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頁
以前,博物館商店裡賣的圖書都是一些更為學術、或者說是更為沉重的書刊。像是精裝重磅裝幀的刺繡圖樣合集,出土文物的相冊,以及地圖冊、地方志等等。現如今,這兩地書店中售賣的品類,卻換成了更加親切可人的內容。
譬如說,《何英浩傳》,上掛著大夏開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書腰;又譬如說,《歷代火器圖鑑》,將博物館裡掛著的展品,用逗趣的方式書寫出來的漫畫百科。
雖然仍是關注人文歷史內容的圖書,但相較於從前動輒「盡覽」、「概述」、「合集」的宏大敘事,新的書目更加關注歷史的切片中,某件滿載故事的器物,某種別具意義的風俗,或者一個一個具體的人。
新的書目,銷量大好。離開展廳的遊客心緒澎湃,正好捎帶幾本著眼於微處、卻能給予人無限遐想的小書離開。輕便的開本方便旅途攜帶,冷知識有趣,可以充盈心靈。
他們的新店面,從裝修到散盡甲醛,前後蹉跎了五個月。醫院店正式重開的時候,已是次年初夏時節。而這段時間,許多細小的變化悄然發生。雜誌書刊無聲地入駐到人們生活、工作的空間裡,隨時可以被翻閱,隨時可以以親切的價格被買下。
月滿書屋這個名字,也成為了圖書經營與出版業內,新興起的創意經銷商,被當做有趣的研究對象,反覆調研討論。
然而,在更大範圍、更廣義的商場之上,月滿書屋仍只是一個在本地小有名氣的獨立書店。在距離它新店面一條街的地方,千帙閣兩千平米店鋪的熒熒燈光閃爍依然。新年過後,到店的客流量有所減少,卻也逐漸穩定在一個相當可觀的量級上。
有商業分析人士稱,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圖書銷售打法。一種無限上升,一種則放下身價,輕鬆往下。前者試圖海納百川,以文化之名包裝萬物,後者大道至簡,以書本供應與價格優勢進攻。
書店在這個時代如何能存續下去,仍是個老大難的問題。人們拭目以待,想看這兩種運營方式,哪一邊才是未來。
沈珏沒有想太多,也顧不上去關注千帙閣在做什麼。自從增加線下業務以後,他們忙得喘不上氣,每一分鐘都恨不得掰成兩個六十秒來使。
新的商業模式,需要新人的加入。如今的月滿書屋,也是一間擁有十來個員工,體量小小的公司了。
兩百萬的頭筆款項,在沈珏構想的新型商業模式運轉起來以後,很快運作出新的血液。到夏天的時候,月滿書屋各條業務線併合起來,已能實現40%至50%不等的盈利比例。單店利潤不算太高,在兩萬元左右;但架不住他們合作的出口多,琳琅滿目總計一筆,月盈餘已能做到三十萬上下。
這對一個十幾人的小公司來說,已是很不錯的戰績。而對於好好吃飯投入的兩百萬來說,以月滿書屋的收入,六個月就能收回第一期投資款,這當然是一個成功的決策。
遺憾的是,沈珏一直沒能找到機會,和他們的金主林老闆見個面。可能是太忙了,也可能是對方暫時覺得還沒必要和他們這個小書屋對話……與他們的財務人員試探了幾次口風後,沈珏不再堅持。
他心裡打算的是,等到什麼月滿書屋真正能夠獨擋一面,不懼風雨,再感謝這位貴人不遲。
時光流轉,又一年秋至冬來。這天沈珏起來,準備去租來的小倉庫溜一圈,看看貨架上的情況。上一回去的時候,他往裡頭放的一批錯版繪本和破損小說已被吞掉。說不定今天再去看看,裡頭就又會出現新的有趣東西。
他在桌前吃早餐,沈恆慣例打開早間新聞。電視台里,女主持人字正腔圓地說著:「今年,我國人均閱讀量較去年有所上升,從4.76本上升到4.98本。但今年全年,關門、註銷的書店達到1536家,是過去幾年之最……」
沈珏把勺子放回粥碗裡,跟著沈恆一起看向屏幕。電視畫面上出現了一副他很熟悉的場景。暖黃色、氛圍感滿滿的燈光,波浪一樣,綿延不絕的異形原木書架。與往日人來人往的熙攘不同,這氣派的「閱讀空間」,如今是從玻璃門外拍進去的,因此蒙上了一層約約綽綽、寂寥非常的白影。
女主持人的聲音還在繼續:「……這其中,以連鎖書店『千帙閣』的變故,發生得最為突然。昨天就有千帙閣的員工反映,前往書店上班時,發現店門緊鎖,管理人員全部失聯。有顧客想退在書店購買的會員服務,退款也遭到拒絕……」
鏡頭移動,拍到玻璃門上掛著的一把U型大紅鎖。又有許多神情焦躁的市民入鏡,圍在書店門口,與裡頭精緻高雅的布置面面相覷,望洋興嘆,氣憤得不行。
「……本台將持續跟蹤,如有相關訊息,可發送後台簡訊至我們的公眾號……」
沈恆適時地按下遙控器,將電視機關掉。
他哼了一聲:「歪門邪道。」
沈珏埋頭吃飯。他在想要不要聯繫那個歪門邪道的始作俑者,問問情況。
千帙閣僅是金城房產下屬的一個投資對象,與金城集團的關係沒那麼大。與金錫鋮聊一聊千帙閣的經營狀況,甚至是向他介紹月滿書屋的經營思路,沈珏並不排斥。
