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太過分了,真是太過分了!

  要是他們封了伯,就可以直接高張侖一頭了。甭管以後怎麼樣,張侖現在可沒有爵位在身!

  張延齡道:「呸,什麼首輔,叫他劉棉花就好!」

  文哥兒聽到這話後頓時變得更加弱小可憐又無助。

  張鶴齡兄弟倆見他這模樣,便讓他自己先回去。

  兩人湊一起討論怎麼報復劉吉。

  張延齡琢磨了一會,想到了剛才吃飯時聊到的罵人對子。

  「你還記得那個『一二三四五六七』的下聯不?」

  張延齡問他哥。

  張鶴齡沒好氣道:「『孝悌忠信禮義廉』啊,這你都記不住?」

  張延齡道:「我是說把它……」

  兄弟倆對視一眼。

  一下子心領神會。

  兩個人齊齊猛拍大腿!

  這主意好!這主意妙!

  連罵人對子都是現成的!

  除了他們兩個聰明絕頂張國舅,誰還能想得出這麼棒的主意?

  至於王家那小神童,一五歲小孩能懂什麼?根本沒他什麼事!

  他們靠的全是自己的聰明才智!

  作者有話說:

  文哥兒:對,對,都是你們的主意!

  李東陽:欲言又止.jpg

  老丘:欲言又止.jpg

  *

  更新!

  別擔心,這不還沒千鈞一髮嗎(理不直氣也壯.jpg

  *

  註:

  ①『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禮義廉』:出處一時找不著,反正不是我編的

  屬於很流行的段子

  -

  ②老丘當對照組:參考《明孝宗實錄》

  【少傅劉吉與萬安尹直同一奸貪直安斥去而吉與丘浚進官恬然受之不以為異請大明黜陟以示勸懲】

  有人上書彈劾:萬安都走了,這老劉還和老丘一起加官進爵好不要臉哦

  劉吉:記仇.jpg

  第174章

  文哥兒溜達回家肚皮還飽飽的,他平時有事沒事就愛出去玩耍,時不時會被人投餵一頓,王華也沒太在意。

  結果這第二天京師又鬧騰出新事兒來了劉吉門口也被人貼了一對對子。

  這對子更損乃是十分好記的隱字聯,罵人不僅帶拐彎的還非常通俗易懂屬於尋常百姓聽了都要在飯桌上聊幾句的那種。

  畢竟你說什麼盧杞啊荊公啊,那還得有點文化水平的人才能知曉,擱老百姓那兒一聽誰曉得他們是誰?盧杞和枸杞啥關係?荊公是荊條的尊稱嗎?

  這一二三四五六七就不同了,誰還不會念咋滴?這玩意誰聽一遍還能記不住?就只貼出來那么小半天笑話都傳遍京師了:劉棉花,王八,無恥!

  這就是一個好記的綽號的魅力所在了。

  下次再有什麼關於他的新鮮事,這個綽號將會再次被提起產生一加一大於二的良好效果。至於怎麼個王八無恥法大家都會露出個「懂的都懂不懂我也沒辦法」的表情。

  丘濬也很快知道劉吉家門前發生的事。他聽到那副對聯時心裡就咯噔一跳只覺兩邊耳朵都嗡嗡地響。

  這事兒一聽就曉得是誰幹的!

  這小子怎麼敢的啊?

  他怎麼敢做這樣的事?!

  劉吉是什麼樣的人,他們這些早早入朝的人最清楚不過。

  別看他現在直言敢諫過去他在內閣那十幾年間可沒少和外戚內宦眉來眼去各種排擠忠良的事情更是沒少干。

  丘濬一書友何喬新弘治初年曾經出任刑部尚書曾經悉心從大牢里撈出不少彈劾過劉吉等人的御史。

  當初前任刑部尚書致仕,大家都覺得該何喬新上,劉吉這位首輔愣是寧願空著尚書之位也絕口不提此事。

  還是王恕回朝後看不過眼上書舉薦何喬新,刑部尚書的空缺才算是被補上。

  結果何喬新當了刑部尚書後,凡是何喬新提議的事劉吉這位首輔一概不搭理、不處理,還找由頭攻訐他借尚書權勢包庇舅家。何喬新無法可施,只能被逼致仕,以此保全自身清節。

  何喬新除了為人清正剛直之外,也和丘濬一樣熱愛讀書,甚至曾經手抄過書籍三萬多帙,每一帙都被他精心校閱過。

  兩人同在京師時經常以書會友,一度聊到身後之事,說咱倆的交情簡直像是司馬光、范鎮那麼好,以後誰先死了就由對方寫墓志銘。

  司馬光和范鎮是生平至交,不僅生前關係好(比如動不動來回寫十幾封長信討論學術問題),死後還是由范鎮來書寫司馬光的墓志銘。

  對丘濬這個司馬光的狂熱愛好者來說,能讓他說出「吾與子相知不啻君實(司馬光的字)景仁(范鎮的字)」這種話,可以確定兩個人感情是真的好到極點了。

  丘濬本來就不喜歡劉吉,送走何喬新這位難得聊得來的朋友之後更是怎麼看劉吉怎麼不順眼。

  可再不順眼也沒辦法,大夥再怎麼彈劾也沒用,沒見劉吉綽號是劉棉花嗎?越被彈劾官兒越高,說的就是他們這位劉首輔了。

  皇帝要留著劉吉,他們這些幹活的也只能捏著鼻子繼續幹活。

  要不是怕被人逮著小辮子,丘濬都想等劉吉致仕時買串鞭炮去劉吉家大門口放了。

  現在知曉文哥兒一個小孩子跑去劉吉家門前貼對聯,丘濬心裡也說不清是怎麼個想法。說不氣肯定是假的,都說了不能幹這種事,他怎麼就這麼不聽話呢?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