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鴛鴦微紅了臉:「他自然是胡先生,你也知道的,我如今已是和他結為夫妻,互相扶持了。因他說有一樣好東西要送你夫婦,惟恐你心志不堅,反教好事變壞事,故而囑咐著我,等到見了你要試上一試,想不到事有湊巧,偏在這維揚地面見著了。」

  又道:「不過,也正是同你說了這番話,我才知怪道你能有這般好運。人皆想著貪慕權貴,偏你是個不貪的,更從來不曾為了這個害人,人皆想著力爭上遊,恨不得逼著教夫婿覓那封侯之事,偏你是個不慕的。人生在世,這點知進退,是最為難得的。」

  此時此刻,胡長憂也和穆平在前廳敘茶。兩人正說話間,那智通寺的侍者過來奉茶,卻是一個道士。胡長憂便問道:「這分明是和尚的清修之所,如何你竟過來了?」

  穆平笑著同他解釋,原來這智通寺的老主持又聾又啞,偏生京城之中的天齊廟浮生道長最善結交權貴,引得京城許多貴婦喜愛,香火逐漸鼎盛起來,從前的住持王道士再無立錐之地,索性南下,寄住在這智通寺中。故而穆家這些日子在寺中起居,都是王道士在那裡接洽應對。

  胡長憂聽了這話,不免感嘆一陣子,待王道士出去,方嘆道:「我看見智通寺門口那副對聯:『身後有餘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料想這裡頭必有高人,再想不到住持竟然又聾又啞。只是雖是如此,單憑這對聯,也該進來賞玩一番。須知這點子知進退是最難的。你因知進退,早早獻了錢財離了京城,免受帝王猜忌,方能如此如意順遂;賈家寶二爺因知進退,放著翰林院裡的官職不做,攜了他夫人歸隱,賈家方能避過君子之澤五世而斬的劫數。便是我,若不是當日見明王不聽勸諫,倒行逆施,一次戰敗之後預先知機辭別離開,只怕早被一鍋燴了,又豈能同我家娘子這般遊山玩水,逍遙自在?」

  又悄聲說道:「世人說甚麼恆王寶藏,其實不過是當年鄭和下西洋時候寶船的圖紙。這邊百錢之物,那邊可賣萬錢,故而可謂寶藏。如今見你夫婦這般知進退,可見是可靠之人,又有如此財力,我才放心將這圖紙與你,不然的話,便是好事變壞事了。只有一事相求,若果真要出海時,不若攜了我和娘子同去,如何?」

  ……

  三年後。朝廷再次徵召穆平入京。誰知錦衣府往金陵穆府細細一問才知,早已是人去屋空了。只得一個又聾又啞的老和尚同幾個小沙彌在那裡看家,自言原是維揚地界智通寺中的,因智通寺香火寥落,穆平夫婦許了重金,說要借了智通寺的房子在那裡監造大船,便自願住在他金陵宅中修行。

  錦衣府氣急敗壞之下,又在維揚地帶打聽,眾人皆說某年某日見穆家人攜了足足百餘人,十幾艘巨型船隻出海,一路往南洋而去。又說那年維揚一帶的水軍提督曾為此事上過奏章,不巧那年維揚發了水災,許多奏摺都半路失落了,故而未曾送到京城。因穆老爺有朝廷御賜的金牌護身,哪個敢攔他,便眼睜睜看著他帶著人和許多貨離去了。(全文完)

  作者有話要說:

  我小時候學習近代史,經常痛心於近代的閉關鎖國。遙想當年鄭和下西洋時,猶在大航海時代前面。要是那以後我們仍然積極同外國交流科技,怎麼會在鴉片戰爭中慘敗?所以在本文的最後留一個尾巴,希望晴雯她們能在過上逍遙自在的好日子的同時,不自知地做一點什麼。就像蝴蝶扇動翅膀一樣,帶來一點風,一點雲,一點變化。

  另:本文已完結。多謝大家一路的陪伴。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