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王華:「…………」

  所以說,他爹怎麼就不狠狠心真打這小子一頓呢?

  作者有話說:

  謝遷:建議自己打

  王華:……孩子還小

  文哥兒:就是,就是!

  *

  今天早早的!

  今天的二更肯定活蹦亂跳!【信誓旦旦你

  *

  註:

  ①施文用改名:出自《戒庵老人漫筆》

  【弘治時,吳興筆工造筆進御,有細刻小標記云:「筆匠施阿牛。」孝宗見而鄙其名,內傳以小名對,敕易名曰施文用,至今猶然。】

  皇帝嫌棄名字粗俗,親自給改名!

  -

  ②孔子對孝的看法: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說是孝順不僅是「能養」,給口飯吃,養畜生也差不多能做到,所以人的孝順除了物質以外還需要尊敬。

  至於「色難」,大概就是「始終和顏悅色、不給父母臉色看最難得」。

  【這話感覺拿來評價父母對孩子的態度也差不多,很多人養孩子大概只能做到「能養」(x)

  第163章

  文哥兒匯總了李東陽他們修改意見精心修好自己人生中第一本奏本,把自己編出來的摘要夾帶進去,揣上它直奔通政司。

  由於文哥兒經常往來於各個官署之中,平時不僅經常閒著沒事滿長安街跑現在還出去擺攤代寫書信是以他這張臉還是很好認的人人都知曉京師有這麼個小神童。

  知曉文哥兒是來投遞奏本的,便有人把他領進了通政司中。

  文哥兒上次過來只在門口看了看碰上元守直就立刻忘了踩點的目的直接跟著人元守直往回走了。

  現在他跟著大夥往裡走,才發現官署和官署格局都差不多,只是陳設稍有不同各個直舍也別有名目而已。

  通政司是朝廷的喉舌,同時也是朝廷的耳目意思就是「管進也管出」。

  各方奏本一律由通政司遞進,朝廷各種公文也一律由通政司抄發,包括六科廊房那邊送過來的朝廷邸報。

  所謂的六科廊房,就是負責和吏、戶、禮、兵、刑、工對接的監察審核機構六科廊房給事中有權利對內閣那邊發出來的詔敕進行封駁。

  也就是打回去讓改改或者直接退還。

  要是發出來的詔敕不需要封駁六科廊房給事中就會把它們抄個副本當做邸報素材整理出來送到通政司去對外傳抄。

  邸報傳抄也是有條件的比如地方一把手只能派提塘官抄回和本地有關的內容想看其他地區的內容還得找專門的京師書手借京官們手頭相對完整、相對全面的邸報。

  據說不少地方官都得設立「抄報銀」款項,專門用來完成邸報的抄寫和送還。

  文哥兒經過一處直舍的時候就看到有幾個書手在那運筆如飛地抄邸報。

  邸報一天的字數至少在五千字以上這些書手每天的工作量都蠻大的可不就得寫快點嗎?要是來個寫字慢的人通政司都關門了你都沒抄完來著。

  文哥兒在翰林院見過邸報卻不知道邸報是這樣抄出來的。

  想來也是,並非每天的奏本都有大量刊行的價值,每天做雕版印刷出來不免有點浪費。

  文哥兒好奇地瞅了好幾眼,才按照胥吏的指引找到投遞奏本的地方。

  瞧見眼前多出個小豆丁,負責接收奏本的官員樂道:「小神童怎麼來我們通政司了?是有什麼要緊事要上奏嗎?」

  他們對文哥兒並不陌生,畢竟李東陽他們的奏本都要通過通政司才能遞進內閣,平時絕對不能繞過他們私自進奏。

  仔細算下來,眼前這個五歲小孩兒出現在奏本里的次數竟不算少!

  雖說大多只是提到了一句,可光是那麼一句就是許多人一輩子都沒有的待遇了。

  所以大夥看文哥兒的眼神都像看猴兒似的,只覺又新鮮,又好奇。

  文哥兒聽別人打趣自己,臉上一點都沒不好意思,掏出自己揣進來的奏本問:「我自己想投進奏本的話,也是在您這裡投嗎?」

  他怕民間本和官員本會有不同窗口。

  萬一明朝通政司也有對公窗口和對私窗口呢!

  那官員一聽,還真是要來投進奏本的,頓時笑了起來:「是在我這兒,來吧,把你的奏本給我,我們這邊會一併匯總起來的。」

  文哥兒便把打開奏本把夾帶在裡頭的摘要給對方看,嘴裡說道:「這裡已經寫好了摘要,您可以看看!」

  官員樂道:「你年紀不大,懂得倒還挺多。」

  文哥兒謙虛地說道:「都是老師教得好。」

  這些事確實是李東陽這個老師教給他的沒錯。

  奏本交接完畢,文哥兒一步三回頭地走了,仿佛生怕自己的心血之作沒有被好好對待,看得人樂不可支。

  等文哥兒走遠了,元守直便過來了。

  聽那官員說文哥兒來遞了奏本,他有些納罕,坐下叫人取來給他看看。

  他們要匯總每天從各地、各個衙門遞送過來的奏本、題本等等,做成小冊子送去內閣等閣老們查閱。

  內閣那邊又會按照事情輕重緩急把重要奏本挑出來給皇帝硃批。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