現在,他們的立場逆轉了。
作者有話說:
今晚6點還是會更新的~
第140章 玦滿月盈望書香(13)
譬如說,《何英浩傳》,上掛著大夏開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書腰;又譬如說,《歷代火器圖鑑》,將博物館裡掛著的展品,用逗趣的方式書寫出來的漫畫百科。
雖然仍是關注人文歷史內容的圖書,但相較於從前動輒「盡覽」、「概述」、「合集」的宏大敘事,新的書目更加關注歷史的切片中,某件滿載故事的器物,某種別具意義的風俗,或者一個一個具體的人。
新的書目,銷量大好。離開展廳的遊客心緒澎湃,正好捎帶幾本著眼於微處、卻能給予人無限遐想的小書離開。輕便的開本方便旅途攜帶,冷知識有趣,可以充盈心靈。
他們的新店面,從裝修到散盡甲醛,前後蹉跎了五個月。醫院店正式重開的時候,已是次年初夏時節。而這段時間,許多細小的變化悄然發生。雜誌書刊無聲地入駐到人們生活、工作的空間裡,隨時可以被翻閱,隨時可以以親切的價格被買下。
月滿書屋這個名字,也成為了圖書經營與出版業內,新興起的創意經銷商,被當做有趣的研究對象,反覆調研討論。
然而,在更大範圍、更廣義的商場之上,月滿書屋仍只是一個在本地小有名氣的獨立書店。在距離它新店面一條街的地方,千帙閣兩千平米店鋪的熒熒燈光閃爍依然。新年過後,到店的客流量有所減少,卻也逐漸穩定在一個相當可觀的量級上。
有商業分析人士稱,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圖書銷售打法。一種無限上升,一種則放下身價,輕鬆往下。前者試圖海納百川,以文化之名包裝萬物,後者大道至簡,以書本供應與價格優勢進攻。
書店在這個時代如何能存續下去,仍是個老大難的問題。人們拭目以待,想看這兩種運營方式,哪一邊才是未來。
沈珏沒有想太多,也顧不上去關注千帙閣在做什麼。自從增加線下業務以後,他們忙得喘不上氣,每一分鐘都恨不得掰成兩個六十秒來使。
新的商業模式,需要新人的加入。如今的月滿書屋,也是一間擁有十來個員工,體量小小的公司了。
兩百萬的頭筆款項,在沈珏構想的新型商業模式運轉起來以後,很快運作出新的血液。到夏天的時候,月滿書屋各條業務線併合起來,已能實現40%至50%不等的盈利比例。單店利潤不算太高,在兩萬元左右;但架不住他們合作的出口多,琳琅滿目總計一筆,月盈餘已能做到三十萬上下。
這對一個十幾人的小公司來說,已是很不錯的戰績。而對於好好吃飯投入的兩百萬來說,以月滿書屋的收入,六個月就能收回第一期投資款,這當然是一個成功的決策。
遺憾的是,沈珏一直沒能找到機會,和他們的金主林老闆見個面。可能是太忙了,也可能是對方暫時覺得還沒必要和他們這個小書屋對話……與他們的財務人員試探了幾次口風後,沈珏不再堅持。
他心裡打算的是,等到什麼月滿書屋真正能夠獨擋一面,不懼風雨,再感謝這位貴人不遲。
時光流轉,又一年秋至冬來。這天沈珏起來,準備去租來的小倉庫溜一圈,看看貨架上的情況。上一回去的時候,他往裡頭放的一批錯版繪本和破損小說已被吞掉。說不定今天再去看看,裡頭就又會出現新的有趣東西。
他在桌前吃早餐,沈恆慣例打開早間新聞。電視台里,女主持人字正腔圓地說著:「今年,我國人均閱讀量較去年有所上升,從4.76本上升到4.98本。但今年全年,關門、註銷的書店達到1536家,是過去幾年之最……」
沈珏把勺子放回粥碗裡,跟著沈恆一起看向屏幕。電視畫面上出現了一副他很熟悉的場景。暖黃色、氛圍感滿滿的燈光,波浪一樣,綿延不絕的異形原木書架。與往日人來人往的熙攘不同,這氣派的「閱讀空間」,如今是從玻璃門外拍進去的,因此蒙上了一層約約綽綽、寂寥非常的白影。
女主持人的聲音還在繼續:「……這其中,以連鎖書店『千帙閣』的變故,發生得最為突然。昨天就有千帙閣的員工反映,前往書店上班時,發現店門緊鎖,管理人員全部失聯。有顧客想退在書店購買的會員服務,退款也遭到拒絕……」
鏡頭移動,拍到玻璃門上掛著的一把U型大紅鎖。又有許多神情焦躁的市民入鏡,圍在書店門口,與裡頭精緻高雅的布置面面相覷,望洋興嘆,氣憤得不行。
「……本台將持續跟蹤,如有相關訊息,可發送後台簡訊至我們的公眾號……」
沈恆適時地按下遙控器,將電視機關掉。
他哼了一聲:「歪門邪道。」
沈珏埋頭吃飯。他在想要不要聯繫那個歪門邪道的始作俑者,問問情況。
千帙閣僅是金城房產下屬的一個投資對象,與金城集團的關係沒那麼大。與金錫鋮聊一聊千帙閣的經營狀況,甚至是向他介紹月滿書屋的經營思路,沈珏並不排斥。
現在,他們的立場逆轉了。
作者有話說:
今晚6點還是會更新的~
第140章 玦滿月盈望書香(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