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那時候和現在一樣是十月正是秋末冬初的好時節,天氣應該不算太冷也不算太熱黃河邊上應該有獵獵的風吹來。」文哥兒給朱厚照描述了一下當時的場景,「他已經失去了很多倚重過的臣子,可是他不打算放慢腳步,他站在黃河邊上眺望西北親自為這四個城池取好了名字。」

  朱厚照想想著自己將來哪一天也能站在黃河邊上西望心情就莫名澎湃鼻端仿佛也已經嗅見了黃河浪濤拍起來的水汽。

  哪怕黃河的水是黃黃的那浪濤也一定很白撲面而來的水汽肯定也是清爽沁涼。

  他以後一定要去看黃河!

  兩個小孩對看一眼,都看出了對方眼底的渴望。

  文哥兒本來講得自己也挺心向神往結果一看朱厚照那熠熠發亮的眼神兒頓覺又壞事了。要是朱厚照以後一天到晚想往外跑豈不是要成他的鍋了?

  不成這可不成,他可是個好孩子,從不慫恿別人家娃到處亂跑。上次一不小心禍害了元思永,他心裡頭就很過意不去,第一時間跑去勸下了。

  眼前這個小娃兒可是太子,他要是想到處亂跑,滿朝言官怕是要哭倒紫禁城。以後他可是要去當御史的,怎麼能早早把同僚得罪光?!

  不應當,這不應當!

  文哥兒開始危言聳聽:「黃河邊上危險得很,沒什麼好去的,每年都有愛湊熱鬧的人跑去看浪花,結果被卷進河裡丟了命!」

  朱厚照半信半疑:「這樣的嗎?」

  文哥兒道:「當然是這樣的,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咱可不能到那麼危險的地方去。它也壞得很,就算我們不靠近,也時不時會改道或者決堤什麼的,沖毀不少屋舍和良田,比大雨還厲害!」

  朱厚照一聽,這比大雨還壞,頓時跟著罵道:「壞黃河!」

  文哥兒把朱厚照忽悠過去了,繼續和朱厚照討論怎麼經營河西走廊的問題。

  朱厚照把自己昨天和谷大用他們討論出來的困局告訴文哥兒。

  西北沒有人,根本沒有人,他沒有辦法解決!

  文哥兒道:「確實沒有人,而且那邊的土地很多都沒開墾,很多地方根本沒有栽種糧食的習慣。所以就算拿下了河西走廊,漢朝也想了很多辦法、花了很多年才真正把它掌控在手裡。」

  朱厚照認真著文哥兒說話,仿佛拿下河西走廊的是他自己似的。聽文哥兒說要花很多年、想很多辦法,他立刻迫不及待地追問:「什麼辦法!」

  文哥兒道:「漢朝有位叫趙充國的老將軍曾經三次向朝廷上書提出要在河西走廊屯田,他認為應該讓士兵『化劍為犁』,在河西走廊開墾荒地、種植糧食。等荒地都化作良田,自然有人願意長久地在那邊定居。」

  化劍為犁這個詞讓朱厚照一下子注意上了。

  本來他覺得拿劍很厲害,聽到這個詞兒他頓時覺得拿犁也很棒!

  尤其是文哥兒還給他描述一下,說這些士兵雖然出身微賤,祖上沒有什麼顯赫聲名,自己算不得什麼大人物,也不懂得什麼時勢與大局,甚至連他們馬革裹屍歸來時也沒有人會記得他們的姓名,可他們在國家有需要時可以提劍殺敵,太平無事時又可以躬耕田畝!

  朱厚照聽得由衷夸道:「化劍為犁,特別厲害!」

  事實上明朝在邊境也用的是這種「化劍為犁」的邊防屯田法,包括陝西行都司在內的五個行都司都是軍屯為主,出身軍戶的人把家眷都帶到駐地去,從此在駐地長久定居。

  他們遍布陝西行都司、遼東行都司這些荒涼苦寒之地,一代接一代地辛勤耕耘,一代接一代地戍守邊關。

  許多古人想出來的老辦法,至今仍有許多地方在沿用,而且十分有效。

  像邊防屯田之法自漢朝大規模開始施行,到東漢末年曹操等人依然在效仿,到了明朝更是直接設立軍籍,要求軍戶必須世世代代派人從軍,少了一個就必須補上一個!

  文哥兒道:「除了屯田以外,漢朝還鼓勵商賈在長安和西域之間往來,隨著四座城池逐漸有了百姓定居和商賈落腳,河西走廊自然也隨之繁榮起來,逐漸成為了後人口中的『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

  朱厚照捕捉到新名詞,好奇地複述了一遍。

  文哥兒道:「外邦人有很長一段時間都不會養蠶,或者說不會把蠶蛹變成絲綢,所以我們的絲綢在外邦可以賣出很高的價格,商賈們都愛把絲綢帶去外邦賣,再把他們那邊的好東西換回來。等明年開春我可以帶幾隻蠶寶寶給殿下養養看,就是不知道殿下會不會害怕。」

  對於害不害怕這種問題,朱厚照自然是想也不想地道:「不害怕!」

  文哥兒道:「過兩天我們還可以搞個小小的『絲綢之路』,看看殿下能從西域帶回什麼東西。」文哥兒給朱厚照介紹起來:「當時的西域可是有許多好東西的,比如汗血寶馬!」

  據傳漢武帝早些年曾經通過《易書》得到一個預言,說『神馬當從西北來』。

  一開始漢武帝從烏孫國得到一匹跑得很快的馬,覺得這就是傳說中的神馬了,於是這匹給烏孫馬起名為『天馬』。

  結果等到張騫從大宛帶回汗血寶馬,他才發現烏孫馬根本不算什麼,又把『天馬』的美名挪給了這種真正的千里馬!

  文哥兒特地給朱厚照講了講這種「天馬」的特點:「汗血寶馬,流出來的汗看起來是赤紅的,還可以日行千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