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頁
「但這只是形象罷了。」薩菲羅斯知道他在疑惑什麼,「這具身體的力量只有你剛才所見的那個程度,所以變成這樣也是無意義的。」
「但是會減少一點我的罪惡感……」克勞德喃喃著向他伸出手,撫摸著薩菲羅斯的臉頰,被對方用自己的手輕輕覆住。
薩菲羅斯低頭吻了他,然後將那雙平薄而柔軟的嘴唇貼在了他的前額上。
「這個星球終將只剩你我二人。」
他能從皮膚感覺到對方口中氣流的震動,那震動順著毛細血管一路向下,直至他的心臟。
「屆時我們將不得不一起在黑暗的宇宙中漂泊,尋找下一個可以生活的星球。那是一場無盡的旅途,我們除了彼此,什麼也不會擁有——所以你必須學會接受我。」
那隻扣在他腰部的手逐漸用力,最終讓兩人重新擁抱在一起。
克勞德再度陷入沉默。
他知道薩菲羅斯是對的,誠然他們無法再自由地選擇自己的生活,但那是薩菲羅斯為了讓他活下來所支付的代價,他會珍惜這份來之不易的愛意。
「我可以考慮。」過了許久,克勞德稍微推開兩人的距離,露出一個柔和的笑容,「但是在那之前,你必須學會如何正確地愛一個人。」
薩菲羅斯望著他,也微微勾起唇角:「很公平。」
他們漫長的過去已經結束,那些痛苦與爭鬥也將隨著時間逐漸沉澱在記憶深處。但他們都知道這不是結束,而是一個新的開始。
等待在前方的是更多無法預知的未來,他們或許能在那個未來中生存下去,也可能會在黑暗的宇宙中殞滅,然而無論如何他們都會陪伴著對方,見證彼此人生直到最後一刻。
那將是一場無盡的旅途。
END
【後記】
一些正文沒有明確寫出、但其實是在故事背景里的設定,希望能夠幫助讀者朋友了解這個故事。
1、《蓋亞之歌》是信奉星命學的人們寫的類似童話的繪本(原作沒有)。
2、《蓋亞之歌》里說的災厄其實是傑諾瓦,不是薩菲羅斯。
3、救贖者教團版本的故事是卡特霍姆根據薩菲羅斯給他的知識和蓋亞之歌改編的。
4、在救贖者教團宣傳之前,其實人們並不知道FF7本傳那顆隕石為什麼落下來,也不知道克勞德這個人和他當年做過什麼,更不知道薩菲羅斯其人(他的所有資料都被克勞德和神羅銷毀,克勞德的資料則是應他自己的要求被全部銷毀)。星球英雄這個事情是被卡特霍姆編纂進救贖者教團的經典里而擴散開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吸引教徒和投資去北大空洞尋找克勞德的水晶。
5、蓋亞在文里設定的半徑只有地球的1/4,密度和地球類似。隕星的直徑是10 km,密度和月亮類似。所以最後隕星所在的高度實際上是一個粗算的洛希極限(不一定準)。
6、隕星的質量其實是用以上數據按當時覆蓋蓋亞的原初S型表面積以及厚度算出來的質量總和。薩菲羅斯其實也是這麼估算它的質量,只是他現場算得超快,所以才在33章那麼對克勞德講。
7、薩菲羅斯並不是從一開始就想利用原初S型,事件的分水嶺是在他去北大空洞看過之後判斷自己可能無法戰勝這個數量的進化版自己,於是想到和原初S型互相吞噬,以意志比拼的方法來從內部突破敵人。
8、按照薩菲羅斯的計劃,在他被原初S型吞噬之後,自己的思想會變成對原初S型植入的病毒,讓原初S型的種群為了把力量都提取給一個究極完美體而衰竭,相當於把傑諾瓦集體意識里的「集體」殺到只剩自己一個,這樣新生物無論如何都只有自己的意識。
