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最大世家——秦(上)
一切都似乎在井然有序,按理從章的進行著。
可是水扶卻不滿意了——他覺得秦家的存在簡直是個影響大北朝發展的不確定因素。
人總是這樣,得到了一件東西,就會想要得到更好的東西。
所以他再一次踏入神寧宮,對韓雲說:「朕欲立道門為國教,使之與國同休,愛妃以為如何?」
然而韓雲直接看穿了他的意圖,並且韓雲知道,帝王今日能夠厭惡秦家,明天一個不喜也能擯棄道門,因拒絕道:「道門獨立於世,陛下的好意臣妾只能心領了。」
水扶道:「此乃互惠之事,愛妃當真不再考慮?若換成儒家之流與道門媲美的學家,少不得也要多加斟酌。」他想過這個人會拒絕,但沒想過會如此果斷的拒絕,這讓他的內心非常受挫。
韓雲一笑:「陛下,道門與儒家教義不同。正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陛下總不希望您的子民都跑去出家吧?」
別說,如果朝廷推廣道家,這種情況還真的有可能會出現。
想到這裡,水扶訕訕道:「愛妃既不願意,也便罷了,朕原本也只是說說。」
這一刻,他是真的歇了這個心思。
——可是,如果不藉助道門的力量,又要怎麼面對秦家這個龐然大物呢?
「陛下想對付秦家?」韓雲突然問。
「不錯。」水扶直接承認道,「秦家雖很少干涉朕和大北朝,但究其根本與現在的各大世家並無區別。」
韓雲盯著他許久,隨後道:「那麼道門、儒家這些背負古老傳承的大派呢?如果按照陛下的說法,這些大派也和現在的各大世家無異。」
韓雲到底是道門的人,說出這番話來比尋常人也要多一分考量,水扶也不得不思考她這番話裡頭更深的含義。
「道、儒乃聖賢之說,累世之學,與世家自然不大一樣。」水扶頓了頓,「愛妃如何會起這樣的心思?」
韓雲冷冷掃了他一眼,說:「陛下都能對秦家下手,臣妾怎麼能不多想?說到底,道門、儒家之流比秦家的底蘊只深不淺。」
——很多人都不知,這世上最有錢的是佛、道,影響最為廣泛的是儒學。
——如果不是她道門中人,她又怎麼能夠完全看破這一事實呢?可是世上不只她一個聰明人,總會有人發現佛、道的富和儒家的勢。
歷朝歷代的君王不乏聰明人,他們從百家學說里留下這幾家,並使之學說廣而泛之,不過是因為這幾家對維護他們的統治有利。
想到這裡,韓雲又沖水扶道:「道門乃修自然之道,講究一個天道之說。塵俗之事自有塵俗去了,道門不宜過多干預塵俗之事。」
此番她雖拒絕了水扶,但這話水扶卻聽著舒服,因也不強求。
然而下一刻,韓雲又道:「塵俗之事,無非利益之往來。陛下何不化敵為友,拉攏秦家為己用?似秦家這等避世之家,陛下也可以放心使用。」
從前的秦家的確是高高在上,可現在與從前不一樣,現在出了一個秦夫人,也出了一個長青公主。
韓雲能想到這一點,水扶也能夠想到,她不過稍作提點,水扶便想通了其中干係,只是他終究不似韓雲看得透徹,因道:
「愛妃說得是,可正如愛妃說的,秦家乃避世之家,朕如若將之拉入世俗,秦家難道不會生出世俗之心?」
韓雲笑笑說:「君王之道,不過取捨二字;人皇之道,全在度量之間;大帝之道,天下盡歸囊中。」說到這裡,韓雲神色有些微妙:
「臣妾以為,在陛下眼裡,天下應無不可用之人。」
言下之意,不識人才,當不得明君二字。
這樣毫不客氣的嘲諷,水扶心裡說不憤怒是假的,可眼前這個人讓他毫無辦法,更何況這個人說得還有道理。
——此女可當百帝師。
他原就覺著天下的女子多有才情,這會子更是覺得普天下的女子只能在一方小小的宅院實在可惜。
——水扶本就是不拘於俗的人,在他眼裡,那些所謂的禮教根本一文不值,如果不是是維持天下秩序的需要,他絕不會容忍這種東西存在至今。
別說,在皇權至上的時代,如果一位乾坤獨斷的君王鐵了心要做什麼,那真是少有辦不成的。
從神寧宮離開後,水扶細細思索了拉攏秦家的可行性,他深知韓雲不是無故放矢之人,說出這樣的話來自然是可行的。
而既然決定要讓秦家為自己所用,就得拿出有足夠吸引力的東西,並且考慮到將一個龐然大物併入朝廷可能引發的一系列問題。
在水扶回到乾元殿不久,便有一道旨意從乾元殿中傳出——急召左相房玄入宮!
