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都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現在靠海的不讓吃海,莫說百姓在沿海住不下去連衛所的兵也不是所事事、憊懶終日這樣不是等同於自廢領海嗎?

  既然皇帝與太子有鬆動的跡象,不少人不管是想為自己家鄉謀福利也好,想放開手干點大事業也罷都被流傳出來的皇太子發言說得心馳意動。

  干它!

  有樂意推動這事兒的,自然也有不樂意的兩邊的人開始明里暗裡扯皮。

  楊廷和私底下也落了不少埋怨,都說要不是他慫恿太子寫奏章,說不準就沒有這事兒了。

  聽了這些話,楊廷和都是一笑置之。

  楊廷和骨子裡是個狠人再難啃的骨頭他都敢啃。

  按照歷史記載楊廷和曾經拿皇帝遺詔當由頭大搞裁員什麼威武營什麼豹房全給他切了什麼皇店什麼皇家軍事學校全給關了什麼佛郎機諸國駐大明辦事處貢使全給遣返了,以至於他兒子流放雲南路上一直有人蹲著要搞刺殺。

  斷人前程如殺人父母啊!

  楊廷和的處事原則是沒機會的時候安心蟄伏有機會便盡力去爭取。

  人生不過短短几十年很多時候都不必太瞻前顧後。

  謝遷這個閣臣最近也在加班加點幹活朝堂上扯皮越嚴重他們要討論的問題就越多,以至於他回到家後都紮根書房幹活。

  可惜這件事的始作俑者遠在西北,要不然他都能把人逮過來讓那小子跟著幹活了。

  人不在京師都鬧成這樣,往後真叫他能在朝堂上說上話了也不知會是什麼光景!

  謝遷這般忙碌,徐氏不免有些擔憂。她雖不大了解朝中諸事,卻也知道謝遷身為閣臣會這樣忙碌肯定是發生了什麼事情。

  徐氏忍不住趁著晚飯的機會多問了幾句。

  謝遷道:「還不是文哥兒那小子鬧出來的事兒。」

  他沒有提及太多關於朝廷準備著手造船以及規範市舶司管理的事,只說是當初文哥兒到東宮教授《成語故事》時拓展了很多額外的東西,以至於現在東宮那位裝了一腦殼新鮮說法。

  這不,如今才七歲就已經嘗試著參與朝政了。

  提及這位準女婿,徐氏不免也想起這小孩兒從小到大的表現來。

  文哥兒確實從小敢說敢幹,小時候聽謝豆那嘴巴不嚴實的傢伙提及纏足之事,便寫了篇《討金蓮癖檄》去聲討那些個喜歡小腳的傢伙。

  一開始徐氏還覺得這小孩離經叛道,後來多讀了幾篇相關的文章,登時覺得這些人合該挨罵。

  就像文哥兒所說的那樣,你讀書人都說「削足適履」是罵人的話來著,怎地女子就要憑著你的喜好去把腳纏小?

  女子在家從小學著掌家,嫁到夫家便要主持一府中饋,本就不是為以色侍人而生的!要是沒個能幹的婦人打理家中諸事,你便是個一品大員日子肯定也過得一團糟!

  飯桌上不會聊太多國事,一家人說了幾句,話題便轉到人在西北的文哥兒身上。

  這小子從小就愛到處跑,小時候是跑出家門、跑出城外,現在長大了點,更是直接往外面跑,也不知長大後能不能安定下來。

  要是還這麼閒不住的話,以後昔娘怕是要多操些心了。

  都是自家人,討論起來自然也不必避諱太多。

  昔娘斯斯文文地用著飯,全程都沒有插嘴,實際上卻是豎起耳朵聽長輩們閒談。她用過飯後去謝遷書房取了兩本文哥兒曾經在信里提到過的書,坐在花窗下仔細讀了起來。

  讀著讀著她唇角忍不住漾開一絲笑來。

  以後啊……

  謝家這邊安穩寧和,作為親爹的王華就有點焦頭爛額了。

  現在幾乎每遇到一個人都要跟他說上一句「你生了個好兒子啊」,王華一開始還要分辨一下對方是純粹的感慨還是話裡有話地嘲諷他。後來他決定不分辨了,一概當成嘲諷准沒錯!

  他真是生了個好兒子啊!

  關鍵是這事兒他還不能在家裡說,只能一個人鬱悶。

  朝堂中的事本來已經夠讓他鬱悶的了,結果最近市面上突然新出現一本連環畫,標題叫《王狀元三兩事》。

  這書里涉及的三兩事分別是……「狀元還金」「狀元王大膽」以及「眾弟子湖心獻美,王狀元奪門而逃」。

  隨著文哥兒的《食在江南》登上京師圖書暢銷榜,這《王狀元三兩事》也緊隨其後開始瘋狂吸金,與文哥兒的新作並列成為京師最時新的暢銷書。

  既然喜歡王小神童,怎麼能不看看他爹的光輝往事?

  看看這些故事,又是拾金不昧,又是專心讀書,又是潔身自好,瞧著多有教育意義!

  至於當事人王華的心情,這個不必考慮太多。反正書都印出來了,王狀元應該不會這么小氣要求銷毀吧?

  這麼玩不起是要被恥笑的!

  王華:?

  現在也沒少被恥笑,謝謝。

  李東陽這個好事者拿到書後看得津津有味,覺得這樣的連環畫對小孩子來說有點幼稚,對他這個閣臣來說剛剛好。左右他是不打算插手開海計劃的,回翰林院辦事時便順手帶回去給眾翰林官分享。

  這本連環畫的署名不是文哥兒,不過裡頭故事都是文哥兒曾經幫他爹宣傳過的,眾人一讀之下都懷疑這事兒若不是文哥兒暗搓搓掛了個別號,就是文哥兒給人提供了內容讓別人幫忙畫出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