9、但是這麼做也有風險,風險就是新生的自己可能不是自己(不具備以前的自我意志),所以他把找回自我意志賭在克勞德身上,只要克勞德按照他的預想來找他並和他戰鬥,成功讓他找回自我意志,之後無論他是生是死都是必贏的。
所謂必贏的兩種情況:如果他活著,就可以抽取蓋亞剩下來的生命之流,然後帶著克勞德離開蓋亞。如果他死了,靈魂不是回歸蓋亞的生命之流,而是回歸隕星的生命之流(他和隕星的關係類似終端和主機),他可以從隕星上再製造一個自己,回蓋亞繼續他的計劃。
10、克勞德則是以為薩菲羅斯在被原初S型吞噬的時候已經死了,所以他選擇用巨型魔晶石的能量替薩菲羅斯報仇,但從作下這個選擇開始他無論如何都是必輸的。
必輸的兩種情況:如果他不能殺死薩菲羅斯,他會死亡,星球很大可能也會毀滅。如果他能殺死薩菲羅斯,他還是會死亡。
11、所以克勞德和傑內西斯、文森特和納納奇也準備了B計劃:假如克勞德與薩菲羅斯同歸於盡成功,薩菲羅斯可能從隕星上復活自己,為了防止他再臨蓋亞,其他人會使用白魔石發動神聖,星球生成護盾,薩菲羅斯無法從太空重新降臨蓋亞,只能直接走人。假如克勞德與薩菲羅斯同歸於盡失敗,其他人會發動黑魔石召喚隕星,讓新召喚的隕星與薩菲羅斯的隕星對撞,然後用白魔石擋住隕星的碎片,再想辦法和薩菲羅斯的肉身戰鬥。
12、本來薩菲羅斯知道不論最後一戰是勝是敗,自己都已經贏了。但是當他發現克勞德無論如何都是死亡的時候,他的目的就從做人生贏家變成想辦法讓克勞德活著,於是他放棄了離開蓋亞的機會,選擇用自己的靈魂修補克勞德的靈魂。雖然這樣可以讓克勞德的靈魂免於破碎,但是由於克勞德還在蓋亞的循環中,薩菲羅斯也會被迫留在蓋亞的循環中,之前利用原初S型脫離蓋亞的一切努力付諸東流。
「但是會減少一點我的罪惡感……」克勞德喃喃著向他伸出手,撫摸著薩菲羅斯的臉頰,被對方用自己的手輕輕覆住。
薩菲羅斯低頭吻了他,然後將那雙平薄而柔軟的嘴唇貼在了他的前額上。
「這個星球終將只剩你我二人。」
他能從皮膚感覺到對方口中氣流的震動,那震動順著毛細血管一路向下,直至他的心臟。
「屆時我們將不得不一起在黑暗的宇宙中漂泊,尋找下一個可以生活的星球。那是一場無盡的旅途,我們除了彼此,什麼也不會擁有——所以你必須學會接受我。」
那隻扣在他腰部的手逐漸用力,最終讓兩人重新擁抱在一起。
克勞德再度陷入沉默。
他知道薩菲羅斯是對的,誠然他們無法再自由地選擇自己的生活,但那是薩菲羅斯為了讓他活下來所支付的代價,他會珍惜這份來之不易的愛意。
「我可以考慮。」過了許久,克勞德稍微推開兩人的距離,露出一個柔和的笑容,「但是在那之前,你必須學會如何正確地愛一個人。」
薩菲羅斯望著他,也微微勾起唇角:「很公平。」
他們漫長的過去已經結束,那些痛苦與爭鬥也將隨著時間逐漸沉澱在記憶深處。但他們都知道這不是結束,而是一個新的開始。
等待在前方的是更多無法預知的未來,他們或許能在那個未來中生存下去,也可能會在黑暗的宇宙中殞滅,然而無論如何他們都會陪伴著對方,見證彼此人生直到最後一刻。
那將是一場無盡的旅途。
END
【後記】
一些正文沒有明確寫出、但其實是在故事背景里的設定,希望能夠幫助讀者朋友了解這個故事。
1、《蓋亞之歌》是信奉星命學的人們寫的類似童話的繪本(原作沒有)。
2、《蓋亞之歌》里說的災厄其實是傑諾瓦,不是薩菲羅斯。
