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景父從大早上就開始收拾整理,去年他養傷病沒去成,還勞累岳丈過來探望他,今年的禮得備得足足的。再說了,這也是給媳婦兒做面子呢。

  大源朝的傳統,嫁出去的哥兒或姑娘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禮單里有一樣是必須要帶著的,就是糖果點心。

  讓娘家爹娘分給來拜年的親戚朋友,代表著雖然嫁了出去,但是還惦記著家裡,惦記著爹娘。

  大包小包的收拾好了,全家就趕著驢車去往景逸大舅家裡。

  景母家在富陽鎮下屬的西山村,也靠著豐山一側,離景家不算遠,跟去鎮上的距離差不多。

  不過鄉下村里之間的道路都是踩出來的土路,不如官府修的大路順暢,所以時間花費的就多些。

  今天陽光明媚,沒有風,雖然前兩天下了雪,這會兒正是冷的時候,但是大家穿得棉襖都是新棉而且放得棉花足足的,並不覺得寒冷。

  景父和景逸並肩走在小路上,牽著驢車,車上坐著景母和小舒,小安在驢車周圍跑跑鬧鬧,等進了西山村後,一路上多數人會跟景母景父打聲招呼,說說笑笑的。

  有那眼尖的,一看這驢車和車上的東西,就知道彩雲夫家這短短的一年時間就緩過來了,過好了。

  到了劉家門前,姥姥姥爺和大舅已經站在門口來迎了。

  劉家一共三兄妹,景母是小女兒,上面還有兩個哥哥。由於孫子輩都開始娶親嫁人了,所以前幾年劉家就分了家,姥姥姥爺跟著劉大舅過。劉二舅的院子就在老宅子的旁邊,日常走動極其方便。

  劉家就是再普通不過的農家人,都靠地里刨食過日子,能吃飽飯,但是不富裕。

  景逸的姥姥姥爺大舅二舅都是明理人,對小女兒/妹妹照顧得很。兩個舅媽雖然各有各的小心思,但是大事上不糊塗,本質善良,所以一直以來相處不錯。

  前年入冬景家出事兒,消息傳到西山村的隔天,景逸的姥爺、大舅、二舅都趕緊湊出來三兩銀子,給景家送了過去,並說清楚,給女婿湊得藥錢,不用還。

  大舅媽和二舅媽當時其實挺不高興的,這錢打了水漂,有去無還。但是事關重大,也不好跟公公婆婆當家的念叨。

  景母當時拿著錢,眼裡蓄滿了淚水,既感動又難受。知道自己娘家日子過得一般,這三兩銀子真是牙縫兒里擠出來的了。

  所以,去年初二她自己回門的時候,兩個嫂嫂因著給了銀子的事兒對她態度不如從前,她也理解,沒有太放在心上。

  她知爹娘哥哥們的心意,日後自會償還。

  等到今年夏天自家開始做買賣日子過好了,就跟景父抽空把錢送了回來,又給爹娘和二哥家買了肉和糖。

  當時兩個嫂嫂的變臉技術,還讓景母在家笑話了好幾天。

  「爹!娘!大哥!過年好!你們咋出來了,外面冷還滑,快回屋裡去。」

  景母看見自己爹娘也在外面迎,眼眶一酸,連忙攙著自己娘往屋裡走。

  景父一看,也打了招呼後親自攙著老丈人往院裡走。

  兩個嫂嫂也從廚房裡走出來打招呼,一眼就看見了景家的驢車,又見景逸和景安大包小包往下拿東西,可真沒少帶啊,臉上樂開了花。

  又想著婆婆早上叮囑的不讓攀著問小妹家買賣的事兒,就忍住了,心癢難耐但誰也沒開口。

  堂屋裡聊得熱乎朝天,廚房裡兩個舅媽也十分忙碌,今天小姑子一家別說帶來的那車東西,還給了孫子孫女們壓歲錢,看那一個個鼓鼓的紅包應該不少呢。

  她們也不是真的自私自利窮酸摳唆,那自得拿出好東西招待了。

  等酒足飯飽,差不多下午兩點多了,景逸一家就告辭回了家。

  回家的路上,景父看著景母紅紅的眼圈,安慰她:「別難過啊,咱們家現在有驢車了,來看爹娘還不是很方便的。」

  「嗯,沒事兒,我就是今天猛地發現他倆頭髮都白了一大半了,心裡難受。」景母哽咽地說。

  在古代當女子哥兒就是這樣,自己的親生爹娘,總是無法在人前進孝。

  景逸聽聞,覺得這不是什麼大事兒,就開口說道:「這還不簡單啊娘,把姥姥姥爺接過來咱們照顧一段時間不就好了。」

  景母聽見了雖然有些心動,但還是說:「那哪行啊,嫁出去的接自己爹娘來夫家打秋風,那算什麼啊。再說了,你姥姥姥爺怕麻煩咱們,肯定不來。」

  景逸聽了一挑眉毛:「娘,您盡孝重要還是別人那張嘴重要。吃他家大米了?管得倒寬。心善的只會覺得您有孝心,心臟的說閒話,您理他們呢。」

  景父頻頻點頭,附和說到:「你要是實在擔心,咱們開店後可以接到鎮上,找個由頭,就說買賣忙不過來,或者小安剛上學不適應,讓爹娘過來一個月幫幫忙之類的。」

  看著相公和兒子極力地出主意勸說,景母擦擦眼淚又哭又笑,強忍住情緒點點頭。然後小聲地跟景父商量著,啥時候去接爹娘。

  大年初三不宜外出拜年,是老規矩了。而且從除夕忙碌到初二,初三正好歇一歇。

  大年初四,天晴是個好日子,天空飄的雲,仿佛都是粉紅色的。-----景逸語。

  又是一車的大包小包,初二那一車是景父對老丈人丈母娘的心意,那麼,今天這一車,就是景逸對老丈人們(?)的心意,還有過之而無不及。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