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頁
“好,那就去做……”蕭絡伸手摸了摸李緘的頭,“不過先要把身子養好。”
李緘點頭:“好……”
接下來的時日李緘就真的心安理得地養起病來——起初只是正常調養風寒,沒幾日風寒將好,雲稚不知從哪請來的游醫進了都城。
李緘先前聽雲稚提過這游醫,說是雲稷才出生的時候也是體弱多病,多虧得這游醫上門才逐漸養好了身體。
雖然後來沒像雲稚陳禁那樣在疆場上衝鋒陷陣,身體確實比幼時強了許多。
蕭絡聽說之後,當即讓人準備了厚禮,並在李緘院子裡專門準備了間屋子安排那游醫住下,並且吩咐下去王府上下定要好生招待有求必應,直到李緘的身體有起色為止。
李緘對蕭絡的話向來言聽計從,更別提這游醫是雲稚在因戰事焦頭爛額時也還要專門遣人送來的。
於是便不僅再不參與朝中之事,連過往王府內的職責也不再經手,每日只待在府里看書寫字吃藥休息,偶爾天氣好了就裹得嚴嚴實實地到花園裡散步。
饒是如此,卻也沒忽略朝堂內外的種種消息。
自那兩個部族被拉攏後,其他幾個部族也陸續起了退意,西南駐軍趁著年關這特殊的時候將剩下的叛軍團團圍住卻並未急於進攻——
那些流民參與其中為的不過是一條生路,若不留情面地痛下殺手反倒會激起他們的鬥志。
後續果然如所料,叛軍中的流民陸陸續續地出逃,剩下負隅頑抗者便也不必再留情面。
於是很快就止了兵戈,由早就到了西南的戶部侍郎出面料理後面的事。
遼北的戰事差不多同期結束。
統領整個幽州雲稚稍顯年少氣盛,對付那幾個瞻前顧後的小國卻正合適,他沿用了其父雲鄴先前的策略,卻更果斷直接,年後雪化之後就直接派了數支騎兵深入草原,專門尋著那幾個小國的棲息地發起突襲,既不掠物也不俘虜,遇反抗即下殺手得手便後撤,直將整個草原攪得難尋安生,幾個小國終於按捺不住,陸續稱降。
一南一北兩處戰事終於止歇,倒讓朝中終於鬆了口氣,而後李緘便發現,朝中逐漸出現有關自己的傳言。
若論起傳言的源頭,還要從登基大典那日說起。
早在章和帝在位時,淮安王府有絲毫的動向都會驚動朝野,後章和帝駕崩,幼帝即位,又剛好經歷了鄭家的案子,把整個朝堂清理了一遍,剩下的也早已風聲鶴唳,時刻關注著淮安王府的動向,忽聽得登基大典這日淮安王府天不亮就慌慌張張地派人進宮請御醫,不由滿朝譁然——
淮安王府請御醫上門本不是什麼新鮮事,但大多的時候都是提前定好時間,管事安排府里的下人套了馬車與太醫院門口候著,這次卻是連天亮都等不了,又拿的是淮安王的牌子,不由讓人懷疑是不是淮安王本人出了什麼狀況。
等到大典時蕭鐸不僅全須全尾甚至還精神滿滿的出現,文武百官都稍稍鬆了口氣——
畢竟就算有些人對蕭鐸不滿到甚至憎恨的地步,卻也清楚已經到了這種時候,朝堂實在再經不起什麼動亂了。
而後淮安王府緊急請御醫上門的原因也被探聽出來。
若是先前,一個小主簿的死活也沒什麼在意。但在經手鄭家一案後,李緘在朝中已是赫赫有名,這其中自然有蕭鐸為了日後給他加官進爵而有意無意地推動,他本人行事的果斷和周全也讓朝堂上這些文武百官印象尤深,加之又想起其出身和蕭鐸對他明顯的培養和關照,關注自然而然地也就多了起來。
傳言便這樣越傳越多。
“其實起初的時候有人與太醫院打聽過,知道你只是偶感風寒……”因著事務忙碌許久未回王府的高梁為流言所驚動,專程趕回王府,見李緘正優哉游哉地在房裡鬆了口氣後便順勢給他講起了自己近來聽到的傳言,“誰想到你後來不僅閉門不出,有些見風使舵的帶了東西上門探望也都被拒之門外,再後來又聽說王爺專程從遼北請了名醫過來,便逐漸有了猜測,說是你該是得了什麼了不得的重病。”
他說到這兒,瞥了眼李緘明顯比年前因著鄭家一案照面時要容光煥發的面容,連著「呸」了三聲才接過李緘遞過來的茶喝了一。
這世上的流言只要不影響到人聽起來總是有趣的,關於自己的尤其。
李緘笑了一會,也跟著喝了口茶:“我說前些日子怎麼總有自稱神醫的人上門,還以為是因為管事給楚大夫置了所宅子的事兒傳出去了。”
高梁睜大了眼,難以置信:“管事給那大夫置了所宅子?”
“是,就在皇城邊,離宿衛府也不遠……”李緘點頭,“不過幼懷知道後專程來了信,說這筆錢從他的聘禮里出。”
“聘禮?”
高梁把李緘自若的神色收入眼中,有一瞬的沉默,半天才開口:“你和管事的關係我也聽說了,好歹你也算名將之後,還是從咱們王府出去的,就這麼把自己嫁了都沒有丁點的汗顏,王爺也答應?”
