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頁
誰知道太子又離京了,這一走就是兩年多,還把在外靜養的太子妃帶了回來,看起來確鑿藥石無醫,太子心中神傷,別人也只能按捺下來,這一按捺,好嘛,長睡不醒的太子妃,她醒了。
其實早有人懷疑,太子離京,根本是帶著太子妃求醫問藥去了,也許得了什麼指點,才放棄求醫,將人帶了回來,果不其然,這一回來,重病多年的太子妃沒多久不就醒來了?
可恨他們當局者迷,太子妃已經好轉起來,有什麼打算,都只能落空。
本來就白白錯失良機,現在又被拉出來指摘,心裡不可謂不憋著氣,只是別人占著個禮制,太子又還沒發話,他們也不能擅自還口,免得平白給太子惹事。
指責完東宮屬臣,見太子不理不睬,心覺這也沒拒絕,不由便有幾分希望,又重新提起擇選良娣一事,還說望早日提上日程,謹遵禮度,也好豐盈皇嗣。
這話皇帝最近已經聽了不少,不說最近,十幾年前,他下旨不選秀的時候,當初那些人也是這樣說的。
但太子一定是第一次聽。
皇帝想起當年,太子年少,也是依制,需教引宮女教導,只是那時是太子脾氣最壞滿腦子和他對著幹的時候,大發雷霆,他心力交瘁,翌年從東宮屬臣那裡琢磨了點口風,忙恩允太子入朝,結果一入朝,從此就沒讓他放下一點心。
他看向太子,太子已經完全不是那時年輕氣盛恣意妄為的模樣,眉眼淡淡,轉過身看向進諫的那人。
他們長篇大論,許久才引入正題,太子就不一樣了,上來就開門見山,東宮屬臣多年來鞠躬盡瘁未敢有一絲懈怠,洋洋灑灑,十幾年前的事他如數家珍,最後說他倒不知有何處失職。
此話一出,東宮那些老臣們感動得無以復加,立刻就精神抖擻還起嘴來,據理力爭證明太子聖明,他們自然不會有失職。
早朝畢竟時間有限,吵吵鬧鬧這麼一耽擱,皇帝瞧著時候差不多了,讓都差不多得了,別人還有事要奏呢。
只是下了朝,卻讓人叫住太子,讓太子隨他用個早膳。
太子看了他一眼,而後交代別人給東宮傳話。
皇帝心想這有什麼好交代的,步凝白是三歲小孩兒不成,一時半刻不見太子就要哭鬧?
當然,眼下太子沒有拒絕他,他也就心裡想想,並不往外說。
只是太子雖然沒有拒絕他,卻也沒多情願,才坐下就道:「父皇有什麼話要吩咐。」
聽著,完全是聽他說完就要抬腳回東宮的意思。
皇帝心裡泛酸,嘆息一聲:「朕能有什麼話要吩咐,朕看你面有倦色,是不是昨夜沒睡好?」
太子頷首:「昨夜太子妃恢復了記憶。」
原來如此,那也難怪昨夜半夜有動靜。
只是皇帝又想到,步凝白既然恢復了記憶,那就相當於她從前做的一切都想起來了,心裡就又不痛快,只是看看太子,到底沒有說什麼,只道:「淵兒當真認定了她?」
太子淡淡看著他,並不答話,意思很顯然,問他還要說什麼。
皇帝就又嘆了一聲:「淵兒既然為了她不願納良娣,可有想過如何堵住悠悠眾口?」
當年先皇后薨,皇帝幾乎發瘋,但他同樣極度冷靜,隱忍了三年,株了蘇氏十族滿門。彼時是皇帝登基後第一次顯露出鐵血冷酷,因並未過多牽連其他世族,不是要接二連三一門門拔除的意思,所以其他人並未過多忌憚。只是皇帝一怒,即使沒有伏屍百萬,也差不離了,所以沒多久皇帝下旨不再選秀,其他人也只是變著法兒勸諫,最後察出皇帝勸不了,那也只能作罷,想著等過幾年再說。這幾年一過,太子就出來與他們作對了,焦頭爛額不說,再提起選秀,皇帝要麼壓著要麼拖著,奏摺上去就沒見過影兒,太子也管不了,漸漸也就管不了皇帝的後宮了。
如今世族漸顯頹勢,雖然逼迫不了太子,但有禮制在上,再則事關皇嗣,只怕朝中多數臣子,是不會輕易被糊弄的。
太子有獨寵太子妃的心,只是事實也要考慮,很多事不是想就可以,就算天子,也有身不由己的時候,太子又如何能倖免呢?
