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所謂的金城驍將在自己眼中連個斗將都不算,殺了他也沒什麼可露臉的。

  唯一遺憾的是被這麼一攪,再想殺薛舉已經是不可能了。

  在他身邊現在聚集的衛士少說也有三十人。

  眾人簇擁著薛舉更換腳力隨後催馬就走,不再往徐樂這多看一眼。

  當斷則斷當走則走,確實是大將的手段。

  徐樂心內也佩服,薛舉拋開人品不論,單說武藝將略都是天下最頂尖的人物。

  只可惜這種人為何偏偏就要給突厥當走狗?

  薛舉走得絕心堅決,金城騎自然也就不會再戀戰。

  隨著他的撤退,這場戰鬥最終以玄甲騎的勝利告終。

  柏璧之戰加上這次獲勝,也算是報了夏縣的一箭之仇。

  玄甲騎這邊也沒有進行大規模追擊,而是在驅逐敵兵之後就開始整頓隊伍檢點死傷,同時開始打掃戰場搜尋物資。

  揚武堡內的守軍這時候終於也敢從裡面走出來。

  這幫人原本自度必死,沒想到居然等到唐軍來救。

  一死一生心情激盪之下,情緒自然激動。

  走出來的百姓紛紛匍匐於地,感激著大唐天子皇恩浩蕩。

  李世民一眼掃過去,只見走出來的人有老有少,從十幾歲的後生到五十來歲的老人都有。

  身上的衣衫破舊,臉上、身上滿是血污和泥土,臉上也滿是泥濘與血跡以至於看不清楚面目。

  只能從他們身上感覺到那種絕望與無助,只看他們的模樣,就知道這段時間過的是什麼日子。

  又或者說從楊廣時代開始,他們過的就是這種生活,隨著戰爭爆發,日子就更加艱難。

  也就是這麼一群人,拿出了口糧送到軍中。

  若是自己不來,今日他們更是要成為突厥人的刀下之鬼!李世民回頭看了一眼身旁的幾個軍將並沒有作聲,但是他的眼神已經能說明一切。

  這幾個一直嘀嘀咕咕希望李世民不要來這裡冒險的軍將,全都低下頭不敢多說半個字。

  徐樂這時候則催馬來到李世民身邊道:「突厥人這一去短時間內不敢再來,不過長孫說的也不是沒道理,咱們這次來救,也算是自曝其短。

  日後突厥人要想對付咱們,只要選個塢堡來攻打,在讓人把消息送出來,咱們就不得不出兵。

  那就等於被突厥人牽著鼻子走。」

  「孤明白,但是孤不在乎!」

  李世民正色道:「若是看到這裡情形之前,帳中論兵,這些話還可以說一說。

  現如今誰再敢以此說樂郎君的不是,孤第一個饒不過他!非得掏出他的心,看看是什麼顏色不可!至於突厥的事情,樂郎君想必已經有了辦法,不如直接說出來。」

  「未必是什麼好辦法,只能說是個沒有辦法的辦法。

  就是以戰迫和!逼突厥人和咱們決戰,讓他們無力分兵來攻打這些塢堡。

  若是還敢分兵出來,就是送肉給我們吃。

  送來多少,就吃掉多少!吃到他們肉痛,吃到他們拿不出兵力為止。

  不過……我們也得做好被骨頭崩了牙,或是自己搭上血肉的準備。」

  李世民點點頭:「樂郎君所言正合孤意!他們的本事孤也看到了,早打總比晚打好。

  趁早和他們決戰,才是個正見!」

  第一千一百零四章 歸去來(十六)

  其實如果從傷亡數字看,這一戰說不上誰占便宜誰吃虧。

  固然從戰場檢點的敵人屍體判斷,這一戰殺傷的聯軍不下兩千,但是玄甲騎的折損也差不多是這個數。

  如果沒有後續損傷的話,雙方基本就是一個換一個,誰也沒占到便宜。

  當然,由於聯軍投入的兵力更多,玄甲騎能打成這樣已經不容易。

  可是戰爭本身並不是一件講道理的事情,不管有任何背景或者理由,最後都是用結果說話。

  這次玄甲騎有徐樂坐鎮李世民領兵,可以說是主力盡出,依舊打成個不勝不敗,對於唐軍來說其實得算個挫折。

  但是自從大軍回營之後,軍中士氣反倒是比之前更高,就連屈突通、侯君集這些之前反對出戰的,也都改變了態度,成為了徐樂的支持者,而且也在一力主戰,支持徐樂的戰略。

  他們雖然各有立場,但總歸都是軍將,都是經歷過戰陣的,並不是貪生怕死之輩,也不是只會紙上談兵不懂軍中情形的紈絝。

  聯軍越是能打,就越是得和他們打。

  如果真的閉門不出,士氣才真的會低落。

  而且李世民說得很清楚,揚武堡都那個模樣了,依舊拿出糧食支持自己,就說明民心確實在自己這邊。

  若是因為畏懼戰爭失去民心,那麼下次突厥人再來的時候就真的難辦了。

  必須把突厥人逼退,把民心爭取到自己這邊,讓百姓堅信朝廷可以護自己周全,後面的事情才好做。

  敵人越強這一戰越得打,否則就只剩下挨打的份了。

  屈突通心裡都有些後怕,如果真的按照自己所說,和突厥人打消耗戰糊弄過眼前。

  那麼下次突厥大軍再來的時候,恐怕李唐大軍真的有全軍覆沒的危險。

  若是讓三軍都認定突厥人不可戰勝,只能通過防守來逼退他們,日後突厥鐵騎南下之時,大唐就沒有可戰之兵可供禦敵。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