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頁
白天在學校忙一天,晚上是黎陽最喜歡的時間,從舊貨市場買回來的各種小東西拿出來,學習和研究,這個時候他開始接觸電子和計算機方面,買了一台二手的電腦,幾個人每天輪流使用。
而且,晚上九點以後往國內打電話也便宜,同樣花費四馬克,白天只能打一分鐘,而夜間卻能通話四分鐘,黎陽覺得這種時段差別設置的真是不錯。
除此之外,黎陽還實踐出了用電話卡省錢的各種前撥號,他們幾個人甚至還破解了這種加了密的電話卡,可以實現短暫的時間內不用花錢就能打電話,但因為犯法,果斷放棄了。
黎陽每周都跟黃立安聯繫,小傢伙一直住在廠子的宿舍裡面,雖然託付了同宿舍的孟繼幫著照看,黎陽還是忍不住擔心。
如果沒有特殊的事情,黎陽往回打電話的時間是固定的,如果譚帥有時間,他會跟黃立安一起接電話,當然,他說些難為情的話時,都會用手捂住黃立安的耳朵,每當這時候,黎陽都心臟狂跳。
他不知道,自己聽著都害臊的話,那人不知道是怎麼說出口的。
等到掛了電話,回到住處,臉上的熱度散去,黎陽抱著被子開始計算回國的時間……
幾個人裡面,孫浩的口語最好,是打工練出來的,他來一年多,已經往家裡打了好幾萬塊錢,自從身體不好,被勸說著,他打工的次數稍稍少了那麼一些。
黎陽的口語是排第二的,雖然他在國內學的時間長,也不如在這裡多呆幾個月。
所有的老師中,卡爾教授最喜歡提問黎陽,同時他留的作業也是最難的,每次下課都能聽到同學們的哀嚎聲。
一同上了幾個月課,黎陽無意中聽其他同學說,這位教授來自東德,曾經在美國留學,但是他的德語和英語都不如俄語。
做為留學生,黎陽並不能理解那位同學說話時的微妙語氣,讓他驚奇的是這位教授還會說漢語,而且還帶著濃重而有地道的北方口音。
那是黎陽向他請教輔助交流同步發電機的問題,卡爾教授就用盧甘斯克機車製造廠生產的一個型號做講解,黎陽沒聽懂他說的俄語,結果對方用漢語做出了解答。
結束的時候,卡爾教授還說,曾經去過黎陽的母校,那是在三十年前。
卡爾教授聲音很年輕,一臉濃密的大鬍子,黎陽無法判斷他的年紀,也不知道他三十年前是什麼樣的身份去的。
往海城大學打電話時,黎陽跟許琰老師隨口提起了這個事情,電話那邊正在核對實驗數據,許琰嘴上說著這個名字好像聽說過,但是直到掛了電話都沒想起來。
在一起生活,黎陽才知道同事們工作和學習之外多才多藝,有能飛刀切面的,有能針灸拔罐的,還有能沒鑰匙也能開鎖的……
單說做飯,只能黎陽和徐國華挑大樑。
當黎陽感覺才在這裡穩住腳時,第一個學期已經結束了,幾個月的時間,好像一眨眼就過去了。
剛安排好放假時間的事情,黎陽接到許琰老師的電話,母校的一位老師想要找黎陽,但是不知道怎麼聯繫,只好將電話留了下來。
這位章老師是黎陽大三時候的任課老師,黎陽按照電話打過去,一問才知道,國內一家企業要來德國購買一批機械,這些機械是德國廠家即將要淘汰的,國內企業想要看完機械的性能後再購買,德國方面表示裝卸的事情需要他們自己解決。
除了談判的管理人員,原本企業想要帶十幾個技術人員一起來德國,但辦理出國手續的時候遇到了麻煩,有好幾個人來不了,怕耽誤事情,想要找黎陽他們幫幫忙。
黎陽他們七個人都經歷過實習和車間的鍛鍊,簡單的機械裝卸還是不難的,問過了他們到德國和停留的時間,又和其他人商量了一下,都沒有問題,黎陽答應下來。
黎陽習慣剛一放假就把所有作業解決掉,除了查字典浪費了一些時間,剩下的十分順利。
陳澤默最近則有些低落,因為找他寫作業的那些數學系的學生都被他們老師給掛掉了成績,沒人再敢投機取巧,他以後沒有免費的教材和作業做練習了,得自己花錢買書。
做完作業,黎陽去考了駕證,然後花二千二百馬克買了輛二手車,買到車的當天就跑了一趟回收市場,買了一堆電子零件回來。
很快就到了約定的時間,因為這次章老師隨同企業一同來德,黎陽特意去機場接人,等待的時候,他神情稍微有些恍惚,仿佛自己前不久才從這裡出來,轉眼就變成接人的那個了。
他們這一趟來了二十多個人,黎陽見到了頭髮花白的老師,幾年沒見,自是感慨不已,同行的人熱情的跟黎陽一個勁的道謝。
來的這個企業黎陽還有點印象,不太大,是跟他母校有合作的,不過沒有輪到他去做調查,名字還是有點熟悉的。
黎陽接上老師去往德國工廠,只等著簽訂合同之後再動手。
雖然是淘汰下來的機械,但是開出來的價格並不便宜,因為向他們表示感興趣的企業和廠家不少,一天之前還有人給他們打電話詢問。
不管咋樣,企業還是咬著牙把簽下了合同,黎陽和陳澤默等人加上企業自己帶來的技術人員,開始有序的檢查機械設備。
因為國內之前有不少買回去機器用不了的情況,有了教訓,大家現在都很謹慎,企業的人要求自己操作機器,德方人員立刻去察看剛簽訂的合同,表示上面沒有這一項,然後雙方又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最後德方工廠讓步,但是購買機械設備的企業要負擔實驗機器時產生的各種費用。
