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我的人,研究蘭亭序已經數十年,我堅信《蕭翼賺蘭亭》中的《蘭亭序》它的確出自羲之之手,但絕非原版,而是羲之自己的臨摹品,因為《全唐文》中明確記載:永和十年,羲之辭官隱居,帶家眷奴僕數百人,後他每日和好友支遁、許邁等人縱情山水之間,並發出了「我卒當以樂死」的感慨,但是當他再次書寫蘭亭序時前後不下數十遍,卻怎麼都找不到當時的感覺,只因《蘭亭序》是一份激情之作,是因為將相不和的內鬥導致了整個國家的失敗。

  作為曾經的右將軍,他不願意承認國家的失敗僅僅是因為將相不和的內鬥所致。這個秘密足以讓東晉王朝蒙上羞愧,也足以讓他這個身負調和重擔的右將軍成為一生的心痛,所以這個理由足以支撐他會把原版真跡帶入屬於自己的地宮。」

  第二十三章 謀殺

  張天仇的這番話無疑是讓人震驚的,雖然史學家關於《蘭亭序》的爭論一直都沒有停止過,而根據史料記載,唐太宗李世民在死後把《蘭亭序》帶入了地宮昭陵之中。

  並在文德皇后下葬後,李世民在陵墓上豎了一通石碑,上刻聖旨曰:「王者以天下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為己有。今因九嵕山為陵,不藏金玉、人馬、器皿,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幾好盜息心,存沒無累。」意思是,我這個陵墓里什麼寶貝都藏,想盜墓的人就別費心了,省得白費力氣!

  不過,這並沒有阻止昭陵被盜的厄運,唐末黃巢起義先是席捲了昭陵的地面建築,後唐滅亡後,五代梁國人溫韜擔任耀州節度使,所轄關中之地,此人率領軍隊用七年時間挖開了十七座唐朝帝陵,所掠諸陵寶物不可勝算,是中國歷史上盜掘帝陵最多的盜墓賊。

  其中,《舊五代史?溫韜傳》載,溫韜在任七年,「唐諸陵在內者悉發之,取所藏前世圖書,鐘王紙墨,筆跡如新」,這裡的鐘王指的便是王羲之,唐書中說李世民彌留之際,曾囑託太子再三將《蘭亭集序》真跡陪祭。太子出於孝心,將其裝進鐵匣內放入墓中。至此,《蘭亭集序》真跡消匿於世,至今無蹤。

  而在民間說法裡,溫韜把這些珍貴的書畫盜出後,他看上的是裝裱在書畫外的華麗綢緞,而不是價值連城的書畫,於是令手下把上面的綢緞全部撕下,把作品扔了。還有一種說法則是被真跡武則天占為己有,帶入了乾陵。

  不過查文斌依舊認為這個推斷這不足以讓安培寇海出面,要知道他這種級別的陰陽師在日本可謂是備受尊重的,只為皇家服務。所以他判斷,這裡面肯定還有其它的理由,而這個理由的關鍵便是那個叫妮子的女人,因為根據昌叔所言,當年妮子是要偷渡去日本的,作為古盪村族長的孫女兒,她是有能力知道整個氏族的核心秘密的,但到目前為止,這個女人的所有消息都是零。

  回到帳篷中,風起雲道:「文斌說的有道理,天馬上就要亮了,外面那些人已經準備動手了。」

  兩個蛙人已經準備完畢,長長的通氣管連著岸上的增氧機,當第一縷光線透過山頭照到湖面後,八字鬍便一聲令下,蛙人們分別在各自的充氣小船上上倒扣入水,湖面一陣漣漪之後又逐漸恢復了平靜。岸上諸多人和他們一樣都在觀望,八字鬍對查文斌解釋道:「昨晚上我已經派人用聲吶掃描了這片湖泊的水下大致地形,在那個位置,我們發現遺留有大量人工建築的痕跡。」

  查文斌道:「我聽說這裡有一個詛咒,擅闖者會死的很難看。」

  八字鬍笑道:「我們的人配備了最先進的裝備,從美國定製的大號射魚槍,連海洋霸主虎鯨都可以一槍放倒,查先生不必多慮。」

  約莫五分鐘後,左邊那條船邊的水面上泛起了一連串的巨大氣泡,守在船上的人一直緊張的盯著水面。忽然,那小船一陣搖晃,湖面好似煮開了一般,大團的水花叢湖底翻湧而起,夾雜著白色的泡沫險些將那船上的人掀翻到水裡。

  胖子道:「查爺,這有些不對勁啊。」

  八字鬍也意識到了不對,趕緊沖那船上的人喊道:「快拉繩子啊,救人!」

  話音剛落,那水底原本湧起的白色泡沫當中有一團血紅慢慢炸開,小船上那個大漢趕忙拽著繩索往上猛提,而隨之那湧起的血水是越發的厲害,就連岸上都能聞到空氣里瀰漫的那股血腥味。

  大約半分鐘,一個腦袋露出了水面,只見那人脫掉了氧氣面罩甩了甩腦袋道:「你猜我弄到了什麼?」只見那人用力往上船上一爬,接著把那射魚槍慢慢的往回收著,繩索的那一段還在不斷的掙扎,不斷的掀起陣陣水花。

  岸上戴著黑墨鏡的那個女人道:「小五你在搞什麼東西?」

  「魚,」那個叫小五的蛙人喊道:「一條巨大的魚!」說著他便收回那射魚槍,不一會兒的功夫,水下果真是看見了一個白花花的東西在往上浮,依稀可辨的是一條長約兩米左右的鲶魚,待那條鲶魚完全露出水面忽然一個翻身,只見那條的魚肚皮上還趴著一個身著潛水服的人,他的一條腿正被含在魚的嘴中,而那杆號稱連鯨鯊都能射死的魚槍已經貫穿了他的胸膛,把他和魚牢牢的串在了一起……

  「六子!」那人一聲哀嚎過後便跳入了水中,任憑他抱著那人如何哭喊搖晃終究是沒有再醒來,這時岸上的他們才知道,這兩個蛙人是一對親兄弟!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