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頁
「抱歉。」打量了一會兒,安橋還是搖搖頭,充滿歉意的說,「我沒有想起來。」
「那這樣呢?」林宣雲把整齊梳理的頭髮隨意撥動,落在光潔的額頭上。
很可惜,還是沒有起到什麼作用。
「……好吧,這樣太幼稚了。」
林宣雲放棄了,他搖搖頭自己都笑了,「其實也不是不能理解,我回來後第1次看見你的時候,也沒有認出你來,我們兩個變化都太大了。」
「時間也隔得有點久,想不起來很正常。那這樣吧,我再說一些過去的事,你看看還能不能記起一點。」
他說,「我是你隔壁的法律學院的學生,長你一級,我們的學校離的很近,相隔不到三條街,所以兩個學校經常有人來往,互通有無。」
隨著他的講述,安橋的腦中浮現出大學的樣子。
還有大學街邊的景致,路上的小攤販,紅綠燈,還有越過幾條街就到的另一所大學。
「學校有很多畫室、照相館、還有一條匯聚各色的小吃街……」
安橋大學的時候,有一段混的很慘的時期。
那是自她選擇這所大學後,接到第1部 戲前,和父母產生了自出生以來最大的爭吵——關於大學選擇。
她很聰明,未來的路也同樣清晰,被父母規劃周全,是一條開闊的坦途,只要順著往下走就能到達終點。
安橋從前對這種安排沒有意見,但是到了最後,臨頭了,卻終於發現自己好像在那個世界上仍有其它的路。
她沒選原本計劃好的路線,而是私自踏上了一條未知陌生的路,由此和父母爆發爭吵。就算後來通知書發下來,父母仍然難以理解,甚至想要她退學復讀重選學校。
安橋堅持了自己的選擇,然後就和家裡鬧翻了,最坎坷的時候甚至被斷了生活費。所以很早就開始簡直打工。她做過模特、做過家教,和同學一起走遍了附近的每一條街,把學校附近都摸透了。
各種細節,至今回憶起來,仿佛猶在眼前。
安橋說:「想起一點了。」還順帶想起了一點當時的事。
林宣雲欣然一笑,結束了這段,又重新提示:「其實我們不算是校友,高中也沒關係。但我和你家有一點沾親帶故的關係,你母親和我姑媽是好朋友,我們第一次見面是在你家,在你高中畢業前的那個暑假。」
他自小成績優異,天賦異稟,是別人家的孩子。考上了法律學院後,也一直是個驕子,被仰望的存在。
有時候就會被拿來比較,或者作為榜樣分享經驗,但是那一天比較特別,他被姑媽託付了一項勸說的工作——負責為年輕學妹分享經驗,讓那位成績優異的學妹,打消原本不切實際的念頭。
林宣雲永遠忘不了初見安橋的那天。
客廳里所有人都坐著,面容嚴肅,三堂會審。父母、老師輪番勸說。就如他這種陌生人也被拉來了,作為勸說的一員。
這個面容清麗,看似嬌弱的女生抱著一本書。只一眼,他就知道為什麼這個學妹要選京城戲劇學院了,她確實有這種資本。
就算面對這種壓力,她仍然沉靜,「我想看看其他路上的風景。」
林宣雲的人生同樣是計劃好了的,他走在這一條正確的道路上,並不覺得需要更改,也同樣不曾產生遺憾。
林宣雲這位勸說員的職責做得很不到位。開始在眾目睽睽之下他還會分享經驗,然後按自己原本的想法試圖將誤入歧途的學妹帶回正道,然後聽完她的想法後,居然覺得非常有道理,當場倒戈。
反而和安橋一起勸說起她的父母,一起被橫眉冷懟了半天。
回憶到最後,林宣雲的臉上帶上微許真誠笑意,「勸說失敗了。不過之後的半年我們偶爾見面。」因為安橋和父母鬧翻了,他們不願意主動聯繫她,所以有什麼事都轉告給別人,林宣雲偶爾會受到這項囑託。
然後也想看看這位堅定的學妹,欣然接受。
當初好像確實是有這件事,但安橋有些想不起來了,她被狂轟濫炸過太多次,見的人太多了,支持和反對的人都很多。
現在,她有種頭皮發麻的感覺,像電流在身體竄過。
因為最恐怖的情況,出現了!
安禮思這個烏鴉嘴!
