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頁
所謂師弟,從沈難嘴裡說出來只能算是一句玩笑話,可從端獻嘴裡說出來,其中意味著什麼就不言而喻了。
沈難沉默了片刻,道:「林硯眼明心亮,心思通透,許多事情他是明白的,交給他來做,陛下盡可放心。」
端獻點了點頭,「如此甚好。」
沒過幾日,京兆尹遇到了一個特殊的案子,來報案的是個女子,她說自己的父親原先在一位大人手下當差,那位大人看中了自己的母親,強搶母親入府,母親不從還刺傷了那位大人,那位大人惱羞成怒,便把女子一家通通殺了。女子僥倖活下來,長成人之後不忘舊仇,來京訴冤。
她在府衙門口訴冤,一字一句,聲聲如血,一旁看熱鬧的人一邊感傷女子的遭遇,一邊痛罵那個人面獸心的大人。聽女子敘述,那位大人必定位高權重,才可以視人命為草芥。天子腳下的百姓們知道的多,說這人必定與先前被下獄的那些貪官污吏們一樣,一定要好好懲治!
京兆尹也覺得女子口中的大人必然不是一般人,他不想惹禍上身,乾脆將這件案子上報大理寺。大理寺的人接過,覺得燙手山芋不能只自己拿,一同拉上刑部。都察院覺得這必然是陛下的陰謀,是在針對哪一位大臣,所以他們也要參與進來,好及時應對。
這麼一件案子,最後竟驚動了三司。一時間京城眾人無不討論,各大酒樓茶館的說書先生只把這事變成話本子一折一折的說,於是越傳越廣,百姓們都要求找出那個什麼勞什子的大人,將他繩之以法。
故事在百姓情緒最高的時候迎來了轉折,所謂大人竟是先帝,所謂被殺的可憐一家,竟是門庭衰敗了二十多年的南平郡王府。
一時間,三司沉默下來,像個啞巴一樣一聲不吭。女子再次求告無門,跪在京兆尹門口,哀哀欲絕。平民百姓見了心裡多有不忍,他們與特權階層天然對立,當然希望女子能夠翻案,可是另一邊,他們也覺得這就是個幻想。
端獻在這個時候適時出場,命三司重新徹查南平郡王府的舊案,即便查出了是自己祖父的錯,也要還無辜的人一個清白。
朝堂之上對此言論不一,有說百善孝為先,不能議論長輩是非的,也有人覺得端獻敢冒天下大不韙尋求真相,必然是個愛民如子的仁君。如此種種言論在各個地方上演,平民百姓家的長輩覺得端獻做的不對,小輩們卻覺得不算師出無名,各方爭執不下,反倒淡化了南平郡王府的存在感。
很快三司查明了真相,端獻宣布南平郡王府無罪,二十多年的冤屈終於得雪,破敗的南平郡王府重新換上了朱紅的牌匾。
而因為對先帝不尊,端獻還罷朝一日,親自在先帝的靈前跪了一天。
那天天上下著雨,南平郡王府門前聚了許多人,有些年老的朝臣,穿著素服在南平郡王府門口祭拜,也有些百姓,來添一把紙錢。
據說那名訴冤的女子在南平郡王沉冤得雪的當夜便自縊了,留下一封遺書,說她苟活二十多年,是時候去見父母了。
這當然只是障眼法,那女子現下估計已經離開京城了。
姜善站在拐角的地方看南平郡王府,沒有上前。有些大臣認出了姜善,匆匆見了禮便離開了。朝中之人並不是都同梁格一樣知道姜善是端汶姜,不然,南平郡王舊案定要再生波折。
梁格祭拜完了,從那邊走過來,他也看見了姜善,道:「你不去祭拜嗎?」
姜善抄著手,「大人不是說過嗎?姜善不配。」他看了看梁格又看向郡王府門前,「現在的南平郡王清清白白,可若是同我扯上了關係,不知道要蒙上多少莫須有的議論。」
梁格沉默片刻,道:「你未免太多疑了。」
「我多疑?」姜善輕輕的笑了笑,「朝堂之中有很多人,像瘋狗一樣,抓住一起可以抓住的東西攻訐別人,我甚至想不通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做。」
梁格皺眉,很明顯對姜善的言辭不滿意,姜善看了看他,道:「朝堂之中還有更多的人,他們閉上眼睛捂住耳朵,不去想民生多艱,不去看公理正義,他們說著要拯救百姓蒼生,卻連近在咫尺的求救都置之不理。」
梁格面色鐵青,姜善只是好整以暇的看著他。梁格哼了一聲,甩袖走了。
小雨有下大的趨勢,姜善站的太久,身上沾了滿身的潮氣。福泰小心提醒,「師父,咱們回吧。」
姜善最後看了南平郡王府一眼,轉身登上了馬車。
回到宮裡換了衣裳,姜善問起陛下在哪兒,底下人回說陛下還在先帝靈前跪著。
姜善皺了皺眉,起身去找端獻。
先帝的靈位供奉在奉先殿,姜善走到殿外,只見豐興在門邊守著。走進去,正面供奉著靈位,兩邊火燭晃的人眼睛疼。
姜善走到側殿,只見窗戶底下放了一張榻,榻邊放著冰盆。端獻穿了一身輕薄的絹衣,躺在長榻上,闔著眼歇息。他姿態隨意,偏偏又帶著上位者的氣度,在那股子貴氣面前,風華絕代的一張臉反而不是最重要的了。
姜善走上前,拿起擱在一邊的扇子,窗外雨水淅瀝,姜善卻只覺得靜謐。
端獻睜開了眼,剛睡醒的樣子,他招了招手,姜善上前坐在他身邊,道:「怎麼睡在這裡?」
「方才在等你呢,」端獻道:「好容易罷回朝。」
沈難沉默了片刻,道:「林硯眼明心亮,心思通透,許多事情他是明白的,交給他來做,陛下盡可放心。」
端獻點了點頭,「如此甚好。」
沒過幾日,京兆尹遇到了一個特殊的案子,來報案的是個女子,她說自己的父親原先在一位大人手下當差,那位大人看中了自己的母親,強搶母親入府,母親不從還刺傷了那位大人,那位大人惱羞成怒,便把女子一家通通殺了。女子僥倖活下來,長成人之後不忘舊仇,來京訴冤。
她在府衙門口訴冤,一字一句,聲聲如血,一旁看熱鬧的人一邊感傷女子的遭遇,一邊痛罵那個人面獸心的大人。聽女子敘述,那位大人必定位高權重,才可以視人命為草芥。天子腳下的百姓們知道的多,說這人必定與先前被下獄的那些貪官污吏們一樣,一定要好好懲治!