房玄聽聞水扶說了自己的打算,便陷入了久久的沉默。
「陛下,秦家超然世外,逍遙快活,朝廷恐怕沒有什麼能夠吸引秦家的。」
「愛卿之慮有理,可是現在的秦家是無害,如果放之任之,誰知道以後會不會於大北朝有害呢?」
「那麼,陛下打算拿什麼來打動那位秦家主?」房玄知道,自家陛下定是已有打算。
水扶道:「一個異性世襲王如何?」
房玄猶豫道:「封王就要有封地,若是這樣,恐怕會有國中國的局面出現,與陛下初衷不符。」
這一點,水扶自然考慮到,他已有解決方案:「自古世襲皆是嫡長子承襲,皇家皇子還可分王,可王公侯爵之後除嫡長子外能繼承之家產甚少。朕體諒眾卿愛子之心,欲特許王公侯爵之家分封其封地。」
聞言,房玄眼前一亮。
如此一來,如果秦家接受招安,其的勢力便會一步一步被削弱,與此同時朝廷的實力也不會止步不前。彼消我長之下,用不了幾代帝王的時間秦家便不足為慮。
並且,這個計策的高明不止於此,如果能夠推行,整個大北朝的王公侯爵都不足為慮。只要不出現昏庸的君主和盛大的天災,大北朝之地位何患不穩?
可是水扶卻不滿意了——他覺得秦家的存在簡直是個影響大北朝發展的不確定因素。
人總是這樣,得到了一件東西,就會想要得到更好的東西。
所以他再一次踏入神寧宮,對韓雲說:「朕欲立道門為國教,使之與國同休,愛妃以為如何?」
然而韓雲直接看穿了他的意圖,並且韓雲知道,帝王今日能夠厭惡秦家,明天一個不喜也能擯棄道門,因拒絕道:「道門獨立於世,陛下的好意臣妾只能心領了。」
水扶道:「此乃互惠之事,愛妃當真不再考慮?若換成儒家之流與道門媲美的學家,少不得也要多加斟酌。」他想過這個人會拒絕,但沒想過會如此果斷的拒絕,這讓他的內心非常受挫。
韓雲一笑:「陛下,道門與儒家教義不同。正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陛下總不希望您的子民都跑去出家吧?」
別說,如果朝廷推廣道家,這種情況還真的有可能會出現。
想到這裡,水扶訕訕道:「愛妃既不願意,也便罷了,朕原本也只是說說。」
這一刻,他是真的歇了這個心思。
——可是,如果不藉助道門的力量,又要怎麼面對秦家這個龐然大物呢?
