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買賣做成,告別了黃掌柜,景逸懷揣著十五兩巨款,其實也就是三個五兩一個的銀錠子。

  辦完了大事兒就去採購,先去官家的鹽埔買一斤鹽,花了三十五文。古代就是鹽貴,不論哪個朝代,鹽都是朝廷的一大收入來源,相比景逸了解的歷史,大源朝粗鹽三十五文一斤已經是很便宜了。

  細鹽、精鹽現階段那是看都不敢看的價格。

  買完了鹽,剩下的東西就可以都到集市上去賣了。

  還是之前的那個集市,景逸先去了一個肉攤,想著買點大肉回家,煉些葷油,最近一直吃的素油,也不常吃肉,嘴裡太淡了。煉點葷油替換著吃,有滋有味也有營養。

  到了豬肉攤上,問了價格,普通豬肉是十四文一斤,肥肉十六文一斤,還有專門賣板油,更貴,要二十文一斤。

  景逸要了一斤肉,一斤肥肉,順便看見了老闆放在攤子下面筐里的大骨頭,上面肉幾乎都剃乾淨了,問了價格,一文錢兩根,又來了四根大骨頭回家熬湯喝,一共花了二十二文錢。

  景母給的五十文錢沒用完,景逸想著再買點實用的東西。這會兒看到集市上有位身上收拾的乾淨利落的老婦人在賣粗布單鞋,他想著他和兩個弟弟都還在長個兒,估計去年的鞋也不怎麼合腳了,爹娘那一雙更是穿到快破了。

  景逸覺得人的全身部位最辛苦的就是腳,一定要對它好一點,就走上前去,「大娘,鞋怎麼賣?」

  「小哥,是給家裡人買嗎?這些大人的八文一雙,孩童的六文一雙,你拿著看看,大娘的手藝不是自誇,真的沒得說。這粗布也都是好布,大娘家裡自己織的。」

  這位大娘確實沒自誇,雖然價錢比別處貴了一兩文,但是手藝在,做工細緻,針腳緊密,鞋面的粗布看著也結實。

  景逸花了四十文買了三雙成人的鞋和兩雙孩童的鞋,外加五雙配腳的鞋墊,好穿著舒服點。

  一雙鞋光納底子就費不少功夫,又費眼睛又費手。劉彩雲在家裡也沒事兒就拿著針線筐做到堂屋門口納底子做冬鞋,景逸心疼自己娘,夏鞋就不給她添加負擔了。

  買完東西,照例都包好了往筐里一放,景逸就高高興興地回家了。

  到了家,正好趕上兔子燉熟了,景父一看兒子回來了,趕緊招呼他去洗洗手臉涼快一下,然後就幫著景母擺桌子端菜,待兔肉上了桌,又趕緊招呼幾個兒子過來吃飯。

  景母的兔子是用黃豆燉的,用料簡單,只放了生薑、蔥段、鹽、和黃豆醬油,還放了點過年沒捨得喝完的白酒去去腥,主要是燉的時間長。

  一口咬下去汁水四溢,肉質細嫩卻略有嚼頭,咸香入味,越吃越有味,一盆兔肉黃豆吃了個乾乾淨淨,最後連汁水都被景父和景安用雜糧饅頭抹乾淨吃完了。

  美好的食物使人愉悅,待收拾完桌子刷完碗,景逸又帶著景父景母神神秘秘的去了他們屋裡。

  又是一番一五一十的把經過說明白,不讓爹娘擔心,最後把十五兩銀子交給娘,說道:「爹娘,這錢你們拿著,攢著以後買田地。」

  說到田地,景父景母的眼眶一下就紅了,田地就是農民的命,是賴以謀生的根本。

  景家本來有良田十畝,雖然古代生產力低下,十畝良田的糧食也就剛足夠一家五口一年的嚼用了。

  因為之前孩子都還小,吃不多,每年留夠自己吃的之後再賣出去一些,一年基本開銷也就差不多了。加上景父時不時去鎮上找活干,景母也養雞養鴨,每年還能攢些錢,五口之家在大灣村過得算是富足的。

  如今,因為景父原身的事兒賣了五畝田,那麼到了今年秋收,五畝地的糧食明年可都不夠吃了。

  為了這事兒,景父這一兩個月是輾轉反側,難以入睡。

  第6章 做點小買賣

  景逸也一直在算計買地的事兒,之前景家有十畝良田,夠吃還有餘糧賣。但那會兒,原身身子不好,本也吃不了多少東西,兩個弟弟又還小。

  現在不同了,景逸身強體壯的,一天天勞動量也大,正是永遠吃不飽的狀態;二弟景安也後來居上,俗話說「半大小子,吃死老子」,可不說的就是他倆。

  所以,景逸仔細算了算,最少再買八畝良田地,家裡的生活才會恢復如初。這是他第一步的小計劃-八畝良田。

  大源朝的良田一般在十兩到十六兩之間。

  像是西灣村這種地理位置,雖然離鎮子、縣城不算近,但是隸屬青州府,還有航運直達京城,百姓並不算窮苦,一般良田在十二三兩左右。

  景家的五畝良田當時由於要買藥救命,賣得急,被人壓了價,只得了五十兩,這會兒再想用同樣的價格買回來,那是不太可能了。

  所以八畝良田,怎麼也得一百兩了。

  不過景逸倒也不急,他有本事、有眼界、有知識,同時也有動力去想辦法賺錢,讓自己家人過得更好。

  上一輩子孤孤單單,忙忙碌碌。

  這一輩子,他有家人,要好好享受生活,享受家庭,不想大富大貴,就想小富即安。

  又過了一個月,進入盛夏六月。

  這一個月里,景逸家地里的活計乾的差不多了,如今地少了就五畝,活兒也少了不少。不過景逸和景父也不敢用力過猛,加上景家三叔他們時不時來幫忙,也不算太累。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