他怕太子沒有準備好後手,只憑真心,到時候又與朝臣硬碰硬,太子妃變成紅顏禍水,將來,往後,甚至身後百年,後世萬代,可怎生是好啊。
只是太子面不改色,道:「勞父皇費心,只是兒臣心中主意已定。」
皇帝分不清他是心意已定還是已經有了主意,如果有了主意,那又是什麼主意,能不能萬全。
思來想去,他再次嘆息,望著太子,慢慢道:「朕近來頗感不適,想來是年歲上來,心力不繼。」
太子看了他一眼,沒有說話,皇帝好像已經很久沒有這樣和太子坐在一起,沒什麼政事,只是說這些尋常父子間的話。
他一時竟然感到心中安寧,絮絮道:「你走了之後,老三與小六就沒讓朕過過一天安生日子,朝事繁瑣,朕也吃力,煩得只想把他們兩個都丟出宮,只是老三也就罷了,朕一想,若是把小六丟出去,只怕你知道,來質問朕,所以忍下了……」
皇帝倒不是這麼想的,他想著把小六丟出去,太子來質問他,那倒也不錯,只是平白惹太子生氣,也沒見過他這樣的爹。
皇帝近年來總是嘆氣,這會兒又嘆息一聲,說:「前兩年太醫就說,朕身體不好,心也好,肝也好,都要好好將養,如果能休養就更好了,只是兩個小崽子也不知道體諒朕,朕這兩年湯藥不斷,算是平平穩穩,不像你清姨,秋日一下雨就動不了。」
其實早有人懷疑,太子離京,根本是帶著太子妃求醫問藥去了,也許得了什麼指點,才放棄求醫,將人帶了回來,果不其然,這一回來,重病多年的太子妃沒多久不就醒來了?
可恨他們當局者迷,太子妃已經好轉起來,有什麼打算,都只能落空。
本來就白白錯失良機,現在又被拉出來指摘,心裡不可謂不憋著氣,只是別人占著個禮制,太子又還沒發話,他們也不能擅自還口,免得平白給太子惹事。
指責完東宮屬臣,見太子不理不睬,心覺這也沒拒絕,不由便有幾分希望,又重新提起擇選良娣一事,還說望早日提上日程,謹遵禮度,也好豐盈皇嗣。
這話皇帝最近已經聽了不少,不說最近,十幾年前,他下旨不選秀的時候,當初那些人也是這樣說的。
但太子一定是第一次聽。
皇帝想起當年,太子年少,也是依制,需教引宮女教導,只是那時是太子脾氣最壞滿腦子和他對著幹的時候,大發雷霆,他心力交瘁,翌年從東宮屬臣那裡琢磨了點口風,忙恩允太子入朝,結果一入朝,從此就沒讓他放下一點心。
他看向太子,太子已經完全不是那時年輕氣盛恣意妄為的模樣,眉眼淡淡,轉過身看向進諫的那人。
他們長篇大論,許久才引入正題,太子就不一樣了,上來就開門見山,東宮屬臣多年來鞠躬盡瘁未敢有一絲懈怠,洋洋灑灑,十幾年前的事他如數家珍,最後說他倒不知有何處失職。
此話一出,東宮那些老臣們感動得無以復加,立刻就精神抖擻還起嘴來,據理力爭證明太子聖明,他們自然不會有失職。
早朝畢竟時間有限,吵吵鬧鬧這麼一耽擱,皇帝瞧著時候差不多了,讓都差不多得了,別人還有事要奏呢。
只是下了朝,卻讓人叫住太子,讓太子隨他用個早膳。
太子看了他一眼,而後交代別人給東宮傳話。
皇帝心想這有什麼好交代的,步凝白是三歲小孩兒不成,一時半刻不見太子就要哭鬧?
