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忙活了大半天,這一覺大夥都睡得很香。

  第二天一早,李清派來的僕從幫他們備好了早飯,居然有昨天聽人提到過的雞血面。

  雞血面跟鴨血粉絲不太一樣,鴨血粉絲吃的是成塊的鴨血,雞血面卻是在和面的時候把雞血放進去,揉出來的麵團是暗紅的,切出來的麵條也是暗紅的,光是賣相就別有一番風味。

  來送早飯的僕從笑著介紹道:「我們指揮使讓殺了幾隻雞中午吃,早上正好做雞血面。這是我們指揮使家鄉的手藝,別處可能嘗不著!諸位老爺要是吃不慣這個,廚下也還有別的面可以選。」

  文哥兒道:「我肯定喜歡吃!」

  其他人一路上什麼都嘗過,已經不怎麼挑嘴了,自然也表示想嘗。

  那幾個僕從便把熱騰騰的雞血面端了上來。

  眾人圍著桌子吃了頓鮮香可口的新鮮麵食,只覺跟著文哥兒似乎到哪兒都能吃到聞所未聞的美味。

  吃飽喝足,該幹活了!

  文哥兒掏出日程安排表開始點兵點將。

  王守仁和張靈他們準備出關看看,去跟李清要出關文書了。

  他可是兵部派來的人,出關巡查關外七衛(順便見見前些年認識的老朋友們)不是很正常嗎?

  其他人則跟著文哥兒留在甘州落實土豆種植計劃。

  文哥兒也很想跟著他哥出關去,但他是帶著任務來的,總不能來一趟就是吃喝玩樂。那未免有些不負責任!

  等到安排好土豆的試種事宜,他們再沿著甘州五衛到處走走看看就好。

  一輩子這麼長,以後總有機會去敦煌的!

  只要河西走廊這邊的局面打開了,走敦煌還不是跟回自己家一樣輕鬆?

  文哥兒信心滿滿地這樣想著,捋起袖子開始安排人手幹活。

  來都來了,什麼都不干不太好吧?

  走這麼遠的路來到西北卻一無所獲,簡直是白辛苦了!

  在文哥兒賣力的鼓吹之下,一干庶吉士帶領著軍戶們熱火朝天地干起活來,能下地的就下地干點活,不能下地的就搞點文職工作。

  連謝豆豆這個京師長大的娃兒都榮獲放牛這一重要工作。

  他們的西北大本營沒過幾天就已經拔地而起。

  不知怎地,大夥坐在裡頭一起吃飯時竟真的有種喜遷新居的感覺。

  這可是他們親眼看著它一天天建起來的房子啊!

  不管將來官場中會有怎麼樣的人情冷暖,對他們而言這一段時光都是熱鬧而又美好的,興許幾十年後他們都老了,再回憶起這段擠在一起睡得四仰八叉的日子也會忍不住生出諸多懷念來。

  文哥兒是沒那麼多感慨的,每天不是去地里學學犁地,就是聚攏軍戶或者軍戶的孩子們在破破落落的社學開課。

  他講學時沒先教別的,而是先教他們河西走廊的歷史。

  別看這地方這麼荒涼破敗,當年中原戰亂不斷的時候河西走廊一度成為學者們的家園,他們勉勵在此地留存儒學火種,等待將來有機會回到中原再將它們傳延下去。

  要是自己沒機會,那就讓自己的徒弟去,讓自己的徒孫去。

  數千年來華夏永遠都不缺這樣的人,所以華夏文明才一直不曾斷絕。

  所以歷史已經證明過了,他們河西的祁連山與黑河不僅可以孕育萬物,也可以孕育許許多多做大學問、有大成就的英才。

  就算我們這一代人只能日復一日地夯土,難道下一代人也會這樣嗎?

  即使下一代人沒辦法擺脫這樣的宿命,下下一代人難道還改變不了嗎?

  只要能堅持往前走,總有機會在前面等著我們!

  河西也能出進士!

  哪怕已經在這邊定居多年,眾人也沒像文哥兒這樣了解河西走廊幾百上千年前的歷史。聽了文哥兒的一番鼓舞,大夥都振奮起來——

  學他娘的!

  自己學不了,就讓兒子學、讓孫子學!

  他們後頭的子子孫孫難道全是孬種嗎?

  不可能!

  只要肯干肯學,總有出頭的機會!

  沒見他們指揮使平時都更看重那些會識字能算數的軍戶嗎?

  多學點總不會有錯!

  作者有話說:

  文崽:大教育家模式,啟動!

  眾人:聽著像洗腦傳銷

  註:

  ①馬鈴薯原良種以及脫毒種薯生產技術:參考《甘肅省第五期農作物專業種子生產技術人員培訓通知》(咦這是什麼奇怪東西

  第364章

  才短短小半個月的功夫文哥兒的西北開發計劃就進行得如火如荼,一手抓糧食生產,一手抓精神建設,可以說是物質精神兩不誤了。

  周圍的軍戶逐漸也從那一百戶幸運兒口中聽說了不少文哥兒他們的事有些與李清有點情分的軍戶便忍不住去找李清埋怨:「為什麼不選我們呢?我們也是很願意幹活的?我們也想自家娃子考進士啊!」

  一開始聽到這些話李清還懵了一下。

  考進士?什麼考進士?

  等這些人輪流過來頭頭是道地給他們講河西走廊歷史說他們河西以前也是出過不少大儒的。幾百上千年前出得,難道現在出不得?他們的兒孫一準也能出進士!

  聽得多了李清都有些麻了。

  他們這位王小狀元到底是怎麼做到的啊?怎麼才短短小半個月這些目不識丁的軍戶就把河西走廊歷史說得頭頭是道,還信心十足地表示自己的子孫後代一準也能出進士。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