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丘濬沒吱聲,直至回到家,周圍沒旁人了,才跟文哥兒講起朝廷封閉嘉峪關的事。

  河西走廊那一帶可太苦了,苦得軍戶只要能想辦法跑的都跑光了。再加上近些年開中法的變動,商屯的人也差不多該跑了。

  所以朝廷對西北的安排眼下看來是沒問題的,咱不就該修好墩堡練好兵嗎?多正常的提議啊。

  可就是因為這提議聽起來無可辯駁,丘濬才會那麼鬱悶。

  他還是覺得要是馬文升能親自去一趟,情況會跟張海去不一樣,至少提的不會是封閉嘉峪關這種建議。

  可惜他自己也沒親自去過河西走廊,不能提出針對性的建議,真是把丘濬給憋壞了。這不,回來後就私下給文哥兒講了這事兒。

  文哥兒聽完後脫口而出:「閉關鎖國!」

  丘濬聞言瞧了文哥兒一眼,示意他把這說法展開講講。

  文哥兒敲了敲自己的腦殼,想了半天后才扯了張白紙在上面邊寫寫畫畫邊給丘濬說起閉關鎖國的概念來。

  按照咱老祖宗的《易經》,世界是在不斷變化之中的,世界在變,你也要變,不然你肯定好不了,這是亘古不變的道理。

  就算你現在天下第一強,別人來朝貢你覺得他們全是在占自己便宜,可以後呢?

  關起門來斷絕所有往來道路,關個十年二十年可能不會有什麼變化,關個一百年兩百年呢?

  萬一恰好天公不作美,安排個天才誕生在外邊,教會那邊的人許多新鮮技術,而我們永遠不去接觸不去了解,豈不是平白落後了這麼一兩百年!

  唐太宗還派人去印度學製糖技術呢!

  看看人家唐太宗,為了吃口甜的多麼努力,從來不會抹不開面子!

  咱就是要學習這種開拓進取的精神,可不能越活越回去!路可以不走,但不能沒有,下回看還有什麼好吃的,咱也要派使團去學回來!

  提出閉關鎖國的傢伙,心腸實在太壞了,簡直是禍害咱後世子孫啊!

  文哥兒洋洋灑灑地講完了,轉頭去瞧丘濬。丘濬臉上沒多少表情,甚至看不出是不是在聽。他哼哼兩聲,說道:「嘉峪關給關了,您從前上書提議的開邊貿豈不是不作數了?」

  一個政策從提出到落實,需要非常漫長的時間,很多建議就是消失在上頭或者下頭一個「拖」字裡面。

  拖著拖著就沒了。

  聽文哥兒這麼一提,丘濬也想起來了,他還上過開邊貿之策來著。他臉皮抖了抖,無奈地說道:「如今雜事這麼多,哪裡顧得上這個!」

  丘濬給文哥兒講了講,說他後來去查過了,看起來非常成功的茶馬貿易其實也常年處於虧本狀態,那些遊牧民族也鬼精鬼精的,好馬都不賣給朝廷,之所以堅持把茶馬貿易搞下來不過是大家覺得花錢買個安穩比較划算而已。

  目前來說想要成功開邊貿,實在也沒有特別好的想法,也只有在沿海重興市舶司這個提議還有點搞頭。

  只不過一時半會也落實不下去就是了。

  丘濬無奈地道:「說不得要等你將來入了朝才去落實了。」

  面對一個成熟而龐大的國家機器,單憑一小撮人的想法是很難對它進行改革的,任何一個變動都有可能帶來無數利益紛爭。

  就算像王安石那樣另闢蹊徑,直接設立一個凌駕於原有衙門之上的變法機構強行推進改革,也不過是方便保守派的人復位後把新法一鍋端而已。

  別看丘濬滿腦子新構想,看見什麼都想講上兩句,實際上他能做的也只有提提建議而已。

  他本來就不贊同王安石那種孤注一擲的變革。

  想到文哥兒剛才那番危言聳聽的「閉關鎖國」言論,丘濬又沒好氣地橫了文哥兒一眼,說道:「就沒見過像你這麼能找事的小子。」

  文哥兒笑眯眯地拍馬屁:「就沒見過像您這麼能聽得進別人話的前輩!」

  兩人就著「閉關鎖國」討論了一會,見天色不早了,文哥兒便回家去了。

  第二日是旬休日,文哥兒不用從早忙到晚,整個人立刻活了過來。他呼朋喚友跟著他祖父出城去,聽說土豆莖葉已經開始發黃了,第一批土豆可以收穫了!

  這批土豆主要還是為了留種,不過留幾顆嘗嘗鮮還是可以的,文哥兒迫不及待想要去嘗一嘗。

  文哥兒已經神神秘秘地約上毛澄他們這批庶吉士,問他們願不願意為經略河西走廊付出一點小小的努力。

  毛澄他們不明所以,想了想還是答應下來,趁著旬休日與李東陽他們這些前輩一起去了石子坳那邊。

  來迎接他們的依然是石子坳的里長。

  自從見過兩位閣老和好幾位狀元,里長現在已經是見過世面的人,見到新一批庶吉士到來都沒有很激動。

  他都感覺自己有點飄了。

  這可是新的狀元!新的榜眼!新的探花!他居然還能囫圇著把話說出來,連抖都不帶抖的嗎?

  ……真是曾經滄海難為水!

  里長還和文哥兒問起錢福:「聽說錢狀元回家去了,是真的嗎?」

  文哥兒老氣橫秋地嘆了口氣,點著頭回道:「是的,他回家了,我們親自去送行的。」

  里長非常惋惜。

  這要是自家娃能考個狀元,他簡直要高興瘋了,怎地別人說不當官就不當官了?實在太可惜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