“王爺說雲家世代襲爵,家底殷實,我入贅也行……”李緘把玩著茶盞,看著裡面漂浮的茶葉,“反正只是個說法,只要人是對的就行。”
李緘點頭:“好……”
接下來的時日李緘就真的心安理得地養起病來——起初只是正常調養風寒,沒幾日風寒將好,雲稚不知從哪請來的游醫進了都城。
李緘先前聽雲稚提過這游醫,說是雲稷才出生的時候也是體弱多病,多虧得這游醫上門才逐漸養好了身體。
雖然後來沒像雲稚陳禁那樣在疆場上衝鋒陷陣,身體確實比幼時強了許多。
蕭絡聽說之後,當即讓人準備了厚禮,並在李緘院子裡專門準備了間屋子安排那游醫住下,並且吩咐下去王府上下定要好生招待有求必應,直到李緘的身體有起色為止。
李緘對蕭絡的話向來言聽計從,更別提這游醫是雲稚在因戰事焦頭爛額時也還要專門遣人送來的。
於是便不僅再不參與朝中之事,連過往王府內的職責也不再經手,每日只待在府里看書寫字吃藥休息,偶爾天氣好了就裹得嚴嚴實實地到花園裡散步。
饒是如此,卻也沒忽略朝堂內外的種種消息。
自那兩個部族被拉攏後,其他幾個部族也陸續起了退意,西南駐軍趁著年關這特殊的時候將剩下的叛軍團團圍住卻並未急於進攻——
那些流民參與其中為的不過是一條生路,若不留情面地痛下殺手反倒會激起他們的鬥志。
後續果然如所料,叛軍中的流民陸陸續續地出逃,剩下負隅頑抗者便也不必再留情面。
於是很快就止了兵戈,由早就到了西南的戶部侍郎出面料理後面的事。
遼北的戰事差不多同期結束。
統領整個幽州雲稚稍顯年少氣盛,對付那幾個瞻前顧後的小國卻正合適,他沿用了其父雲鄴先前的策略,卻更果斷直接,年後雪化之後就直接派了數支騎兵深入草原,專門尋著那幾個小國的棲息地發起突襲,既不掠物也不俘虜,遇反抗即下殺手得手便後撤,直將整個草原攪得難尋安生,幾個小國終於按捺不住,陸續稱降。
一南一北兩處戰事終於止歇,倒讓朝中終於鬆了口氣,而後李緘便發現,朝中逐漸出現有關自己的傳言。
若論起傳言的源頭,還要從登基大典那日說起。
早在章和帝在位時,淮安王府有絲毫的動向都會驚動朝野,後章和帝駕崩,幼帝即位,又剛好經歷了鄭家的案子,把整個朝堂清理了一遍,剩下的也早已風聲鶴唳,時刻關注著淮安王府的動向,忽聽得登基大典這日淮安王府天不亮就慌慌張張地派人進宮請御醫,不由滿朝譁然——
淮安王府請御醫上門本不是什麼新鮮事,但大多的時候都是提前定好時間,管事安排府里的下人套了馬車與太醫院門口候著,這次卻是連天亮都等不了,又拿的是淮安王的牌子,不由讓人懷疑是不是淮安王本人出了什麼狀況。
等到大典時蕭鐸不僅全須全尾甚至還精神滿滿的出現,文武百官都稍稍鬆了口氣——
畢竟就算有些人對蕭鐸不滿到甚至憎恨的地步,卻也清楚已經到了這種時候,朝堂實在再經不起什麼動亂了。
而後淮安王府緊急請御醫上門的原因也被探聽出來。
若是先前,一個小主簿的死活也沒什麼在意。但在經手鄭家一案後,李緘在朝中已是赫赫有名,這其中自然有蕭鐸為了日後給他加官進爵而有意無意地推動,他本人行事的果斷和周全也讓朝堂上這些文武百官印象尤深,加之又想起其出身和蕭鐸對他明顯的培養和關照,關注自然而然地也就多了起來。
傳言便這樣越傳越多。
“其實起初的時候有人與太醫院打聽過,知道你只是偶感風寒……”因著事務忙碌許久未回王府的高梁為流言所驚動,專程趕回王府,見李緘正優哉游哉地在房裡鬆了口氣後便順勢給他講起了自己近來聽到的傳言,“誰想到你後來不僅閉門不出,有些見風使舵的帶了東西上門探望也都被拒之門外,再後來又聽說王爺專程從遼北請了名醫過來,便逐漸有了猜測,說是你該是得了什麼了不得的重病。”
他說到這兒,瞥了眼李緘明顯比年前因著鄭家一案照面時要容光煥發的面容,連著「呸」了三聲才接過李緘遞過來的茶喝了一。
這世上的流言只要不影響到人聽起來總是有趣的,關於自己的尤其。
李緘笑了一會,也跟著喝了口茶:“我說前些日子怎麼總有自稱神醫的人上門,還以為是因為管事給楚大夫置了所宅子的事兒傳出去了。”
高梁睜大了眼,難以置信:“管事給那大夫置了所宅子?”
“是,就在皇城邊,離宿衛府也不遠……”李緘點頭,“不過幼懷知道後專程來了信,說這筆錢從他的聘禮里出。”
“聘禮?”
高梁把李緘自若的神色收入眼中,有一瞬的沉默,半天才開口:“你和管事的關係我也聽說了,好歹你也算名將之後,還是從咱們王府出去的,就這麼把自己嫁了都沒有丁點的汗顏,王爺也答應?”
“王爺說雲家世代襲爵,家底殷實,我入贅也行……”李緘把玩著茶盞,看著裡面漂浮的茶葉,“反正只是個說法,只要人是對的就行。”