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頁
喉嚨里蜷據的堵塞消散,她出聲,“我等得起的。”
沈宓面上終於又見笑顏,“我信。”
吳清瞳心下豁然開朗,看著屋內扎生的一抹天光,都明媚不少。
沈宓又道:“其實我今日前來,還有一事。”
“世子請說。”
“是有關懷汀。”沈宓說,“他聽聞了京中之事,定然想快馬加鞭趕回來,可如今局勢堪堪穩定,他若回京,必定又是一場風波。”
“你知曉,朝中有關於他的毀謗只增不減,倘若一直置之不理倒也罷,時間過去的久了自然有新人新事引開視線,但朝中局勢暗潮洶湧,他頂著北境三十萬大軍之統領的名頭回來,無異於自投羅網。”
杯酒釋兵權的故事,吳清瞳不是沒有聽過,況且北境暫無戰事,這麼一把可開疆闢土的狂刀現如今落在賀懷汀手裡,只會引起帝王忌憚。
仔細琢磨一番,她父親入獄,她被禁足的時機也十分湊巧,仿佛就是為了引誘賀懷汀回京一般——
“請世子指點。”
沈宓接著道:“眼下朝中局勢,是由陛下、攝政王府、世家在互相制衡,而陛下至今一直沒有太大的動作,也是礙於手中無卒可支,只要北境兵權回京,無論是世家還是攝政王府,他都不會再顧忌。”
吳清瞳自然知曉,“可陛下穩固皇權,難道不是大勢所趨?”
沈宓點了點頭,“若是朝中局勢僅僅只是皇權不穩這一弊端,反而簡單多了,怕只怕有些人狼子野心,根本不想要朝廷安定、皇權穩固,待得到懷汀回京的消息,定然會千方百計去阻攔。”
“那他若按兵不動,繼續守在北境呢?”
沈宓視線靜靜落在她的身上,“原戶部尚書顧楓眠已處私刑,與他同流合污的禮部尚書此時尚且在服牢獄,況且,”他略微頓了頓,目光落到她身上,“京中還有你…”
是啊,當初皇帝賜婚,不就是為了在京中有一條可以拴住他歸心的枷鎖嗎。
這件再尋常不過之事,也只不過是帝王權術的其中一條罷了。
她已別無他法,“那我如今還能做些什麼?”
沈宓說:“寫一封信。”
吳清瞳疑惑,“信?”
“我會親自去路上攔他,不過他與我向來不對付,怕他生出反骨,所以需要你的手信做保。”
吳清瞳聽到他說“不對付”三字,一陣訝異,“怎麼會,他信中曾說,世子與他是為故友,怎麼會…”不對付?
沈宓聞言微愣,藏在衣衫底下、胸膛上的那道早已癒合很久的刀疤忽然泛起刺痛來,疼的他一時回溯到當時情境,將那時不痛不癢的瘋癲淹沒,全身心的只剩下被鋒利刀刃破開胸膛的寒冷。
他倒寧願是他二人類比死敵、從來沒對付過。
也不要今日一句故友。
既然從前恨的那樣乾脆,為何今日又故作姿態呢?
低眸苦笑,他悻悻地捂了把面,“是故交啊……”
最終吳清瞳還是寫了一封手信交給他,信任的姿態讓他袖中沉重,心下複雜,久久難以釋懷。
直到將方英英送回梅苑,調轉馬車回了府,都還只感覺到胸膛里透骨的風雪——
原來天意從來高難問。
從來,高難問。
可他還是想問一問,既然從前已經讓他覺得自己罪無可赦了,為何如今又要讓他得到可憐與寬恕呢?
……
作者有話說:
這裡兩處都很虐。
一是,三綱五常對女子的迫害。
二是沈宓與賀懷汀。
對於沈宓來說,被賀懷汀憎恨厭惡,代表他曾經遭受的那些苦難都是理所應當的。
因為面對賀氏慘案,他是個害得別人家破人亡的壞人,應該受到懲罰。
可現在他知道賀懷汀不會再鞭笞、憎恨、懲罰他,那他遭受的那些苦難就沒有了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他清晰地認知到自己是一個好人,可以被原諒或者早就被原諒的人,一個不該承受那些無頭之債的可憐人。
(我不知道大家能不能get到,但是我是真的流淚貓貓頭了…)
第140章 風雲涌(七)
世間齟齬之事,或是舉世非之而不加沮,或是得人哀嘆惋惜、撫慰規勸,從中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而後淡泊明志,寧靜而致遠。
可身心且要理所當然地撐過去,和如何理所當然地撐過去,這根本是兩回事。
一件過去了數載的事情,就算跟眼前需要憐取的東西相比分毫不值,卻也會因為人性之中天生的敏感而重見天日。
為什麼,我們要把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叫做傷疤,為什麼傷疤十有八九埋在皮肉底下?