而且,晚上九點以後往國內打電話也便宜,同樣花費四馬克,白天只能打一分鐘,而夜間卻能通話四分鐘,黎陽覺得這種時段差別設置的真是不錯。
除此之外,黎陽還實踐出了用電話卡省錢的各種前撥號,他們幾個人甚至還破解了這種加了密的電話卡,可以實現短暫的時間內不用花錢就能打電話,但因為犯法,果斷放棄了。
黎陽每周都跟黃立安聯繫,小傢伙一直住在廠子的宿舍裡面,雖然託付了同宿舍的孟繼幫著照看,黎陽還是忍不住擔心。
如果沒有特殊的事情,黎陽往回打電話的時間是固定的,如果譚帥有時間,他會跟黃立安一起接電話,當然,他說些難為情的話時,都會用手捂住黃立安的耳朵,每當這時候,黎陽都心臟狂跳。
他不知道,自己聽著都害臊的話,那人不知道是怎麼說出口的。
等到掛了電話,回到住處,臉上的熱度散去,黎陽抱著被子開始計算回國的時間……
幾個人裡面,孫浩的口語最好,是打工練出來的,他來一年多,已經往家裡打了好幾萬塊錢,自從身體不好,被勸說著,他打工的次數稍稍少了那麼一些。
黎陽的口語是排第二的,雖然他在國內學的時間長,也不如在這裡多呆幾個月。
所有的老師中,卡爾教授最喜歡提問黎陽,同時他留的作業也是最難的,每次下課都能聽到同學們的哀嚎聲。
一同上了幾個月課,黎陽無意中聽其他同學說,這位教授來自東德,曾經在美國留學,但是他的德語和英語都不如俄語。
做為留學生,黎陽並不能理解那位同學說話時的微妙語氣,讓他驚奇的是這位教授還會說漢語,而且還帶著濃重而有地道的北方口音。
那是黎陽向他請教輔助交流同步發電機的問題,卡爾教授就用盧甘斯克機車製造廠生產的一個型號做講解,黎陽沒聽懂他說的俄語,結果對方用漢語做出了解答。
結束的時候,卡爾教授還說,曾經去過黎陽的母校,那是在三十年前。
卡爾教授聲音很年輕,一臉濃密的大鬍子,黎陽無法判斷他的年紀,也不知道他三十年前是什麼樣的身份去的。
往海城大學打電話時,黎陽跟許琰老師隨口提起了這個事情,電話那邊正在核對實驗數據,許琰嘴上說著這個名字好像聽說過,但是直到掛了電話都沒想起來。
在一起生活,黎陽才知道同事們工作和學習之外多才多藝,有能飛刀切面的,有能針灸拔罐的,還有能沒鑰匙也能開鎖的……
單說做飯,只能黎陽和徐國華挑大樑。
當黎陽感覺才在這裡穩住腳時,第一個學期已經結束了,幾個月的時間,好像一眨眼就過去了。
剛安排好放假時間的事情,黎陽接到許琰老師的電話,母校的一位老師想要找黎陽,但是不知道怎麼聯繫,只好將電話留了下來。
這位章老師是黎陽大三時候的任課老師,黎陽按照電話打過去,一問才知道,國內一家企業要來德國購買一批機械,這些機械是德國廠家即將要淘汰的,國內企業想要看完機械的性能後再購買,德國方面表示裝卸的事情需要他們自己解決。
除了談判的管理人員,原本企業想要帶十幾個技術人員一起來德國,但辦理出國手續的時候遇到了麻煩,有好幾個人來不了,怕耽誤事情,想要找黎陽他們幫幫忙。
黎陽他們七個人都經歷過實習和車間的鍛鍊,簡單的機械裝卸還是不難的,問過了他們到德國和停留的時間,又和其他人商量了一下,都沒有問題,黎陽答應下來。
黎陽習慣剛一放假就把所有作業解決掉,除了查字典浪費了一些時間,剩下的十分順利。
陳澤默最近則有些低落,因為找他寫作業的那些數學系的學生都被他們老師給掛掉了成績,沒人再敢投機取巧,他以後沒有免費的教材和作業做練習了,得自己花錢買書。
做完作業,黎陽去考了駕證,然後花二千二百馬克買了輛二手車,買到車的當天就跑了一趟回收市場,買了一堆電子零件回來。
很快就到了約定的時間,因為這次章老師隨同企業一同來德,黎陽特意去機場接人,等待的時候,他神情稍微有些恍惚,仿佛自己前不久才從這裡出來,轉眼就變成接人的那個了。
他們這一趟來了二十多個人,黎陽見到了頭髮花白的老師,幾年沒見,自是感慨不已,同行的人熱情的跟黎陽一個勁的道謝。
來的這個企業黎陽還有點印象,不太大,是跟他母校有合作的,不過沒有輪到他去做調查,名字還是有點熟悉的。
黎陽接上老師去往德國工廠,只等著簽訂合同之後再動手。
雖然是淘汰下來的機械,但是開出來的價格並不便宜,因為向他們表示感興趣的企業和廠家不少,一天之前還有人給他們打電話詢問。
不管咋樣,企業還是咬著牙把簽下了合同,黎陽和陳澤默等人加上企業自己帶來的技術人員,開始有序的檢查機械設備。
因為國內之前有不少買回去機器用不了的情況,有了教訓,大家現在都很謹慎,企業的人要求自己操作機器,德方人員立刻去察看剛簽訂的合同,表示上面沒有這一項,然後雙方又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最後德方工廠讓步,但是購買機械設備的企業要負擔實驗機器時產生的各種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