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他不僅對有編制的正經文官心狠手辣,對太醫、宦官、錦衣衛這些人走後門求升遷的行為也很有意見,經常攔著不讓朱祐樘給他們胡亂升職。

  吏部是六部之首,掌管的是朝廷的官員任免,坐上這個位置就是要這麼鐵面無私不怕得罪人。

  說實話,要不是他老人家如今入了內閣,照他這橫掃全朝廷的氣勢怕是有不少人想把這老王弄回家養老去!

  所以,王閣老這人老凶了!

  當然了,文哥兒也沒忘記和朱厚照分享王恕特別能吃的事兒。講都講了,他不允許有人不知道他們大明赫赫有名的大胃王閣老!

  想不想活到七八十歲還能像王閣老這樣干翻滿朝文武?想就每頓多吃點!

  我們要見賢思齊!

  每天吃得飽飽的,才能活得長長久久,每天精神十足!

  朱厚照聽得一愣一愣的,沒想到還有這樣一位王閣老。

  「孤也要吃很多!」

  朱厚照鄭重宣布。

  文哥兒把朱厚照說通了,便準備自己去找書坊主討論這書怎麼出。

  不想他還沒把人請到府中來商量印書的事,翌日就有旨意過來,說讓他把《飲食詩話》呈上去,朱祐樘想要看看他這位小神童寫的新書。

  文哥兒不是頭一次出書了,只不過前頭的《幾何學》《成語詞典》以及《河西走廊》都是跟別人合著,且大多帶著點工具書的味道,只有著《飲食詩話》是實實在在由他自己寫出來的。

  皇帝說要看你寫的書,文哥兒能怎麼辦,只能把整理好的書稿獻了上去。

  文哥兒這詩話寫得輕鬆好讀,還時常夾雜點養生小知識,看起來一點都不費勁,反而叫人整個人都放鬆下來。

  朱祐樘讀著讀著,時不時便會忍不住會心一笑或者比對起自己的身體狀況來,很有種馬上站起來鍛鍊鍛鍊或者放下手頭的活兒去飽餐一頓的衝動。

  就,特別有感染力。

  而且這書中提到不少各地的風土人情,讀來著實叫人心向神往,想來每個人看到自己的家鄉出現在書里時都會很開心。

  朱祐樘是知曉文哥兒和太子的那番對話,才想到要討這本《飲食詩話》來看看,讀完後只覺這書深入淺出、老少咸宜,不印出來著實可惜了。

  第二日丘濬和李東陽入宮講經筵,朱祐樘便和他們提起讓司禮監來印《飲食詩話》的事。

  文哥兒是朝廷特許入翰林院讀書的翰林秀才,從身份上來說,他也是吃公家糧的人。

  既然有這麼一重身份在,他寫的書算在翰林院頭上沒問題吧?既然書能算到翰林院頭上,那麼讓內廷來承印就很正常了,完全不算什麼公器私用。

  近年來各地天災不斷,朝廷在救災賑災、減免賦稅徭役之餘,也要注重對百姓的教化和引導,不能讓百姓認為大明不得天命。

  朱祐樘之所以從一開始便格外看重文哥兒這個神童,遠遠不僅是因為對這小孩兒的喜愛,更是因為文哥兒出生得巧。

  文哥兒恰好生於弘治元年,又這般聰慧過人,朱祐樘想借他這神童名頭振一振民心是很自然的事。

  老天都給弘治一朝這麼一個了不起的小神童了,怎麼能說天命不在他身上、怎麼能說天不佑他們大明?

  按照文哥兒的說法,這就是物質精神兩手抓!

  既要賑災到位,也要鼓舞人心。

  丘濬和李東陽都和文哥兒要好,朱祐樘便趁著他們講學的機會把這事兒拿出來商量。

  一切都要名正言順地來,可不能讓好事變成壞事。

  丘濬和李東陽對視一眼,沒想到文哥兒這小子印個詩話還能勞動司禮監那邊出馬。

  既然朱祐樘都開口了,他們自是不會反對的,都表示這事兒沒啥問題,他們回去後便著手安排。

  第264章

  李東陽一回到翰林院就跟文哥兒講了這事兒。

  你的書現在不是你的書了,現在它是翰林院的書,你不用自己去找人出書,到時候對接一下司禮監經廠那邊就完事。

  說完了李東陽還很是複雜地看了文哥兒一眼真不知道這小子走的是什麼運道居然能讓陛下這麼上心。他感覺這小子也沒幹什麼溜須拍馬的事啊?

  見文哥兒也是一臉迷茫,明顯不是他自己找太子走的後門李東陽便道:「既然陛下開了口你只管等著就是了。正好讓經廠那邊拿你的《飲食詩話》給他們練練手,免得他們的手藝生疏了。」

  按照明朝的戶籍管理制度,匠籍的後代必須當工匠不過也不是絕對的,要是這家人生了兩三個兒子留一個下來幹活就行了;要是生了四五個兒子,得留兩個;要是生六個以上,得留三個。

  剩下的那些孩子可以憑藉自己的能耐去干點別的事,倒也不是非得子承父業不可。

  至於那些繼承了父親手藝的孩子長大成人後得走正經流程了。

  他們可以視個人情況決定來不來京師輪班。

  要是願意來輪班替朝廷幹活可以意思意思地從工部拿點俸糧;要是不願意那就納銀免班你給了錢朝廷就能拿來僱人補缺。

  有些手藝好且離得遠的算了算來回的路費以及長達數年的誤工費,覺得還是納銀划算不少人便決定直接給朝廷交錢。

  這來給朝廷輪班一輪至少是一兩年朝廷不安排活就閒著期間也不能去接私活手藝可不就容易生疏嗎?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