因為傷疤二字,從本質上就意味一個歷史遺留的問題,它抹不掉、塗除不乾淨,作為一個封存某個鮮血淋漓的記憶,刻骨銘心留在了血肉軀幹之上,等著當事人或者旁觀者漫不經心的一眼、一言,來重提、來戳破、來撕爛。
它天生就是為了讓人感覺到痛的。
起初是皮肉作痛,表面封存完好了之後,就是內里隱痛,倒還不如皮肉痛的那般酣暢淋漓,它是鏽刀纏著滿身刺,一點一點由淺到深地扎進骨髓里,讓你清晰地知道怎麼疼、在什麼時候疼、到底有多疼。
沈宓面上終於又見笑顏,“我信。”
吳清瞳心下豁然開朗,看著屋內扎生的一抹天光,都明媚不少。
沈宓又道:“其實我今日前來,還有一事。”
“世子請說。”
“是有關懷汀。”沈宓說,“他聽聞了京中之事,定然想快馬加鞭趕回來,可如今局勢堪堪穩定,他若回京,必定又是一場風波。”
“你知曉,朝中有關於他的毀謗只增不減,倘若一直置之不理倒也罷,時間過去的久了自然有新人新事引開視線,但朝中局勢暗潮洶湧,他頂著北境三十萬大軍之統領的名頭回來,無異於自投羅網。”
杯酒釋兵權的故事,吳清瞳不是沒有聽過,況且北境暫無戰事,這麼一把可開疆闢土的狂刀現如今落在賀懷汀手裡,只會引起帝王忌憚。
仔細琢磨一番,她父親入獄,她被禁足的時機也十分湊巧,仿佛就是為了引誘賀懷汀回京一般——
“請世子指點。”
沈宓接著道:“眼下朝中局勢,是由陛下、攝政王府、世家在互相制衡,而陛下至今一直沒有太大的動作,也是礙於手中無卒可支,只要北境兵權回京,無論是世家還是攝政王府,他都不會再顧忌。”
吳清瞳自然知曉,“可陛下穩固皇權,難道不是大勢所趨?”
沈宓點了點頭,“若是朝中局勢僅僅只是皇權不穩這一弊端,反而簡單多了,怕只怕有些人狼子野心,根本不想要朝廷安定、皇權穩固,待得到懷汀回京的消息,定然會千方百計去阻攔。”
“那他若按兵不動,繼續守在北境呢?”
沈宓視線靜靜落在她的身上,“原戶部尚書顧楓眠已處私刑,與他同流合污的禮部尚書此時尚且在服牢獄,況且,”他略微頓了頓,目光落到她身上,“京中還有你…”
是啊,當初皇帝賜婚,不就是為了在京中有一條可以拴住他歸心的枷鎖嗎。
這件再尋常不過之事,也只不過是帝王權術的其中一條罷了。
她已別無他法,“那我如今還能做些什麼?”
沈宓說:“寫一封信。”
吳清瞳疑惑,“信?”
“我會親自去路上攔他,不過他與我向來不對付,怕他生出反骨,所以需要你的手信做保。”
吳清瞳聽到他說“不對付”三字,一陣訝異,“怎麼會,他信中曾說,世子與他是為故友,怎麼會…”不對付?
沈宓聞言微愣,藏在衣衫底下、胸膛上的那道早已癒合很久的刀疤忽然泛起刺痛來,疼的他一時回溯到當時情境,將那時不痛不癢的瘋癲淹沒,全身心的只剩下被鋒利刀刃破開胸膛的寒冷。
他倒寧願是他二人類比死敵、從來沒對付過。
也不要今日一句故友。
既然從前恨的那樣乾脆,為何今日又故作姿態呢?
低眸苦笑,他悻悻地捂了把面,“是故交啊……”
最終吳清瞳還是寫了一封手信交給他,信任的姿態讓他袖中沉重,心下複雜,久久難以釋懷。
直到將方英英送回梅苑,調轉馬車回了府,都還只感覺到胸膛里透骨的風雪——
原來天意從來高難問。
從來,高難問。
可他還是想問一問,既然從前已經讓他覺得自己罪無可赦了,為何如今又要讓他得到可憐與寬恕呢?
……
作者有話說:
這裡兩處都很虐。
一是,三綱五常對女子的迫害。
二是沈宓與賀懷汀。
對於沈宓來說,被賀懷汀憎恨厭惡,代表他曾經遭受的那些苦難都是理所應當的。
因為面對賀氏慘案,他是個害得別人家破人亡的壞人,應該受到懲罰。
可現在他知道賀懷汀不會再鞭笞、憎恨、懲罰他,那他遭受的那些苦難就沒有了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他清晰地認知到自己是一個好人,可以被原諒或者早就被原諒的人,一個不該承受那些無頭之債的可憐人。
(我不知道大家能不能get到,但是我是真的流淚貓貓頭了…)
第140章 風雲涌(七)
世間齟齬之事,或是舉世非之而不加沮,或是得人哀嘆惋惜、撫慰規勸,從中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而後淡泊明志,寧靜而致遠。
可身心且要理所當然地撐過去,和如何理所當然地撐過去,這根本是兩回事。
一件過去了數載的事情,就算跟眼前需要憐取的東西相比分毫不值,卻也會因為人性之中天生的敏感而重見天日。
為什麼,我們要把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叫做傷疤,為什麼傷疤十有八九埋在皮肉底下?
因為傷疤二字,從本質上就意味一個歷史遺留的問題,它抹不掉、塗除不乾淨,作為一個封存某個鮮血淋漓的記憶,刻骨銘心留在了血肉軀幹之上,等著當事人或者旁觀者漫不經心的一眼、一言,來重提、來戳破、來撕爛。
它天生就是為了讓人感覺到痛的。
起初是皮肉作痛,表面封存完好了之後,就是內里隱痛,倒還不如皮肉痛的那般酣暢淋漓,它是鏽刀纏著滿身刺,一點一點由淺到深地扎進骨髓里,讓你清晰地知道怎麼疼、在什麼時候疼、到底有多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