「陛下想對付秦家?」韓雲突然問。
「不錯。」水扶直接承認道,「秦家雖很少干涉朕和大北朝,但究其根本與現在的各大世家並無區別。」
韓雲盯著他許久,隨後道:「那麼道門、儒家這些背負古老傳承的大派呢?如果按照陛下的說法,這些大派也和現在的各大世家無異。」
韓雲到底是道門的人,說出這番話來比尋常人也要多一分考量,水扶也不得不思考她這番話裡頭更深的含義。
「道、儒乃聖賢之說,累世之學,與世家自然不大一樣。」水扶頓了頓,「愛妃如何會起這樣的心思?」
韓雲冷冷掃了他一眼,說:「陛下都能對秦家下手,臣妾怎麼能不多想?說到底,道門、儒家之流比秦家的底蘊只深不淺。」
——很多人都不知,這世上最有錢的是佛、道,影響最為廣泛的是儒學。
——如果不是她道門中人,她又怎麼能夠完全看破這一事實呢?可是世上不只她一個聰明人,總會有人發現佛、道的富和儒家的勢。
歷朝歷代的君王不乏聰明人,他們從百家學說里留下這幾家,並使之學說廣而泛之,不過是因為這幾家對維護他們的統治有利。
想到這裡,韓雲又沖水扶道:「道門乃修自然之道,講究一個天道之說。塵俗之事自有塵俗去了,道門不宜過多干預塵俗之事。」
此番她雖拒絕了水扶,但這話水扶卻聽著舒服,因也不強求。
然而下一刻,韓雲又道:「塵俗之事,無非利益之往來。陛下何不化敵為友,拉攏秦家為己用?似秦家這等避世之家,陛下也可以放心使用。」
從前的秦家的確是高高在上,可現在與從前不一樣,現在出了一個秦夫人,也出了一個長青公主。
韓雲能想到這一點,水扶也能夠想到,她不過稍作提點,水扶便想通了其中干係,只是他終究不似韓雲看得透徹,因道:
「愛妃說得是,可正如愛妃說的,秦家乃避世之家,朕如若將之拉入世俗,秦家難道不會生出世俗之心?」
韓雲笑笑說:「君王之道,不過取捨二字;人皇之道,全在度量之間;大帝之道,天下盡歸囊中。」說到這裡,韓雲神色有些微妙:
「臣妾以為,在陛下眼裡,天下應無不可用之人。」
言下之意,不識人才,當不得明君二字。
這樣毫不客氣的嘲諷,水扶心裡說不憤怒是假的,可眼前這個人讓他毫無辦法,更何況這個人說得還有道理。
——此女可當百帝師。
他原就覺著天下的女子多有才情,這會子更是覺得普天下的女子只能在一方小小的宅院實在可惜。
——水扶本就是不拘於俗的人,在他眼裡,那些所謂的禮教根本一文不值,如果不是是維持天下秩序的需要,他絕不會容忍這種東西存在至今。
別說,在皇權至上的時代,如果一位乾坤獨斷的君王鐵了心要做什麼,那真是少有辦不成的。
從神寧宮離開後,水扶細細思索了拉攏秦家的可行性,他深知韓雲不是無故放矢之人,說出這樣的話來自然是可行的。
而既然決定要讓秦家為自己所用,就得拿出有足夠吸引力的東西,並且考慮到將一個龐然大物併入朝廷可能引發的一系列問題。
在水扶回到乾元殿不久,便有一道旨意從乾元殿中傳出——急召左相房玄入宮!
房玄聽聞水扶說了自己的打算,便陷入了久久的沉默。
「陛下,秦家超然世外,逍遙快活,朝廷恐怕沒有什麼能夠吸引秦家的。」
「愛卿之慮有理,可是現在的秦家是無害,如果放之任之,誰知道以後會不會於大北朝有害呢?」
「那麼,陛下打算拿什麼來打動那位秦家主?」房玄知道,自家陛下定是已有打算。
水扶道:「一個異性世襲王如何?」
房玄猶豫道:「封王就要有封地,若是這樣,恐怕會有國中國的局面出現,與陛下初衷不符。」
這一點,水扶自然考慮到,他已有解決方案:「自古世襲皆是嫡長子承襲,皇家皇子還可分王,可王公侯爵之後除嫡長子外能繼承之家產甚少。朕體諒眾卿愛子之心,欲特許王公侯爵之家分封其封地。」
聞言,房玄眼前一亮。
如此一來,如果秦家接受招安,其的勢力便會一步一步被削弱,與此同時朝廷的實力也不會止步不前。彼消我長之下,用不了幾代帝王的時間秦家便不足為慮。
並且,這個計策的高明不止於此,如果能夠推行,整個大北朝的王公侯爵都不足為慮。只要不出現昏庸的君主和盛大的天災,大北朝之地位何患不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