3、救贖者教團版本的故事是卡特霍姆根據薩菲羅斯給他的知識和蓋亞之歌改編的。
4、在救贖者教團宣傳之前,其實人們並不知道FF7本傳那顆隕石為什麼落下來,也不知道克勞德這個人和他當年做過什麼,更不知道薩菲羅斯其人(他的所有資料都被克勞德和神羅銷毀,克勞德的資料則是應他自己的要求被全部銷毀)。星球英雄這個事情是被卡特霍姆編纂進救贖者教團的經典里而擴散開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吸引教徒和投資去北大空洞尋找克勞德的水晶。
5、蓋亞在文里設定的半徑只有地球的1/4,密度和地球類似。隕星的直徑是10 km,密度和月亮類似。所以最後隕星所在的高度實際上是一個粗算的洛希極限(不一定準)。
6、隕星的質量其實是用以上數據按當時覆蓋蓋亞的原初S型表面積以及厚度算出來的質量總和。薩菲羅斯其實也是這麼估算它的質量,只是他現場算得超快,所以才在33章那麼對克勞德講。
7、薩菲羅斯並不是從一開始就想利用原初S型,事件的分水嶺是在他去北大空洞看過之後判斷自己可能無法戰勝這個數量的進化版自己,於是想到和原初S型互相吞噬,以意志比拼的方法來從內部突破敵人。
8、按照薩菲羅斯的計劃,在他被原初S型吞噬之後,自己的思想會變成對原初S型植入的病毒,讓原初S型的種群為了把力量都提取給一個究極完美體而衰竭,相當於把傑諾瓦集體意識里的「集體」殺到只剩自己一個,這樣新生物無論如何都只有自己的意識。
9、但是這麼做也有風險,風險就是新生的自己可能不是自己(不具備以前的自我意志),所以他把找回自我意志賭在克勞德身上,只要克勞德按照他的預想來找他並和他戰鬥,成功讓他找回自我意志,之後無論他是生是死都是必贏的。
所謂必贏的兩種情況:如果他活著,就可以抽取蓋亞剩下來的生命之流,然後帶著克勞德離開蓋亞。如果他死了,靈魂不是回歸蓋亞的生命之流,而是回歸隕星的生命之流(他和隕星的關係類似終端和主機),他可以從隕星上再製造一個自己,回蓋亞繼續他的計劃。
10、克勞德則是以為薩菲羅斯在被原初S型吞噬的時候已經死了,所以他選擇用巨型魔晶石的能量替薩菲羅斯報仇,但從作下這個選擇開始他無論如何都是必輸的。
必輸的兩種情況:如果他不能殺死薩菲羅斯,他會死亡,星球很大可能也會毀滅。如果他能殺死薩菲羅斯,他還是會死亡。
11、所以克勞德和傑內西斯、文森特和納納奇也準備了B計劃:假如克勞德與薩菲羅斯同歸於盡成功,薩菲羅斯可能從隕星上復活自己,為了防止他再臨蓋亞,其他人會使用白魔石發動神聖,星球生成護盾,薩菲羅斯無法從太空重新降臨蓋亞,只能直接走人。假如克勞德與薩菲羅斯同歸於盡失敗,其他人會發動黑魔石召喚隕星,讓新召喚的隕星與薩菲羅斯的隕星對撞,然後用白魔石擋住隕星的碎片,再想辦法和薩菲羅斯的肉身戰鬥。
12、本來薩菲羅斯知道不論最後一戰是勝是敗,自己都已經贏了。但是當他發現克勞德無論如何都是死亡的時候,他的目的就從做人生贏家變成想辦法讓克勞德活著,於是他放棄了離開蓋亞的機會,選擇用自己的靈魂修補克勞德的靈魂。雖然這樣可以讓克勞德的靈魂免於破碎,但是由於克勞德還在蓋亞的循環中,薩菲羅斯也會被迫留在蓋亞的循環中,之前利用原初S型脫離蓋亞的一切努力付諸東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