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說實話,關中雖還流行對張載行弟子禮,名義上表示自己是關學後人,實際上大家學的還是程朱那一套。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大家總是要科舉的不是嗎?科舉考程朱理學,他們便學程朱理學,他們也沒辦法啊!

  橫渠四句說得再好,也不能幫後繼者做官,所以大夥都是表面上尊敬一下這位先賢,實際上沒多少人繼承了張載的思想。

  如今他們的關學看似還活著,實際上內里早就成為程朱理學的模樣了。

  所以要讓他們引薦真正的關學傳人,他們一時半會還真不知道引薦誰!

  ……而且文哥兒這關學,總感覺以前聞所未聞,不太對頭!

  他們敢保證,整個關中都找不出精通此道的人來!

  作者有話說:

  文崽:明朝科舉講究「代聖人立言」,這想法特別好,我要堅持實踐!

  李夢陽:震驚!關學正統在浙江!

  *

  更新!足足二更!還肥肥的!

  *

  註:

  ①堂堂大元,奸佞專權。開河變鈔禍根源,惹紅巾萬千:出自《元散曲》

  ②每日印造,不可數計:參考《元史》

  第358章

  文哥兒一行人浩浩蕩蕩地抵達西安府楊一清這個當師叔的特意騰出空來招待他們,並領著他們去拜見陝西布政使,也就是目前的陝西一把手。

  有楊一清在旁引薦,這接風宴是賓主盡歡並把接下來的車馬舟船安排得妥妥噹噹。

  正好楊一清這位提學官接下來要到各地去巡考便打算直接送他們到臨洮府去這一路是可以直接沿著渭水往上走的,往來還算方便。

  只是到了陝西行都司那邊他們就得靠自己走了。

  目前時間還算充裕楊一清便建議他們先在西安府整頓幾天再跟他一起出發,順便與府學生員們接觸接觸,這些都是關學後輩他們這些前輩可以給點備考意見。

  大夥對此自然沒有異議,決定先在西安府安頓下來好好走走看看。

  如今已是二月了二月份的庶吉士功課該琢磨起來了!總不能等到月底再隨便交兩篇回去糊弄內閣吧?

  文哥兒對楊一清給他介紹的幾個關學後輩非常感興趣,比如那個叫康海的,才二十出頭,長著一雙丹鳳眼儀表堂堂、相貌不凡看起來就很有才華。

  之所以說這人是關學後輩是因為他們這些人是真的去張載祠裡面行過弟子禮的就像天下讀書人都要先拜孔子這位「先師」一樣。

  都隔著幾百年的時光喊過老師了怎麼能說不是關學傳人!

  文哥兒聽了這種說法直點頭。

  他們剛中進士那會兒可是集體拜過先師廟的,由此可見古來聖賢皆我師!!!

  老師嘛永遠都不嫌多!

  華夏幾千年文明都是我的靠山!

  王九思和康海是認識的兩人不僅老家離得挺近還都是音樂愛好者。

  據王九思透露康海的琵琶彈得老好了。

  作為一個什麼都愛好但幹什麼很業餘的博愛人士,文哥兒還沒真正玩過樂器。他見到人康海就問:「你真的會彈琵琶嗎?會彈《大江東去》嗎?還是你更喜歡《十面埋伏》?」

  康海:「…………」

  康海道:「我也就剛入門。」

  文哥兒道:「都入門了,可比我厲害多了。」

  他積極地把曾經跟太子掰扯過的「每個人都應該懂點音樂」理論搬出來跟康海熱情討論,表示甭管自己會不會,都要跟孔子一樣享受音樂。

  唱得開心了就再來一首,唱得盡興了就歡笑作別,以樂會友是多美妙的一件事啊!

  聽文哥兒這麼一說,康海和王九思的興頭都上來了,各自命人去取琵琶借三弦,要給文哥兒他們合奏《折桂令》。

  過來聚會的都是相熟的友人,做事沒那麼多講究,王九思兩人便也不在意搶一回樂工的活供大家樂呵樂呵。

  文哥兒自是積極地給他們搖旗吶喊。

  他剛才雖沒攛掇康海他們「來一首」「來一首」,心裡頭卻是非常期待近距離看人玩樂器的,說不準他還可以趁機討教一二。別的時候看人彈琴唱曲兒,那都是能看不能碰的!

  別看文哥兒已經當了狀元郎,很多心思卻還是寫在臉上。

  見他這般盼著聽康海兩人的合奏,眾人都不由笑了起來。

  有人還趁著樂器沒取來現場先給大夥唱了兩嗓子。

  都是老秦人,唱起歌來都有種別樣的豪放。

  文哥兒也興致勃勃地湊過去跟人學唱。

  真就是看到什麼新鮮的都要纏著人學兩手。

  偏他才剛十歲,連變聲期都沒到,嗓兒始終帶著點稚氣,怎麼學都沒人家那種氣勢。學來學去,只逗得眾人哈哈哈大笑!

  等到琵琶和三弦都送來了,堅決不肯服輸的文哥兒才終於消停下來,開開心心聽康海和王九思為他們來了首《折桂令》。

  《折桂令》屬於非常有名的曲牌名,元代便已風行一時,明清戲曲更是愛把它添進去,屬於大家都會唱的流行曲目(且還可以自由填詞)。

  既然是久別重逢後的第一次合奏,王九思兩人自然挑最廣為人知的。

  王九思自己還填過《折桂令》來著。

  對於王九思填的唱詞,康海只有一個評價:「你自己唱出來試試看。」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