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種警惕一直維持了幾年,弄得他每次看到謝遷心裡都毛毛的哪怕謝遷連重話都沒怎麼跟他說過。

  這可能類似於傳說中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的威力吧!

  只要有這麼一把劍懸在頭頂你就能一直維持警惕。

  現在危機解除了!

  很不錯!以後踏入謝家不會再戰戰兢兢了!

  文哥兒和謝豆好生商量了一會,又把謝豆要帶的東西都清點了一遍才正式去辭別謝家長輩。

  既然是謀劃已久的出行文哥兒自然把路線都規劃好了。

  他準備領著大隊伍來個重走北伐路,沿著當年大明王師北定中原的路線打個卡,來個北伐戰場懷古什麼的。

  有句話說得好世上本沒有景點,打卡的人多了也就成了景點!

  按照北伐相關記載,明軍喊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以後士氣大振,北渡以後一鼓作氣奪取了山東諸州。

  到七月初二明軍已陸續拿下河南河北諸地連最要緊的潼關都牢牢抓在自己手裡直接讓元上都成了一座孑然無援的孤城!

  七月中旬各路明軍會師於臨清。

  七月下旬徐達率大軍抵達天津。

  八月初二,徐達打進上都元朝正式滅亡。

  整個北伐過程只花了八個月而從河南打到上都更是只花了一個月!

  王師北定中原路陸游看了羨慕哭!

  人徐達領著二十多萬大軍邊打仗邊走都只花一個月他們怎麼都不會比行軍慢,不管怎麼算他們都能趕在三月之前抵達西安。

  當然,他們得趕著去河西走廊,所以去的時候大概只能先熟悉熟悉路線,等回程時再瞧瞧有沒有機會下船走走逛逛。

  萬事俱備,只等出發!

  都說「七九河開,八九燕來」,這一年正旦假期過後便是「數九寒冬」中的七九,京師已然有了冰消雪融的跡象,河面的冰也都慢慢化開了。

  這不,元宵節前後文哥兒都吃過了三兩回開河魚了。

  老一輩都說開河魚最為肥美可口,它們被凍在冰下一個冬天,除了閒著沒事搞冰釣的傢伙(比如柳宗元詩里那個「獨釣寒江雪」的釣魚佬)以外誰都撈它們不著,可不就養了一身的美膘嗎?

  每年到了這時節,文哥兒都要跑碼頭拎幾條開河魚回來吃。

  看看這開河魚,居然能熬過漫長而寒冷的冬天!可見它們不僅極懂養生,還極擅求生,一定特別聰明沒錯了!

  吃聰明魚,必能補腦!

  既然今年的開河魚都吃夠了,河上自然也能行船了。

  隨著元宵長假步入尾聲,每個人都把自己手上的事情都交接完畢,帶上行囊登上朝廷分撥給他們的官船。

  前來碼頭送行的人格外多,至少來送文哥兒的就一批一批地跟他話別,少不了要來點詩文唱和之類的。

  馬上就要出遠門去了,文哥兒心情好得很,誰給他贈詩他都開心地回詩相和,到出發時還樂滋滋地扶著船欄杆向留在京師的親朋好友揮手道別。

  官船大多走運河,運河年年都有專人治理,且修得又寬又直,大多數時候都不怕迷航和突發險情,連夜裡都能慢悠悠地航行,可比靠兩條腿走到西安府要快多了。

  第一站,天津!

  天津這地方古時不叫這名兒,還是靖難之役時朱棣從這裡的渡頭揮師南下,才給它賜名為「天津」。

  朱棣登基以後這裡就成了大明的天津衛,建城於小直沽,增設左右衛,並稱為「天津三衛」。

  天津衛城落成至今也有了九十餘年的歷史,再熬幾年就能自稱百年老城了!

  官船抵達天津渡口的時候,文哥兒還和謝豆他們討論起了天津三衛的設立過程,並且把「天津衛城百年慶」記在小本本上。

  有個這麼好的噱頭,不搞個盛大活動拉動天津衛經濟實在可惜!

  算算時間,到時他估摸著也就十七八歲,絕對不可能變成一年到頭抽不開身的社畜,呼朋喚友過來玩耍完全沒問題!

  咱要懂得自己創造出行機會!

  謝豆見文哥兒兩眼放光地看著天津衛城,一副恨不得馬上上岸去琢磨「百年慶」怎麼搞的模樣,只能感慨文哥兒想法真是多。

  聽聽吧,這小子才剛出來就暗搓搓謀劃好幾年後的出行了。

  李夢陽和王九思也在欣賞遠處的天津衛城。他們來的時候也憑著舉人身份蹭了船,可惜那時候他們都惦記著接下來的會試,哪有閒心賞玩沿途風光?

  這會兒能借著出外差的機會回陝西,他們都跟文哥兒一樣滿心愉悅,只覺沿岸的景致都新鮮得很。

  這次領隊的人是王守仁,事實上單論官職的話,文哥兒這個當弟弟的起步官職還要略高一些,只不過文哥兒才十歲,讓他來領隊大夥哪裡能放心?

  王守仁是去過陝西的,又是文哥兒的兄長,由他來領隊大家都挺滿意。

  此時王守仁讓官船在天津渡口停了下來,文哥兒還有點納悶:「才剛出發,還不用補給吧?」

  本來他還以為只能遠遠地看幾眼天津衛城來著!

  王守仁道:「有人要借個船回祥符老家去,早前已經說好了的。」

  文哥兒一聽祥符老家,頓覺有些耳熟。張侖當初給他搜羅稻種,不就命人回祥符老家弄回來的嗎?

  文哥兒一下子蹦了起來,跑到船頭看有誰上船。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