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為什麼洛陽僧院只種白色和淡黃兩種牡丹呢?

  過去在長安恩師令狐家,看見院中有一叢紫紅色牡丹,正在盛開,十分冶艷。太和三年,恩師出任東都留守,在離別長安時,他曾寫過一首七絕,題目為《赴東都別牡丹》,詩云:

  十年不見小庭花,紫萼臨開又別家。

  上馬出門回首望,何時更得到京華。

  恩師在外為官飄泊,難得回長安家觀賞紫牡丹,臨行在馬背上,還回頭眺望,惜別之情歷歷在眼前!

  那年牡丹花開時,李商隱恰好留居恩師家。他在花前留連數日,終於也寫了一首《牡丹》詩。詩云:

  錦幃初卷衛夫人,繡被猶堆越鄂君。

  垂手亂翻雕玉佩,折腰爭舞鬱金裙。

  石家蠟燭何曾剪,荀令香爐可待熏。

  我是夢中傳彩筆,欲書花片寄朝雲。

  詩的首聯形容花的蓓蕾初開。頷聯寫花叢綠葉,在風中的姿態,意在綠葉配牡丹,花兒更嬌艷。頸聯描摹花的光彩,花的芬芳。尾聯綰合自己,興寄遙深。這首詩,句句用典,極力描繪牡丹花的香艷美麗,深受令狐楚的讚賞,他評道:

  「小詩用事而不見用事之跡,流走自然,神彩飛動,妙不可言!」

  李商隱很喜歡恩師這句評語。他確實下了功夫,在使用典故時,讓你覺察不出來。「我是夢中傳彩筆」,是用「江郎才盡」典故,委婉說明自己的彩筆,是恩師所傳授。「欲書花葉寄朝雲」,是用高唐神女朝雲典故,說明自己要用花片寫信,寄給恩師,表達由衷感激。

  那些「姚黃」「魏紫」跟眼前僧院這片牡丹,無法相比。

  李商隱搖搖頭,對老住持道:

  「您這牡丹葉薄、枝輕、色淺,只有白色和淡黃色。這些牡丹,大概要等到她們盛開時,才能顯示出傾城國色。」

  「謝施主美言。小寺牡丹雖無特色,但四方朝拜者都還喜歡,題詠詩賦者亦不少。施主今日高臨敝寺,請留下墨寶。阿彌陀佛,善哉!」

  李商隱並不推辭,提筆在一麵粉壁上,題曰:

  葉薄風才倚,枝輕霧不勝。

  開先如避客,色淺為依僧。

  粉壁正盪水,緗韓初卷燈。

  傾城惟待笑,要裂幾多繒。

  在詩的最後,題寫了標題:《僧院牡丹》。

  第十二章 恩師坐仙逝

  一

  秋風又吹時節,令狐公從興元派人帶來一匹快馬,到洛陽來接。原來他想路過長安停住幾日,找畏之年兄問問王家七小姐近況,請他轉告自己沒能去涇源的原因。另外還想詢問吏部釋褐試的情況。及第進士後,還需要經過吏部釋褐試一關,合格後才能得官。

  但是,恩師病危,是不能耽擱的,否則最後一面也見不到了。

  他快馬加鞭,行走在西去荒涼的道路上,有時還要攀緣絕崖峭壁,有時還要翻越山樑。道路崎嶇,路途遙遠。

  十一月的漢中平原,西北風吹卷著積雪,搖晃著乾枯的樹木。莽莽的秦嶺橫亘在北面,蒼蒼的米倉山在南面蜿蜒起伏,中間是滔滔的漢水,尚未冰封,給興元府帶來了生機,炊煙裊裊,雞鳴狗叫,軍營里吹起哀婉的羌笛。

  因為連夜趕路,快馬已經精疲力竭,走到興元府衙門前,便躺倒地上,再也爬不起來了。

  湘叔早早起來,早就站在門前台階上張望,看見李商隱,驚喜地叫道:

  「商隱!啊,可把你盼來啦!老爺一直在念叨要見你,說有話要對你講。如果你再不來,就要再派人去接。」

  「恩師病得……」

  「自然病得很重,藥已煎好,又不吃。」

  「為什麼?」

  「他說『生死有命,不可強求,吾之年極矣,吾之榮足矣!何需藥石?』怎麼勸說,就是這麼幾句話。所以希望你快點來,好好勸勸他。你是他最器重的門生,可要多多勸他把藥吃下去。」

  李商隱聽罷,心裡一陣寒顫。他知道恩師的脾氣,恩師認定的事情,是誰也更改不了,勸是沒有用的。但是,他還是點頭答應了。

  「我曾為恩師寫了《尋醫表》,八郎呈送給皇上,聽說皇上答應恩師可以『離本道東上』回京醫病,為什麼沒有回去呢?」

  「快別提此事了。提這事兒,老爺又會發脾氣的。《尋醫表》誰叫你寫的?是八郎吧?」

  「是呀。八郎對我說,恩師想回京醫病,命我寫份《尋醫表》,皇上答應了才能離開興元回京。」

  「是八郎背著老爺讓你寫的。事後八郎也沒講明白是他幹的,所以老爺還對你生氣哩。你千萬別提此事了。」

  李商隱這才明白,是八郎的主意。

  「老爺才不會讓你寫這種東西。他是條硬漢,忠於職守,寧死不折,寧死也不會離開山南西道的。」

  八郎心是好的,但事發後,應當承認是自己乾的才對。唉!這個八郎……自己為他背黑鍋吧。恩師死前是不能提這事兒,也不能向他解釋。這個黑鍋自己要背一輩子了。

  他們邊往裡走邊說著話。

  興元府的幕僚們都來跟李商隱打招呼。忽然看見劉蕡上前施禮,李商隱驚訝地問道:

  「啊!劉公蕡,您也被辟聘入幕,小弟實在不知,請恕罪。」

  「何罪之有?彭陽公在等你,快快進去吧。」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