京兆尹也覺得女子口中的大人必然不是一般人,他不想惹禍上身,乾脆將這件案子上報大理寺。大理寺的人接過,覺得燙手山芋不能只自己拿,一同拉上刑部。都察院覺得這必然是陛下的陰謀,是在針對哪一位大臣,所以他們也要參與進來,好及時應對。
這麼一件案子,最後竟驚動了三司。一時間京城眾人無不討論,各大酒樓茶館的說書先生只把這事變成話本子一折一折的說,於是越傳越廣,百姓們都要求找出那個什麼勞什子的大人,將他繩之以法。
故事在百姓情緒最高的時候迎來了轉折,所謂大人竟是先帝,所謂被殺的可憐一家,竟是門庭衰敗了二十多年的南平郡王府。
一時間,三司沉默下來,像個啞巴一樣一聲不吭。女子再次求告無門,跪在京兆尹門口,哀哀欲絕。平民百姓見了心裡多有不忍,他們與特權階層天然對立,當然希望女子能夠翻案,可是另一邊,他們也覺得這就是個幻想。
端獻在這個時候適時出場,命三司重新徹查南平郡王府的舊案,即便查出了是自己祖父的錯,也要還無辜的人一個清白。
朝堂之上對此言論不一,有說百善孝為先,不能議論長輩是非的,也有人覺得端獻敢冒天下大不韙尋求真相,必然是個愛民如子的仁君。如此種種言論在各個地方上演,平民百姓家的長輩覺得端獻做的不對,小輩們卻覺得不算師出無名,各方爭執不下,反倒淡化了南平郡王府的存在感。
很快三司查明了真相,端獻宣布南平郡王府無罪,二十多年的冤屈終於得雪,破敗的南平郡王府重新換上了朱紅的牌匾。
而因為對先帝不尊,端獻還罷朝一日,親自在先帝的靈前跪了一天。
那天天上下著雨,南平郡王府門前聚了許多人,有些年老的朝臣,穿著素服在南平郡王府門口祭拜,也有些百姓,來添一把紙錢。
據說那名訴冤的女子在南平郡王沉冤得雪的當夜便自縊了,留下一封遺書,說她苟活二十多年,是時候去見父母了。
這當然只是障眼法,那女子現下估計已經離開京城了。
姜善站在拐角的地方看南平郡王府,沒有上前。有些大臣認出了姜善,匆匆見了禮便離開了。朝中之人並不是都同梁格一樣知道姜善是端汶姜,不然,南平郡王舊案定要再生波折。
梁格祭拜完了,從那邊走過來,他也看見了姜善,道:「你不去祭拜嗎?」
姜善抄著手,「大人不是說過嗎?姜善不配。」他看了看梁格又看向郡王府門前,「現在的南平郡王清清白白,可若是同我扯上了關係,不知道要蒙上多少莫須有的議論。」
梁格沉默片刻,道:「你未免太多疑了。」
「我多疑?」姜善輕輕的笑了笑,「朝堂之中有很多人,像瘋狗一樣,抓住一起可以抓住的東西攻訐別人,我甚至想不通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做。」
梁格皺眉,很明顯對姜善的言辭不滿意,姜善看了看他,道:「朝堂之中還有更多的人,他們閉上眼睛捂住耳朵,不去想民生多艱,不去看公理正義,他們說著要拯救百姓蒼生,卻連近在咫尺的求救都置之不理。」
梁格面色鐵青,姜善只是好整以暇的看著他。梁格哼了一聲,甩袖走了。
小雨有下大的趨勢,姜善站的太久,身上沾了滿身的潮氣。福泰小心提醒,「師父,咱們回吧。」
姜善最後看了南平郡王府一眼,轉身登上了馬車。
回到宮裡換了衣裳,姜善問起陛下在哪兒,底下人回說陛下還在先帝靈前跪著。
姜善皺了皺眉,起身去找端獻。
先帝的靈位供奉在奉先殿,姜善走到殿外,只見豐興在門邊守著。走進去,正面供奉著靈位,兩邊火燭晃的人眼睛疼。
姜善走到側殿,只見窗戶底下放了一張榻,榻邊放著冰盆。端獻穿了一身輕薄的絹衣,躺在長榻上,闔著眼歇息。他姿態隨意,偏偏又帶著上位者的氣度,在那股子貴氣面前,風華絕代的一張臉反而不是最重要的了。
姜善走上前,拿起擱在一邊的扇子,窗外雨水淅瀝,姜善卻只覺得靜謐。
端獻睜開了眼,剛睡醒的樣子,他招了招手,姜善上前坐在他身邊,道:「怎麼睡在這裡?」
「方才在等你呢,」端獻道:「好容易罷回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