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拋它三次,連續正面,多少機率!」

  「……」

  兒子啊,不提算術我們還是親父子(母子)。

  張皇后再度有孕,外命婦們自然都活絡起來了,紛紛向張皇后遞上賀表。

  也算是喜事一樁。

  文哥兒私底下算了算兩個孩子的間隔,只覺這都不是三年抱兩了,根本就是兩年抱兩啊。

  這些事與文哥兒也沒什麼關係,估計得等這皇子公主會跑會跳了,才有機會碰上面,早著呢!

  到那時候他還用不用進東宮講學都不一定。

  文哥兒只琢磨了那麼一小會就直接把這事兒拋諸腦後,繼續有一搭沒一搭地給朱厚照講解《大明律》。

  過了六月,天氣越來越熱,京師的路面走起來像是在發燙,距離京師有千里之遙的敦煌更是籠罩在炎炎日光之下。

  一切看起來都像是在發光。

  楊一清一行人早就抵達關外,王守仁跟著楊一清在關外七衛來迴轉悠。

  來都來了,總要代表朝廷和這些少數民族首領們聊聊天喝喝酒,了解了解關外的具體情況。

  相比於楊一清他們對於軍事的狂熱,張靈等人則去尋訪《河西走廊》里介紹的敦煌壁畫。

  張靈成功找到幾處敦煌石窟後就走不動路了,痴痴地坐在那兒觀摩前任留下來的一幅幅壯麗瑰寶。

  這些壁畫不一定出自名家之手,卻浸染了一代代人的心血與技巧。

  張靈是個愛畫如痴的人,只覺能透過那繪製在高高石壁上的飄逸衣袂能帶他回到盛唐,回到那些已經徹底遠去的歲月之中。

  越看感悟便越多。

  張靈沒日沒夜地待在石窟里吸收著源源不斷的靈感。

  連定好的歸期都給忘了。

  到要踏上回程時王守仁見張靈不見了,與楊一清說了一聲,讓他帶著大隊伍先走,自己隨後就捎著張靈追上。

  沒辦法,張靈是他弟引薦過來的,這麼多人裡頭也就他跟張靈最熟了。

  楊一清有職務在身,出來這麼久已經頗不容易,實在不好再多耽擱。他沉吟片刻後便點頭說:「行,你自己注意點,找到人進趕緊跟上,別讓西涯他們擔心。」

  王守仁點點頭,自己牽著馬挨個石窟找張靈去。

  作者有話說:

  王大仁:我是會惹事的人嗎?

  王小文:欲言又止.jpg

  *

  更新!

  全勤只差!區區兩天!(搖搖欲墜

  *

  註:

  ①朱厚照的弟弟妹妹:按照墓志銘和《明孝宗實錄》的記載,好像一個年頭出生(?),一個年尾出生

  一個弘治十一年夭折,一個弘治九年夭折

  也就是說朱厚照小時候攏共當過三四年的非獨生子女!

  -

  ②皇家故舊之人,素得侍見,特蒙恩待日久者/應議者犯罪,先奏請議:參考《大明律》

  第276章

  王守仁一直是個挺靠譜的後輩(至少在外人看起來是這樣)楊一清也沒太關心,到出關時還沒看到人,他便與仍在嘉峪關經略關外七衛的張海等人講了一聲,準備先帶著大部隊回西安府去。

  元思永倒是不太放心又和楊一清提出在嘉峪關等王守仁他們他正好也可以多在嘉峪關一帶觀察觀察屯田情況。

  左右三人是要一道回京去的楊一清考慮片刻後便答應了他的請求。

  與此同時,京師那邊也收到了張海送回朝中的《安邊方略六事》。

  馬文升就著這事兒開始開六部會議討論該不該照著張海這六個建議辦。

  張海這建議總結起來很簡單。

  這些土地吧著實貧瘠得很,要糧沒糧,要礦沒礦就算我們現在出兵把他們趕跑也沒啥好處。

  與其勞師動眾率兵出關,倒不如先觀望觀望先把勾結土魯番的夷族叛徒清理清理,再挑幾個中用的夷族首領扶持起來。

  想想看,關外七衛西面土魯番、北面瓦剌、南面韃靼,他們和這些部族都有毀家滅國之仇。

  只要大明對他們使點挑撥離間的計謀讓他們不要忘記彼此間的仇恨再把咱嘉峪關起來讓他們在外面互毆哈密衛的禍亂自然就平息了!

  對於大明來說要做的只是封閉嘉峪關關起門來多修墩堡多囤糧,練好兵馬震懾諸夷就好全程不需要損耗大明一兵一卒!

  只要不心疼關外七個羈縻衛所所管轄的那一大片土地這樣的建議其實很不錯畢竟對許多人來說這些地方確實沒什麼用處。

  按照趙充國的說法那就是「毋令解仇」。

  讓他們相互仇視,就讓他們輪流互毆,打得越狠越好,就算城池毀了人死了,朝廷也沒什麼損失,只需要挑其他人扶持就好。

  左右都是要朝廷撥款維持羈縻關係的地方,補貼誰不是補貼?

  總不會覺得這些地方經營好了,還能給朝廷繳納賦稅吧?

  別開玩笑了!

  眼下連陝西行都司都還處於虧錢狀態,誰有本事把關外七衛經營起來?

  兵部開會一討論,覺得張海這個提議在情在理,非常符合大明朝廷價值觀,拍板決定把這份建議整理整理遞給朱祐樘看。

  隔天文哥兒就發現老丘一臉鬱悶地下衙。

  文哥兒追在丘濬屁股後面很是關心了一番:「怎麼啦?是不是有什麼煩心事?」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