他們上了飛機,又下飛機,斷斷續續地在路上聊天,聊a市的空氣,聊大學裡面那棵百年歷史的榕樹。
林宣雲問:「門口賣烤冷麵的那個戴眼鏡阿姨還在嗎?」
安橋就回答:「還在,因為做得太好吃,還越做越大,開了個小店,同時兼賣其他食物。」
林宣雲又問某某店鋪還在嗎,安橋就回答說不在了,因為生意太差倒閉走人了。
一路上林林總總,聊天聊地,就是避開了關鍵性問題。
而林宣雲似乎也意識到了什麼,十分體貼,沒有主動詢問。
反而配合著安橋岔開話題,聊些有的沒的增進彼此的熟悉了。他甚至連安橋的父母都沒提起,避開了所有可能的雷點。
但就是因為這種體貼,反而讓被體貼的另一個人感知到——他什麼也知道,不說只是因為不想說。
只是暫時不說,暫時沒必要說,故而隱忍不發。
兩個人出了機場,安橋叫到車還沒到,林宣雲便問,「要不要我送你一程?」
「那這樣呢?」林宣雲把整齊梳理的頭髮隨意撥動,落在光潔的額頭上。
很可惜,還是沒有起到什麼作用。
「……好吧,這樣太幼稚了。」
林宣雲放棄了,他搖搖頭自己都笑了,「其實也不是不能理解,我回來後第1次看見你的時候,也沒有認出你來,我們兩個變化都太大了。」
「時間也隔得有點久,想不起來很正常。那這樣吧,我再說一些過去的事,你看看還能不能記起一點。」
他說,「我是你隔壁的法律學院的學生,長你一級,我們的學校離的很近,相隔不到三條街,所以兩個學校經常有人來往,互通有無。」
隨著他的講述,安橋的腦中浮現出大學的樣子。
還有大學街邊的景致,路上的小攤販,紅綠燈,還有越過幾條街就到的另一所大學。
「學校有很多畫室、照相館、還有一條匯聚各色的小吃街……」
安橋大學的時候,有一段混的很慘的時期。
那是自她選擇這所大學後,接到第1部 戲前,和父母產生了自出生以來最大的爭吵——關於大學選擇。
她很聰明,未來的路也同樣清晰,被父母規劃周全,是一條開闊的坦途,只要順著往下走就能到達終點。
安橋從前對這種安排沒有意見,但是到了最後,臨頭了,卻終於發現自己好像在那個世界上仍有其它的路。
她沒選原本計劃好的路線,而是私自踏上了一條未知陌生的路,由此和父母爆發爭吵。就算後來通知書發下來,父母仍然難以理解,甚至想要她退學復讀重選學校。
安橋堅持了自己的選擇,然後就和家裡鬧翻了,最坎坷的時候甚至被斷了生活費。所以很早就開始簡直打工。她做過模特、做過家教,和同學一起走遍了附近的每一條街,把學校附近都摸透了。
各種細節,至今回憶起來,仿佛猶在眼前。
安橋說:「想起一點了。」還順帶想起了一點當時的事。
林宣雲欣然一笑,結束了這段,又重新提示:「其實我們不算是校友,高中也沒關係。但我和你家有一點沾親帶故的關係,你母親和我姑媽是好朋友,我們第一次見面是在你家,在你高中畢業前的那個暑假。」
他自小成績優異,天賦異稟,是別人家的孩子。考上了法律學院後,也一直是個驕子,被仰望的存在。
有時候就會被拿來比較,或者作為榜樣分享經驗,但是那一天比較特別,他被姑媽託付了一項勸說的工作——負責為年輕學妹分享經驗,讓那位成績優異的學妹,打消原本不切實際的念頭。
林宣雲永遠忘不了初見安橋的那天。
客廳里所有人都坐著,面容嚴肅,三堂會審。父母、老師輪番勸說。就如他這種陌生人也被拉來了,作為勸說的一員。
這個面容清麗,看似嬌弱的女生抱著一本書。只一眼,他就知道為什麼這個學妹要選京城戲劇學院了,她確實有這種資本。
就算面對這種壓力,她仍然沉靜,「我想看看其他路上的風景。」
林宣雲的人生同樣是計劃好了的,他走在這一條正確的道路上,並不覺得需要更改,也同樣不曾產生遺憾。
林宣雲這位勸說員的職責做得很不到位。開始在眾目睽睽之下他還會分享經驗,然後按自己原本的想法試圖將誤入歧途的學妹帶回正道,然後聽完她的想法後,居然覺得非常有道理,當場倒戈。
反而和安橋一起勸說起她的父母,一起被橫眉冷懟了半天。
回憶到最後,林宣雲的臉上帶上微許真誠笑意,「勸說失敗了。不過之後的半年我們偶爾見面。」因為安橋和父母鬧翻了,他們不願意主動聯繫她,所以有什麼事都轉告給別人,林宣雲偶爾會受到這項囑託。
然後也想看看這位堅定的學妹,欣然接受。
當初好像確實是有這件事,但安橋有些想不起來了,她被狂轟濫炸過太多次,見的人太多了,支持和反對的人都很多。
現在,她有種頭皮發麻的感覺,像電流在身體竄過。
因為最恐怖的情況,出現了!
安禮思這個烏鴉嘴!
他們上了飛機,又下飛機,斷斷續續地在路上聊天,聊a市的空氣,聊大學裡面那棵百年歷史的榕樹。
林宣雲問:「門口賣烤冷麵的那個戴眼鏡阿姨還在嗎?」
安橋就回答:「還在,因為做得太好吃,還越做越大,開了個小店,同時兼賣其他食物。」
林宣雲又問某某店鋪還在嗎,安橋就回答說不在了,因為生意太差倒閉走人了。
一路上林林總總,聊天聊地,就是避開了關鍵性問題。
而林宣雲似乎也意識到了什麼,十分體貼,沒有主動詢問。
反而配合著安橋岔開話題,聊些有的沒的增進彼此的熟悉了。他甚至連安橋的父母都沒提起,避開了所有可能的雷點。
但就是因為這種體貼,反而讓被體貼的另一個人感知到——他什麼也知道,不說只是因為不想說。
只是暫時不說,暫時沒必要說,故而隱忍不發。
兩個人出了機場,安橋叫到車還沒到,林宣雲便問,「要不要我送你一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