當然,眼下太子沒有拒絕他,他也就心裡想想,並不往外說。
只是太子雖然沒有拒絕他,卻也沒多情願,才坐下就道:「父皇有什麼話要吩咐。」
聽著,完全是聽他說完就要抬腳回東宮的意思。
皇帝心裡泛酸,嘆息一聲:「朕能有什麼話要吩咐,朕看你面有倦色,是不是昨夜沒睡好?」
太子頷首:「昨夜太子妃恢復了記憶。」
原來如此,那也難怪昨夜半夜有動靜。
只是皇帝又想到,步凝白既然恢復了記憶,那就相當於她從前做的一切都想起來了,心裡就又不痛快,只是看看太子,到底沒有說什麼,只道:「淵兒當真認定了她?」
太子淡淡看著他,並不答話,意思很顯然,問他還要說什麼。
皇帝就又嘆了一聲:「淵兒既然為了她不願納良娣,可有想過如何堵住悠悠眾口?」
當年先皇后薨,皇帝幾乎發瘋,但他同樣極度冷靜,隱忍了三年,株了蘇氏十族滿門。彼時是皇帝登基後第一次顯露出鐵血冷酷,因並未過多牽連其他世族,不是要接二連三一門門拔除的意思,所以其他人並未過多忌憚。只是皇帝一怒,即使沒有伏屍百萬,也差不離了,所以沒多久皇帝下旨不再選秀,其他人也只是變著法兒勸諫,最後察出皇帝勸不了,那也只能作罷,想著等過幾年再說。這幾年一過,太子就出來與他們作對了,焦頭爛額不說,再提起選秀,皇帝要麼壓著要麼拖著,奏摺上去就沒見過影兒,太子也管不了,漸漸也就管不了皇帝的後宮了。
如今世族漸顯頹勢,雖然逼迫不了太子,但有禮制在上,再則事關皇嗣,只怕朝中多數臣子,是不會輕易被糊弄的。
太子有獨寵太子妃的心,只是事實也要考慮,很多事不是想就可以,就算天子,也有身不由己的時候,太子又如何能倖免呢?
他怕太子沒有準備好後手,只憑真心,到時候又與朝臣硬碰硬,太子妃變成紅顏禍水,將來,往後,甚至身後百年,後世萬代,可怎生是好啊。
只是太子面不改色,道:「勞父皇費心,只是兒臣心中主意已定。」
皇帝分不清他是心意已定還是已經有了主意,如果有了主意,那又是什麼主意,能不能萬全。
思來想去,他再次嘆息,望著太子,慢慢道:「朕近來頗感不適,想來是年歲上來,心力不繼。」
太子看了他一眼,沒有說話,皇帝好像已經很久沒有這樣和太子坐在一起,沒什麼政事,只是說這些尋常父子間的話。
他一時竟然感到心中安寧,絮絮道:「你走了之後,老三與小六就沒讓朕過過一天安生日子,朝事繁瑣,朕也吃力,煩得只想把他們兩個都丟出宮,只是老三也就罷了,朕一想,若是把小六丟出去,只怕你知道,來質問朕,所以忍下了……」
皇帝倒不是這麼想的,他想著把小六丟出去,太子來質問他,那倒也不錯,只是平白惹太子生氣,也沒見過他這樣的爹。
皇帝近年來總是嘆氣,這會兒又嘆息一聲,說:「前兩年太醫就說,朕身體不好,心也好,肝也好,都要好好將養,如果能休養就更好了,只是兩個小崽子也不知道體諒朕,朕這兩年湯藥不斷,算是平平穩穩,不像你清姨,秋日一下雨就動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