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作者有話說:

  朱三歲:問父皇,問父皇!

  朱祐樘:?????

  朱祐樘:願天下父母都不必輔導孩子做作業!

  *

  更新!

  每天千鈞一髮,我也很愁……其實我每天六七點醒來!

  不知道為啥寫得慢吞吞的!可惡!

  *

  註:

  ①《黃帝內經》:確實是記錄的黃帝和岐伯的對話,不過是後人應該是假借他們之口傳遞一點養生和醫學小知識,畢竟有黃帝代言看起來特別權威!

  -

  ②甲骨文的發現:參考《中國史學史》

  【清光緒戊戌(二十四年)己亥(二十五年)間(西元一八八八至一八八九年),始出於河南安陽縣西北五里之小屯,其地在洹水南岸,水三面環之,《史記項羽本紀》所謂洹水南殷虛上者也(《彰德府志》謂即河亶甲城)。崖岸為水所齧,乃得出土,土人以為龍骨,拾之以療病,後乃入估客之手,濰縣估人得其數片,攜至京,售之福山王懿榮,懿榮命秘其事,一時所得,先後皆歸之。庚子(二十六年)秋,懿榮殉難,所藏千餘片,悉歸丹徒劉鶚(鐵雲),而洹水之墟,土人於農隙掘地,歲皆有得,鶚復命估人搜之河南,故續所得者,亦歸劉氏,所藏至三四千片。】

  -

  ③按照考古發現,殷墟早在西周的時候就被撅了,漢唐也陸續有人去,也許早就有流出也不一定

  -

  ④今天文哥兒講的《綿》第六第七段原文:

  捄之陾陾,度之薨薨,築之登登,削屢馮馮。百堵皆興,鼛鼓弗勝。

  乃立皋門,皋門有伉。乃立應門,應門將將。乃立冢土,戎丑攸行。

  -

  有些版本「乃」用「迺」,一樣的意思,區別是看起來咱不認識(bushi

  附帶一點樸實的注音(主要注我不會念的):

  1.就之仍仍,奪之轟轟

  2.高鼓弗勝

  3.乃立高門,高門有抗

  4.綿綿瓜疊

  第207章

  傍晚朱祐樘收穫一個泥巴堆里的小太子。

  倒也不是很泥巴堆,因為他用四堵牆把自己圍在裡頭了,看起來還對自己創立的矮牆帝國很是滿意。

  朱祐樘:「…………」

  他的內心時常在小神童過於靠譜和非常不靠譜之間掙扎徘徊。

  朱祐樘最終還是把兒子拎了起來,讓人把他帶去洗白白免得張皇后瞧見只滿身泥的小豬崽。

  等到朱厚照洗得白嫩嫩香噴噴跑出來朱祐樘很快得知文哥兒給他兒子留的功課。

  就是不是有點不對勁。

  說好的成語故事,怎麼突然拐彎拐到用人之道了?

  朱祐樘有點頭疼倒不是他不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他畢竟是一國之君,怎麼選拔人才他還是知道的。

  只是不知該怎麼講才能讓三歲大的兒子聽懂。

  三歲小孩學這個是不是太早了點?

  朱祐樘理了理思路,仔細地給朱厚照講解起來:「文人有文試武人有武舉,雜流也有專門的考試。具體行不行組織相應的考試考校一二便知道了。」

  朱厚照問:「什麼是雜流?」

  朱祐樘道:「醫學生、天文生、回回生、譯字生這些都是雜流,他們會有專門的考試確定能不能授予官職。」

  朱厚照聽得半懂不懂,認真想了好一會才說出自己的理解:「要他們做什麼,就考什麼對嗎?」

  朱祐樘沒想到朱厚照能明白到這種程度微微訝異。他說道:「對就是這樣。但是把人選出來後也只是開了個頭還得定時派人去考核他們做得怎麼樣以此來確定他們是不是做好了分內的工作、決定給他們升遷還是把他們貶到別的地方去。」

  朱厚照只覺真是太麻煩了。

  他只是想建設自己的部族,居然要想這麼多事情真的好難哦!

  「不容易!」

  朱厚照由衷感慨。

  小小的腦袋裡頭有著多多的惆悵。

  朱祐樘聽三歲大的兒子這麼感慨不由得想到自己登基後的種種遭遇。

  他剛登基時覺得劉吉人很好後來才發現這人愛用些叫人瞧不上陰損手段,風評非常糟糕。他認真聽取每個朝臣的意見,卻還是時不時被他們噴得狗血淋頭,有時候甚至還會在做出決定後才發現自己信錯了人。

  他登基六年,現在也才二十四歲,仍是覺得自己還有許多事是不懂的,平時都認認真真請謝遷他們給自己講經筵。

  他兒子只是想想自己在岐山腳下建設周部族據地,就已經覺得困難重重,他這個一國之君想要建設好整個大明又談何容易?

  「是不容易。」

  這一刻,父子倆的心態幾乎同步了。

  朱祐樘覺得文哥兒教得好,這第一課選得也好,正是朱厚照身為太子應該上的一課。有了這一課打底,日後太子不管做什麼都會想到需要先思後行、知人善用,而不是任人唯親或者莽撞行事。

  另一邊的文哥兒哪裡知道自己的教學獲得了太子家長發自內心的好評,他算算時間,發現一旬才過半,他都快把《綿》教完了,真是愁人喲!

  學生太聰明了怎麼辦!

  提前開新課是不可能提前開新課的,只能多開展點互動課堂水水課時這樣。

  只可惜朱厚照還太小了,不然扔他一疊字帖,他自己練上半個時辰多棒!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