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頁
火勢隨著知玄長老的聲音高低變化而變化。聲音低時,噴出的是藍汪汪的文火;聲音高時,噴出的是熊熊烈火,其勢猖狂而無法阻擋,欲把一切燒掉毀滅。
終於知玄長老停住誦讀,烈火驟然熄滅。李商隱「咚」的一聲,歪倒地上,人事不省。
知玄長老不慌不忙,伸出左手按住他的「人中」穴,用右手揉他的心口,然後掏出一瓶聖水,往他眼睛上滴了幾滴。那聖水在眼角凝聚一會兒,慢慢地滲進眼裡。待聖水全部滲入,長老又滴了幾滴,如是者數次。
李商隱突然「哇」地大叫一聲,吐出一口黑色鮮血,睜開眼睛,看見玄知長老竟坐在身邊,驚詫地問道:
「長老,您怎麼來的?」
「不要多話,施主需要靜養。」
「長老,我這眼睛能看見東西了!」
「阿彌陀佛!佛祖恩典,施主不該雙目失明。」
「佛祖救了小人,為報佛祖大恩大德,小人願意削髮為僧,做長老弟子。」
「削髮之事切勿輕談,凡塵孽根未斷,何言此事!老衲改日再來看望施主。」
玄知長老飄然而去。
李商隱悵惘良久。佛祖救了自己,使自己重見光明,自己的命是佛祖所賜,自己應追隨佛祖而去才是!為什麼長老拒我於門外?為什麼不讓我如願以償?
眼睛得以重見光明,身體卻依然衰弱不堪。李商隱不願臥床養息,喜歡拄著拐杖,慢慢重遊舊地,追憶往昔。
深秋,李商隱獨自漫遊曲江池,池上荷花一片凋零殘敗,仿佛自己的心,也被撕成碎片。春日,當荷葉發芽生長時,悼亡傷時之恨就已生長;秋天,當荷葉枯萎時,那恨也變得深沉凝重了!他惆悵地站在江岸上,望著嘩嘩流水,深知這輩子只要活著,那情那恨便綿綿長在,張口吟詠道:
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長在,悵望江頭江水聲。
一個金秋傍晚,李商隱心緒不佳,駕車獨自到長安東南郊外的樂遊原一游。
古原地勢高,四周開闊,可以俯視沐浴在夕陽金色餘輝中壯偉的長安城闋,和秀麗的山川田野,景象異常迷人。
但是,李商隱卻想到這美麗景色即將消逝,而被無情無盡的暗夜所籠罩,何其悲慘啊!王朝沒落之感,國家淪亡之痛,身世遲暮之悲,油然從這幅夕照美景中升騰起來,瀰漫整個世界!他哀痛地吟道: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李商隱原本懷著「意不適」,登上古原想排遣愁緒,可是看見夕陽「近黃昏」,使「意不適」更加沉重。愁緒是無法排解的,因為江山衰敗、淪喪,身世遲暮是無法挽回的。
第二十章 遊魂歸故里
一
唐宣宗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柳仲郢被罷諸道鹽鐵轉運使,改任以兵部侍郎充諸道鹽鐵使。身體大有好轉,被起用為鹽鐵推官。
中、晚唐朝廷開支浩大,鹽鐵是朝廷浩大開支的重要來源,所以常常派遣精明能幹的官員充任。鹽鐵中心一在東南的揚州,一在四川的益州(成都)。柳仲郢鹽鐵使治所設在揚州。
正月,李商隱冒著春寒離京去揚州,路經東都洛陽,想起亡妻曾居住過的崇讓坊王家老宅,決定勾留幾日。
來到王家老宅,見大門牢牢上著鐵鎖,重重關閉,地上長滿厚厚的青苔已經枯乾,很久沒人居住,成了一座廢宅。回想起昔日回到崇讓坊大宅,可愛的妻子笑容可掬,早就站在門口迎接,那是多麼幸福和歡樂啊!
李商隱從一處倒塌的牆口,進了大庭院,迴廊樓閣,冷落荒寂,顯得格外深迥。沒有妻子陪伴,他只好在這裡獨自徘徊。
夜幕降臨,皓月忽然生暈,整個宅院變得朦朦朧朧,似有無限哀愁。寒風從牆的豁口吹了進來,露寒風冷,崇讓宅里的花,是不會開放的。
寒夜,變得越發深沉。李商隱想起妻子臨終前那無力求救的模樣……雖然已經看出不祥之兆,但是自己無法去拯救她!自己窮愁潦倒,生計艱辛,寄人籬下,從未使她眉舒目展地過好日子!
他痛恨自己!被深深的內疚折磨著。
走進內室,來到和妻子曾經同床共枕的臥房。
錦簾依舊垂著,床上被褥枕頭還在,只是在窗上掛著一張絲網。這是防備雀飛入屋內所設。那些星散的舅兄和諸姨,臨走時還能想到這些,真難為他們了。這個大家世族,就這樣衰落下去,多麼令人悲哀!
