種植的糧食了。
「真好呀!這裡的土地沒怎麼被開發過,肥沃的很。這次回去可以將更多的種子帶回來種植。」吃著新鮮舂好的米煮的大米飯,甄英蓮感慨道。
他們這次返航不是全部的人都回去,三百人中只六十人隨甄英蓮回去,李參領統籌剩下的兵民,依舊在這裡進行生產生活活動,等再回來時便可以輪番安排著回去。
甄英蓮這次帶回去的除了一箱箱的金子,還有狩獵的各種動物炮製的皮草以及西洋參。
依舊是順著洋流回去,不過因為路線不同(回去是順著北赤道暖流),回去要比來的時候用時短,來的時候用了三個月,回去只要兩個月。
回去先到達的港口是嶺南,嶺南知府依舊是馮淵,不過這人這些年卻是沒有多少長進——他讀書行,要他實幹只會掉書袋,這些年州府的事務都是賈探春幫著管理,他就是個傳話筒般存在,這裡又「天高皇帝遠」也沒那麼多酸儒抗議。
民眾也有萬事問知府夫人的認知。就連這來迎接遠航歸國船隊的碼頭上,都是賈探春在一一吩咐,馮淵那是不知道從哪裡行色匆匆趕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