李商隱倒在床上,輾轉反側,不能入睡。
茫茫月光,照進房裡,錦簾似旌旗,輕輕飄動。突然,有隻老鼠從窗上的絲網鑽了進來,弄出響動,好像妻子走了進來。
李商隱猛地坐起,側耳傾聽,驚詫不已。這時,他恍惚間,聞到了妻子身上的余香,聽見妻子唱起《起夜來》的哀歌。這是一首動人的樂府曲調,詞的意思是妻子思念遠方的丈夫。
李商隱點起燈,四處尋找,依舊是孤燈陪伴著自己。他痛苦地坐到几案前,想排遣綿綿愁思,於是吟詠道:
密鎖重關掩綠苔,廊深閣迥此徘徊。
先知風起月含暈,尚自露寒花未開。
蝙拂簾旌終輾轉,鼠翻窗網小驚猜。
背燈獨共余香語,不覺猶歌《起夜來》。
終於知玄長老停住誦讀,烈火驟然熄滅。李商隱「咚」的一聲,歪倒地上,人事不省。
知玄長老不慌不忙,伸出左手按住他的「人中」穴,用右手揉他的心口,然後掏出一瓶聖水,往他眼睛上滴了幾滴。那聖水在眼角凝聚一會兒,慢慢地滲進眼裡。待聖水全部滲入,長老又滴了幾滴,如是者數次。
李商隱突然「哇」地大叫一聲,吐出一口黑色鮮血,睜開眼睛,看見玄知長老竟坐在身邊,驚詫地問道:
「長老,您怎麼來的?」
「不要多話,施主需要靜養。」
「長老,我這眼睛能看見東西了!」
「阿彌陀佛!佛祖恩典,施主不該雙目失明。」
「佛祖救了小人,為報佛祖大恩大德,小人願意削髮為僧,做長老弟子。」
「削髮之事切勿輕談,凡塵孽根未斷,何言此事!老衲改日再來看望施主。」
玄知長老飄然而去。
李商隱悵惘良久。佛祖救了自己,使自己重見光明,自己的命是佛祖所賜,自己應追隨佛祖而去才是!為什麼長老拒我於門外?為什麼不讓我如願以償?
眼睛得以重見光明,身體卻依然衰弱不堪。李商隱不願臥床養息,喜歡拄著拐杖,慢慢重遊舊地,追憶往昔。
深秋,李商隱獨自漫遊曲江池,池上荷花一片凋零殘敗,仿佛自己的心,也被撕成碎片。春日,當荷葉發芽生長時,悼亡傷時之恨就已生長;秋天,當荷葉枯萎時,那恨也變得深沉凝重了!他惆悵地站在江岸上,望著嘩嘩流水,深知這輩子只要活著,那情那恨便綿綿長在,張口吟詠道:
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長在,悵望江頭江水聲。
一個金秋傍晚,李商隱心緒不佳,駕車獨自到長安東南郊外的樂遊原一游。
古原地勢高,四周開闊,可以俯視沐浴在夕陽金色餘輝中壯偉的長安城闋,和秀麗的山川田野,景象異常迷人。
但是,李商隱卻想到這美麗景色即將消逝,而被無情無盡的暗夜所籠罩,何其悲慘啊!王朝沒落之感,國家淪亡之痛,身世遲暮之悲,油然從這幅夕照美景中升騰起來,瀰漫整個世界!他哀痛地吟道: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李商隱原本懷著「意不適」,登上古原想排遣愁緒,可是看見夕陽「近黃昏」,使「意不適」更加沉重。愁緒是無法排解的,因為江山衰敗、淪喪,身世遲暮是無法挽回的。
第二十章 遊魂歸故里
一
唐宣宗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柳仲郢被罷諸道鹽鐵轉運使,改任以兵部侍郎充諸道鹽鐵使。身體大有好轉,被起用為鹽鐵推官。
中、晚唐朝廷開支浩大,鹽鐵是朝廷浩大開支的重要來源,所以常常派遣精明能幹的官員充任。鹽鐵中心一在東南的揚州,一在四川的益州(成都)。柳仲郢鹽鐵使治所設在揚州。
正月,李商隱冒著春寒離京去揚州,路經東都洛陽,想起亡妻曾居住過的崇讓坊王家老宅,決定勾留幾日。
來到王家老宅,見大門牢牢上著鐵鎖,重重關閉,地上長滿厚厚的青苔已經枯乾,很久沒人居住,成了一座廢宅。回想起昔日回到崇讓坊大宅,可愛的妻子笑容可掬,早就站在門口迎接,那是多麼幸福和歡樂啊!
李商隱從一處倒塌的牆口,進了大庭院,迴廊樓閣,冷落荒寂,顯得格外深迥。沒有妻子陪伴,他只好在這裡獨自徘徊。
夜幕降臨,皓月忽然生暈,整個宅院變得朦朦朧朧,似有無限哀愁。寒風從牆的豁口吹了進來,露寒風冷,崇讓宅里的花,是不會開放的。
寒夜,變得越發深沉。李商隱想起妻子臨終前那無力求救的模樣……雖然已經看出不祥之兆,但是自己無法去拯救她!自己窮愁潦倒,生計艱辛,寄人籬下,從未使她眉舒目展地過好日子!
他痛恨自己!被深深的內疚折磨著。
走進內室,來到和妻子曾經同床共枕的臥房。
錦簾依舊垂著,床上被褥枕頭還在,只是在窗上掛著一張絲網。這是防備雀飛入屋內所設。那些星散的舅兄和諸姨,臨走時還能想到這些,真難為他們了。這個大家世族,就這樣衰落下去,多麼令人悲哀!
李商隱倒在床上,輾轉反側,不能入睡。
茫茫月光,照進房裡,錦簾似旌旗,輕輕飄動。突然,有隻老鼠從窗上的絲網鑽了進來,弄出響動,好像妻子走了進來。
李商隱猛地坐起,側耳傾聽,驚詫不已。這時,他恍惚間,聞到了妻子身上的余香,聽見妻子唱起《起夜來》的哀歌。這是一首動人的樂府曲調,詞的意思是妻子思念遠方的丈夫。
李商隱點起燈,四處尋找,依舊是孤燈陪伴著自己。他痛苦地坐到几案前,想排遣綿綿愁思,於是吟詠道:
密鎖重關掩綠苔,廊深閣迥此徘徊。
先知風起月含暈,尚自露寒花未開。
蝙拂簾旌終輾轉,鼠翻窗網小驚猜。
背燈獨共余香語,不覺猶歌《起夜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